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一,

當代作家的作品,因為受到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所以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

又因為閱讀當代文學作品,必須多多少少了解一點西方文學思潮,而當代社會又處在一個快節奏壓力大的時代,閱讀已經是碎片化。

在這種情形下,要求讀者系統地瞭解系統知識已是不可能,除非是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所以,當代文學的讀者減少也就理所當然。

如果說文學純粹因為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而失去讀者,也不是客觀態度。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文學失去讀者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文學作品脫離生活。

社會的紛繁複雜,人們心態的普遍浮躁,導致作家也不能脫俗。

有多少文人走進媚俗的死衚衕,有多少作家捂不熱冷板凳。

對社會了解浮於表面,流於形式,不能深入真實的生活,寫出來的作品,也只能是蒼白無力,對社會的模寫只能是一知半解,對人物的刻畫只能是流於平面。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二,

反而,一些網絡文學,一些不出名的網絡寫手,利用網絡平臺,沒有多少的人為限制,不用處心積慮主題先行符合審稿人的胃口。

在比較寬容的舞臺上,所有人都可以登臺,各顯其能,大顯身手。只要你有真材實料,只要你能足夠接地氣,不愁你的文字沒人閱讀。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三,

這次疫情,一夜之間,在某種程度上,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疫情面前,人人平等。

不管你是騰達飛黃的權。貴,還是芸芸眾生的蟻民。

不管你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人,還是目不識丁扁擔長一字不識的文盲。

也不管你食玉食,衣錦衣的土豪,還是三餐溫飽的大眾。

作家方。方的日記,記寫了她的觀察和感受,表達了她的觀點和想法。

在疫情期間,客觀上起到了“日報”的作用,讓武漢之外的讀者,通過她的日記,能持續地瞭解武漢的疫情實況。

主觀上,方。方通過日記,是想鞭撻一些落後的思想,醜陋的表現,無知的行為和有意為之的不作為。

她的日記,記寫了她的憤慨,記寫了她的憤怒,記寫了它的批判,記寫了她的同情。

也記寫了她的無助,她的不寬恕,她的傷心與難過。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四,

通過方。方的日記,儒。家弟子看到了希望,總還是有許多人為民請命,為民奔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還是數不勝數。如俗話所說,好人總還是比壞人多。

道。家弟子看到了大道在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國人十數億之眾,居家靜處,無為而治。清心寡慾,悶中作樂。

佛。家弟子看到了度生大法得以施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不下地獄睡下地獄!捨我其誰!

法。家弟子看到治。必用重典。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五,

方。方日記作為身處疫情中的當事人之一,記錄是真實的。情緒也是真實的。

面對遭受疫情襲擊的眾多家庭,眾多鮮活的生命,方。方的言語是沉重的,心情是痛楚的,思想是冷峻的。

無論是對冷漠的痛訴,還是對事情前因後果的刨跟問底。無論是對事實的質疑,還是對事件的反思。

希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六,

魯迅的筆法是冷峻的剖析。他時時解剖別人,更是時時刻刻深刻地解剖自己。

但是,魯迅雖身處黑暗但是卻從不絕望。反而,更多地是充滿希望。他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面對各種缺失,清醒認識是必要的,但是,不必氣餒。一百年前的歷史,一百年後的今天,早已是翻天覆地,今非昔比。四十年革故鼎新,更是機體健康,肌肉強壯。

距離魯迅的理想,幾乎沒有距離。

儘管,魯迅批判的東西還沒有完全消失。

方。方日記的意義,應該是解剖刀的作用。

手術後,還需要各種營養的補充,還需要不斷的運動和鍛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