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戰爭的發動,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史學達人


最典型的,就是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戰爭。蘇聯不但沒能完成彼得大帝的遺囑,還把自己折騰的國將不國,分崩離析,輿論上也受到千夫所指,名譽盡毀。

1725年,突然辭世的彼得一世,留下了 個神秘的“彼得大帝的遺囑”。

據資料顯示,這遺囑主要內容分14個部分。對外政策方面,概況起來有三點:1.帝國要長期保持戰爭和擴張狀態;2.要力爭參與歐洲事務,繼續瓜分波蘭;3.俄羅斯人要走向四大洋。

時間一晃,到了 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雖說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十月革命中,蘇維埃政權就宣佈了與沙俄時代的舊貴族和皇權“一刀兩斷”,致力於把羅曼諾夫王朝後裔趕盡殺絕。但熊熊幾代領導人的內心裡,其實都裝著一個“彼得大帝”,全能算得上是其遺囑的忠實繼承人。

到了勳章愛好者,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時候,眼看前面三點都落實的差不多了,就這個南下印度洋,控制暖水出海口的“宏偉藍圖”,還沒能完成。那麼,要是在他老人家任內把這個“彼得大帝的遺囑”全部落實下來,豈不成了同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並列的,載入輝煌史冊的民族偉人了?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而且,對於控制阿富汗的把握,當年的蘇聯,還算比較自信的。

首先,地理上看,兩國離得近,直接就接壤了,國境線還比較漫長。

再者,兩國的民族也多有交融,阿富汗居民中,包括了約700萬的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他們佔了阿富總人口的45%,和蘇聯中亞的那些叫“xx斯坦”的加盟共和國的居民們,屬於同宗同源的民族。

當然,基於聯合國的壓力和各種日益完善的國際準則,像沙俄近代戰爭那樣,武裝佔領一國,再宣佈直接“吞併”的形式,早就不適用於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世界了。對於蘇聯來說,效仿競爭對象美國,武裝佔領一國的,再扶植一個親蘇的傀儡政府,自己當幕後真正的大BOSS,控制“勢力範圍”,就已經十分OK了。

於是,1973年——1979年間,蘇聯在阿富汗忙前忙後的,煽動了3次政變,最終,選好了自己的“代理人”——蘇聯的忠實信徒,勃列日涅夫的“學弟”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

然而,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已經完全蘇聯化,又不信“神”的塔拉基,他的那些要“建設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阿富汗”的口號和綱領,並沒能聯繫好國情,各種強行讓馬列主義代替《古蘭經》的舉措,讓諸多真正掌握著實權的部落首領們非常反感,更是得罪了強大的宗教勢力。塔拉基的政權,在老百姓生活困頓,受教育水平很低的阿富汗,非常“高於生活”,十分缺乏群眾基礎。

(塔拉基政府曾經效仿蘇聯大搞全國掃盲運動,還把共產主義思想融入到了“掃盲教材”之中。然而,實際操作上,往往並不如下圖擺拍的照片這般和諧。因為掃盲的教員多為女性,而課本內容過於世俗化,往往會遭遇到一些山區部落民眾的反感和抵制)

此時,塔拉基主席和阿富汗的二號人物哈菲佐拉·阿明發生了激勵矛盾。1979年9月,塔拉基被阿明政變推翻,並處死。

(阿明就職典禮,旁邊的女性疑似為當年阿富汗的“第一夫人”。注意,這才是阿富汗女性的傳統民族服飾,那個遮面的罩袍“布卡”,是塔利班當政後,才全國範圍內強制推廣的)

雖說阿明政府表面也顯得比較親蘇,但克格勃卻暗中蒐集到了大量阿明在秘密“通美”的證據。

對此,蘇聯接連發難阿明政府,而阿明那邊,竟然不服軟,直接撕破了臉,要驅逐蘇聯大使和各地援建的專家技術人員,跟蘇聯斷交。

很顯然,阿明之所以這麼有“底氣”,還是不有美國在背後撐腰。

這時的阿富汗,作為蘇聯實現“彼得大帝遺囑”,南下印度洋的戰略要地,可是被蘇聯真金白銀的下了血本兒的,又是專家指導,又是資金和能源、工業品援助的,苦心經驗了這麼多年,顯然不能因為換了一茬政府,就白忙了。

