《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楊柳可信嗎,古代武功真如此厲害嗎?

黑白文章澤淵詩


首先作為小說,肯定有誇張和藝術成分。倒拔垂楊柳,你可以指出並沒有說樹有多粗。

小說有描寫樹上面有個大鳥窩,鳥窩離地一般是5到10米之間,按此高度推算樹的直徑大致在15CM左右。

成年男子力氣一般在100KG左右,魯大哥鐵塔一般的巨汗我們姑且認為他力氣有200KG。

200KG可以拔起3-4CM直徑的樹來,倘若15CM粗的柳樹,按照科學計算,至少需要5000-10000KG的力氣。

這大概是可以舉起半輛公交車所需的力氣,顯然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

施公如此描寫,更主要是為了突出魯智深魯莽堅毅,嫉惡如仇的性格。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正是這一幕給我們帶來了非常深刻的藝術形象。



80有趣汪


從人的發展和現實能力相結合來考慮這倒拔楊柳這事,的確是不真實也不可信,除非魯智深拔的是根也沒有完全長在土壤裡小小楊柳樹。那麼為啥會有魯智深倒拔楊柳這一說了,這還需要從我們的文化歷史和文人創作的經歷來說明。

《水滸傳》的寫作時期是我國的元末明初時期,社會動盪,名不聊生,各種勢力為了爭奪權力和領地相互進行鬥爭,其中歷史上最著名的紅巾起義就是這個時期爆發的,此時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開始了自己成為王者的開始。在廣大的勞苦大眾為了生活能夠過的更好,為了逃避戰亂帶來的苦難生活,人們在想象的空間裡形成了對英雄人物的塑造,成為力大無窮,俠義與肝膽並存的人物出現。也正是這樣一種想象的人物塑造,才形成了這個時期成為我國曆史上最為出名的小說創作時期。

《水滸傳》的創作背景是以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作者施耐庵通過對當時民間茶館評書為寫作題材收集,在原來民間說書人的基礎上,在根據當時人民生活的理想需要進行了改加,對一些人物進行了重新的塑造,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偉大著作《水滸傳》,小說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

由此看來,像《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楊柳及古代武功是否如此厲害是不存在的,這只是反映了當時人民為了生活的嚮往,通過想象的思維空間,對以前的人物進行重新的塑造,來代表當時的社會中的正義存在。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留言指正,我們之間進行細緻的交流。


西域成


魯智深倒拔楊柳是否可信,這個倒是值得探究一番。

這種力大無比的好漢,無論是小說還是傳說都比比皆是,民間都有很多流傳。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人,沒有親眼所見倒也很難令人信服,我們也只能探究探究!


《水滸傳》裡面的魯智深,綽號花和尚,原名魯達,擔任渭州經略府提轄一職。喜歡打抱不平,曾因赤拳打死鎮關西,而躲進了寺廟做了和尚,法名智深,所以後來才叫魯智深。後來又因為搭救正在逃難的林沖,流浪於江湖。再後來與楊志、武松一同上了二龍山。

魯智深性格可謂:俠肝義膽、脾氣火爆,嫉惡如仇、偶爾粗中有細。“魯智深倒拔楊柳”出自《水滸傳》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當時魯智深幫忙看菜園子,常有人偷菜,為了震懾不讓人再偷菜而做的一個舉動,只見魯智深用左手向下摟住樹幹,右手把住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竟將楊柳樹連根拔起,眾潑皮見狀嚇得連忙下跪要拜魯智深為師。想想要直接拔一個樹那得多大的力氣啊!

說到大力士,其實裡面還是有的比如:

晁蓋 :徒手從西溪村把青石寶塔搬到東溪村,青石寶塔就算1000斤,至少也有四五百斤吧,從此就傳開了稱呼他晁蓋“托塔天王”。

陶宗旺:還記得征討方臘時,為了讓梁山好漢順利過關,陶宗旺獨自一人扛起千斤的大鐵閘。

武松:在孟州牢房的時候,玩三五百斤的石頭跟我們玩石子一樣輕鬆,全程毫無壓力,可見力大無比啊!