(一名“援阿”的蘇聯教師正在喀布爾理工研究所傳授最前沿的計算機知識。實際上,在喀布爾這樣的大城市,世俗化的阿富汗知識分子當中,蘇聯還是有一定的人氣的)

更重要的是,正如前面說的那樣,當年的蘇聯和阿富汗有漫長國界線,總長度超過了兩千多公里。因而,考慮到地緣戰略因素,一旦阿富汗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將會失去南部緩衝地帶,在印度洋方向被美國圍堵,陷入到無比被動的情形之中。這顯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加之,這時候的美蘇對峙中,蘇聯屬於“咄咄逼人”的一方,核武器的量比美國還大,經濟上,因為油價高升,蘇聯賺取了大量外匯,一時半會兒“不差錢”;

而美國這邊呢,還沒從越戰“泥潭”裡緩過神來,又遇到了個伊朗“伊斯蘭革命”,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換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高舉起反美的大旗,跳著腳的跟美國唱反調,還搞了個驚天動的“人質事件”,讓美國一時間焦頭爛額,十分狼狽。

於是,蘇聯的決策者們便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團團轉,貌似沒啥精力再顧及阿富汗了。

此外,蘇聯琢磨著,離這麼近,家門口搞事情有主場優勢,自己這麼強大,取得勝利不會太費勁的。

只是,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的鼎鼎大名,那可不是白叫的,多少大國曾在這裡折戟沉沙,蘇聯甚至是當今的美國,再強大,也能給你搞“衰”了。

阿富汗本身多山地,蘇聯的“鋼鐵洪流”有時候都跑不過“畜力車”,裝備優勢並不能充分體現;另外,各種莫名其妙的“水土不服”和無處不在的傳染病,也一直困擾著駐阿富汗的蘇軍。

(人和動物的精神都不行)

更要命的是,蘇聯和他扶植的阿富汗親蘇政府,嚴重缺乏群眾基礎。

阿富汗的大多數人口都分佈在貧瘠的山區。這些長期閉塞、生活困頓、文盲率高的阿富汗群眾,他們從小被教育真主阿拉最大,《古蘭經》才是解釋一切、規範一切的“真理”,跟經書和聖訓不契合的,統統都是“異端思想”。因此,蘇聯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的那一套,不但很難打動這些阿富汗民眾,往往還更可能招致對方的反感和極大的牴觸。

還有阿富汗境內風起雲湧的各色“抗蘇武裝”,大多以游擊隊的形式,神出鬼沒,他們拿起槍是戰士,放下槍就是平民,藏於民間不好追蹤辨認,需要的時候卻能短時間拉起一大片隊伍。長期以來,把蘇軍折騰的痛苦不堪。

在“帝國墳場”,蘇聯一陷就是九年多,元氣大傷。即便那些有限的軍事成果,最終也沒能如願轉化成政治經濟利益。

更何況,雖說蘇聯出兵也是打著“幫扶”阿富汗蘇維埃政權的旗號,但已經構成了“公然入侵主權國家”的行為,國際上被千夫所指,顏面掃地。

據蘇聯方面承認的數字(明顯有縮水的成分),9年零2個月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軍共投入兵力62萬人。其中,直接戰鬥減員約為1.4萬人,佔總兵力的2.33%。而由於疾病導致的非直接戰鬥減員,竟然高達41.6萬人,佔到了總兵力的67.31%。還有蘇聯方面的龐大的經濟投入和裝備損失,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沒有能得到廣泛認可的數據。

最無法忽視的,還是阿富汗本身承受的苦難,這場戰爭中,約有130多萬阿富汗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境外,淪為難民。

(曾經登上1985年《國家地理雜誌》的阿富汗14歲少女,整個人生就是一部阿富汗的苦難史)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蘇聯付出了“國將不國”的代價,阿富汗人民遭了大難外,更有這九年多打出的各路妖魔鬼怪。

其中,有一隻受過美國中情局重點資助的普什圖族人“聖戰組織武裝”,在90年代初,改名叫做了“塔利班”;更有他的盟友,主要徵募境外穆斯林“聖戰者”赴阿富汗抗蘇,並貢獻了鉅額海外捐贈,還同時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內,建立了多個軍事訓練營地的某神秘集團——它就是後人聞之變色的“基地組織”的前身。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朝鮮戰爭是很明顯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的戰爭。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實際上是朝鮮統一韓國的一次國家統一戰爭,是朝鮮人民對美國霸權主義行徑的一次反抗。美國為了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提出要以冷戰的方式遏制共產主義,目標直指蘇聯;而朝鮮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也是美國遏制的對象。所以,當朝鮮戰爭中屬於資本主義陣營的韓國處於不利處境時,美國就直接出動軍隊打擊朝鮮人民軍,其名義上是為了朝鮮半島的和平,但實際上是為了達到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

為了認清為什麼朝鮮戰爭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一次戰爭,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解析一下朝鮮戰爭:

首先,美國介入朝鮮戰爭實際上是對別國內政的一次粗暴干涉,是不符合法律和公理的。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出臺了杜魯門主義,以霸權主義的姿態強行干涉別國的內政,以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1947年的希土危機,實際上就是美國干涉別國內政的實例。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本屬於朝鮮的內政,但美國在冷戰思維的指導下糾集了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粗暴的插手了朝鮮半島的統一戰爭。這樣的戰爭是不符合國際法的,這實際上是對聯合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和公理的踐踏。

其次,被美國插手的朝鮮戰爭是一次熱戰,是美國冷戰思維在亞洲的另一種體現,不符合當時世界和平的主流。

二戰結束以後,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在兩極格局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作為兩大陣營主體的蘇聯和美國,逐漸進入了爭霸的狀態;美蘇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冷戰的方式來進行爭霸鬥爭。在歐洲,是以冷戰的方式為主;但在亞洲,卻是以熱這樣的方式為主。被中國稱為抗美援朝的朝鮮戰爭其實質是美蘇的冷戰,但表現在外面卻是熱戰。當然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必然是以冷戰為主,熱戰為輔。但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是不符合二戰以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願望的。美國插手朝鮮戰爭破壞了朝鮮人民和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期望。

再次,美國插手朝鮮戰爭的目的是在損害朝鮮人民利益的基礎上建立美國的霸權主義,以達到最終控制世界秩序的目的;但美國的這一企圖最終還是失敗了。

1945年美蘇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了雅爾塔協定,雅爾塔協定表面上是尊重世界各國的獨立和主權,但實際上是美國想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世界。事實上,二戰後的美國利用佈雷頓森林體系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用北約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軍事;但美國對社會主義陣營是沒有控制能力的。在美國人的思維中,防止他們稱霸世界,就是在損害美國的利益;而為了實現美國所謂的稱霸世界的不正當利益,杜魯門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把軍隊開進了朝鮮半島。然而令美國人失望的是,麥克阿瑟並不是彭德懷的對手,聯合國軍也戰勝不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只能灰溜溜的以戰敗者的姿態退回三八線以南。1953年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實際上是對美國非正義的稱霸世界企圖的一次強有力的打擊。

最後,根據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會消滅社會主義,所以美國插手朝鮮戰爭是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與趨勢的。

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不僅僅表現在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加註重財富的公平分配,也不僅僅表現在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加註重人民當家作主,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效率要高得多。蘇聯從1928~1937年間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然後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而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用了200多年;中國從1949年到2019年的70年間,從一個一窮二白的且基本沒有工業基礎的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強國,超過了一方用300多年才取得的成就。這些都足以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而美國卻想以戰爭的方式消滅社會主義,這難道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嗎?!不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必然被淘汰,美國不得人心的稱霸世界的做法必然被世界人民所反對。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美國以冷戰思維干涉別國內政是不合法的,美國參與及擴大朝鮮戰爭的行為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的,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是永遠不會達到的。任何國家都要學會以正當的手段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都要在和平交流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崛起。要和平你好,不要戰爭;任何非正義的戰爭的最終結果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歷史緯度


要說到哪些戰爭的發動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呢?