可見三位的力氣比之魯智深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民間也經常有傳聞誰誰力氣多大什麼的,小時候村子裡以前就流傳這樣的小故事,說是有位祖先力氣很大,有次被山賊打劫,他直接把山賊的一匹馬舉了起來,後來山賊嚇跑了。雖然只是聽說但後人還不是津津樂道。

由此可見力氣大,天生神力者肯定有,但你說要拔起一顆成年的柳樹,那就見仁見智了!


莫莫看點


魯智深原名魯達,本是東京城內的一個底層提轄,此人好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因為看不慣惡霸屠夫鎮關西欺壓金翠蓮父女,便三拳將鎮關西打死,從此揚名江湖,不得不遠走他鄉出去闖蕩了。

通常情況下,樹根和樹冠的體量大小就相等或者相近的。也就是說,樹冠多大面積,樹根就有多大面積;樹冠多高,樹根就有多深。就算不看課本,相必聽過一句老話:樹有多高,根有多深。就是這個道理了。那麼問題問題來了,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時候,他是環抱著樹幹,人就站在樹根上面。這個,怎麼可能連根拔起!

小說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木子精品


拔蔥拔蒜尚且不易,拔樹當然不可能。但這是創作藝術,我們大可不必去較真。

在很多的藝術創作中,從來就不乏虛構和誇張的表現手法,那不是作者憑空捏造,而是為了創造出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藝術形象,使人物更理想,更典型而已。

在《水滸傳》中,魯智深就是作者著墨較多,性格特點非常鮮明、鮮活的人物形象之一。從“三拳打死鎮關西”到“大鬧五臺山”、再到“倒拔垂楊柳”和“野豬救林沖”等一系列事件中,都說明魯智深不但性情剛烈充滿俠肝義膽,而且扶危濟困、疾惡如仇,作為成功的藝術形象,流傳千古,深得人心。




三木C先生


金庸小說裡的飛來飛去你信嗎?孫猴子72變你信嗎?


好雲遮樓


你的話能信嗎?


你有我有大家能不能多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只不過是小說杜撰出來的,不過並沒有像描述的那麼邪乎,樹上有個老鴉窩其實那並非柳樹,嚴格意義上講應該是楊樹,因為柳樹上面是不會有老鴉窩的。



再說了就算是楊樹魯智深也不一定拔得出來,因為樹根交錯紮在地下牢固的很,除非是剛下完大雨,土壤被泡透了,然後又是胳膊粗的小樹,如果力氣大的人也許能拔出來。平白無故就把一棵大樹倒拔出來,怎麼可能呢?就算魯智深力大無比也做不到啊!


古人通常習慣的把柳樹和楊樹統稱為“垂楊柳”,所以《水滸傳》中才慣用這樣的說詞。書中描述這棵垂楊柳上面築有一個老鴉窩,很明顯這就是一棵楊樹。而楊樹根系分佈是比較淺的,就算是碗口粗的楊樹,如果地面被大雨淋透,憑魯智深的蠻力還是有可能“倒拔垂楊柳”的。而影視劇中演繹的齊腰粗的大樹,魯智深根本不可能拔出來,除非他是神仙下凡。

而細心的朋友也會發現,在《水滸傳》書中,描寫魯智深的片段中,一個潑皮也說道:“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只聒到晚。”因此,可以確信這個垂楊柳就是一棵楊樹。


任馳贏天下


應該沒有,水滸傳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除了李師師和皇帝以及那幾大奸臣。 如果你瞭解樹木的結構就會知道,數的根部其實比它在地上的部分還要巨大,一顆小樹如果它還存活,那一般情況下人是很難把它拔起來的,更不用說是枝繁葉茂的大樹,魯智深就算力大如牛,也不可能做到。《水滸傳》中的故事大都是以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為原型,加以小說式的手法,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不能從表面的故事上去了解。這裡魯智深的拔樹也不過是象徵江湖豪俠們對權威的蔑視和無畏。


不會做菜的小豬


魯智深在水滸傳中為人豁達,可圈可點!論其武藝在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裡絕對前十,要論綜合能力絕對前五。但,書中說了,他倒拔垂楊柳,以他的武力應該可以有,但是,即便有這神力,他的雙腳站在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