首先我想到的第一個是朝鮮戰爭,朝鮮戰爭暴發於1950年6月,起初是由半島南北民族內戰,北方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政權,南方以李承晚為首的韓國政權,雙方都打著統一的旗號想滅掉對方。後來中國,蘇聯,美國等國的捲入,成為了一場國際性局部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幫助他們的小弟韓國,於1950年9月15日在韓國仁川登陸,聯合國軍丈著他們的武器先進,一路囂張跋扈,很快就把原本被北朝鮮佔領韓國的90%的領土全部收復,還把戰線一路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北朝鮮的政權變得及及可危,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甚至妄言要轟炸中國東北地區。當時的毛主席下定決心聯合蘇聯,應朝鮮政府的邀請,派遣志願軍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當時的志願軍以武器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與朝鮮人民軍通力合作,又有蘇聯的支援下,很快就把聯合國軍趕到38線以南並且還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面子,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提出和談,經過多次談判後,雙方確定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這次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想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來遏制中國和蘇聯,可惜,他們的計劃最後還是落空了,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第二個是越南戰爭,1954年,法國殖民者被越南人民軍包圍,被迫投降,並且和中國,蘇聯,美國等國在日內瓦簽署了停戰條約。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手中接管了被法國扶持起來的南越吳庭豔政權,並且對其進行大規模軍事援助,豈圖通過軍事援助讓南越統一北越,進而威脅到中國大陸,來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從1961年4月起,美國就開始派遣地面部隊參與南越對北越的戰爭,對北越進行狂轟濫炸,但是,每一次都被北越人民軍給挫敗了。此後,美國派遣的作戰部隊越來越多,最高峰時,人數達到了65萬 。由於北越人民軍利用叢林游擊戰對美軍造成很大的傷亡,因此,美國人便開始大規模使用一種叫橙劑的化學武器,豈圖將叢林裡的游擊隊找到並消滅。然而,美國人使用這種反人道的化學武器不但沒有消滅越南遊擊隊,反而更激起了人民軍的鬥志。從此,美國已經深陷泥潭,無法自拔,這場殘酷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將近15年之久,直到1976年南越政權被推翻才結束。這就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還是最痛的一次。

被美軍殘忍殺害的越南遊擊隊暴屍在路邊


獨立評論員


1946年6月10日,蔣介石在黨內紀念週上發表講話:“今天以前我是主張政治解決的,但是現在我必須放棄政治解決了。。。請同志相信,我決於一年內完成軍事,兩年內恢復經濟”——這就意味著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決心已下,並且蔣軍的軍事部署業已完成。

(周恩來前往宣化店途中)

蔣介石是有一定底氣大放厥詞的,因為此時蔣軍在美國軍隊的幫助下,調動部署於內戰第一線的軍隊多達193個整編旅,約160萬人馬,不僅接收了絕大多數日本侵略軍的武器裝備,還得到了大量美械武器。其中蔣軍兵力最佔優勢的地區,就是我中原軍區所處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解放區,這是由新四軍5師在抗日戰爭期間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根據地。

中原解放區內的人口有1500萬,我野戰部隊約6萬餘人,另有民兵30餘萬,以鄭位三為中原局書記、原新四軍5師師長李先念為軍區司令員、開國大將王樹聲為副司令員、開國上將王震為參謀長。由於中原軍區所處的位置極其重要,臨近敵人的統治中心,因此成為蔣軍的眼中釘肉中刺,蔣軍在停戰談判期間,已經調集重兵完成了四面包圍。



(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

負責率領30餘萬大軍包圍我中原軍區的,是“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該機構是由抗戰時期的第五戰區改制而來,儘管劉峙本人被譽為草包將軍,但他指揮的部隊卻都是蔣軍的精銳之師:整編第66師、整編第48師、整編第72師、整編第75師、整編第41師、整編第47師、整編第3師、整編第15師。。。等等。

針對敵人的險惡用心,以及兩軍不斷髮生的摩擦和小規模衝突,周恩來堅持“軍調小組”必須前往中原解放區首府宣化店地區進行調處,於是周恩來、馬歇爾爾和張治中首先抵達漢口。李先念向軍調小組提出,中原軍區被蔣軍圍困在方圓不足50公里的地域,糧食斷絕,非常困難,要求移防。

(開國大將王樹聲)

蔣方代表張治中表示反對,認為移防會造成“誤會”而引發衝突,馬歇爾則認為應該為李先念所部提供糧草,但武漢行營參謀長郭懺顧左右而言他,把所有責任都推在我軍身上。而就在那裡那時,周恩來通過內線獲得了驚人的消息:蔣軍已決定近期全面進攻中原解放區!於是周恩來要求軍調小組親自趕往宣化店。

周公堅持軍調小組前往宣化店,一方面是阻止武裝衝突和延緩敵人發動進攻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與中原軍區領導人秘密研究突圍方案,因為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挑起內戰的決心已定,中原軍區部隊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6月21日,中原軍區致電延安請示突圍:“局勢確已發展到必須迅速主動突圍的地步”!

(開國中將皮定均)

延安次日覆電:“21日電悉,所見甚是,同意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同時電囑中原軍區首長,今後行動自行決定不必請示,以免延誤戰機。1946年6月26日的夜裡,中原軍區部隊開始分路突圍,以一縱一旅(皮旅)向東佯動迷惑敵人,主力向西前進,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中原突圍”開始了!

直到29日我軍前進至平漢鐵路附近時,蔣軍才真正發現中原軍區的突圍行動,劉峙如夢初醒,立即調集所部30萬大軍開始圍追堵截 ,激烈的戰鬥在東西兩個方向打響。而中原突圍則“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這是蔣介石軍政集團軍背信棄義、悍然挑起的戰爭,使重慶談判達成的《雙十協定》成為一張廢紙,是敵人強加給各地區解放軍的一場戰爭。



(軍調小組)

不過蔣介石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儘管他曾經揚言要在三至五個月內消滅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然而僅僅三年時間他就敗逃出大陸。

根據解放軍總部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五零年六月戰績總結公報》中發佈的統計數字:我人民解放軍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先後消滅蔣軍正規軍5542470餘人,非正規軍2528880餘人,總計殲敵人數為807.135萬人,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

(劉峙)


度度狼gg


說起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比較近的自然就是國民黨發動的內戰。作為一個有一定民族觀的政治人物蔣介石,現在有很多人在為其正名,有說西沙海戰時其默許解放軍通過臺灣海峽以證其有民族大義的,有認為其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一定正面作用的,這些分析都有非常強的歷史侷限性,評價一個人物不能因為做了一些事情就以偏概全,要全面評判。就內戰而言,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如果說蔣介石之流是有一定民族大義的,那麼他們應該很清晰的認識到共產黨當時的宗旨和方針是為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也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最大的支持。歷史的車輪倘若倒轉必定會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拋棄。國民黨發動內戰實際就是企圖推著歷史的車輪倒轉,不得人心,最終勢必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共產黨萬歲!為人民服務才萬歲!




心動與不動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發動的萬家嶺戰役,不得不說就是典型的搬起來了石頭,砸在了自己的腳上的戰役。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這一次戰役中,日軍敗的十分的慘烈,差點就全軍覆沒了。

當時和日軍對陣的是薛嶽帶領的兵團,本來日軍想要從萬家嶺這個地方通過去的,在一個就是他想要從這裡通過,就沒有把中國的軍隊放在眼裡。

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被薛嶽將軍給察覺到了。

薛嶽查看了一下萬家嶺的地理位置,很顯然這裡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

所以,薛嶽就把他帶領的兵團,帶到了不容易被敵人發現的地方埋伏了起來。

當日軍通過的時候,很顯然這一戰打的是十分慘烈的。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國恨家仇面前,面對日軍入侵的時候,他們都是誓死拼殺,大有不把日軍殲滅誓不罷休的氣勢。

這一次被他們圍殲的日軍,正是臭名昭著的106師團。

因為日軍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們會遇到如此強悍的軍隊,所以,他們的準備也是不足的,正是因為他們的準備不足,所以,他們的傷亡才如此的慘烈。

那麼,薛嶽的兵團把106師團,給打成什麼樣了呢?

這麼說吧,日軍106師團的上中下級軍官,全部都在這一次戰役中被擊斃了。

在這種情況下,也是日軍最為危險,最容易被我們消滅的時刻,因為沒有了領頭羊,他們就如同一盤散沙一樣,想要打敗他們,當然也就很容易了。

但是,日軍突發奇想,他們竟然派來了飛機,從飛機上往戰場上投放兵力。

沒想到日軍從飛機上投放下來的這些士兵,全部都是軍官級別的,他們被投放下來,就是想要帶領還沒有被打死的日軍突圍出去。

畢竟全部陣亡,這個還是他們不想看到的。

可是,戰爭的勝負,並不以日軍的想法而轉移,他們在飛機上投放下來的軍官全部都被薛嶽帶領的兵團給擊斃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106師團,幾乎全部給殲滅了。在日軍大部隊趕來之前,為了減少我軍的傷亡,薛嶽帶領的兵團也就退出了戰場。不過,這一次戰役,通過日軍向戰場上空投軍官,也可以看出,他們被打的確實沒有了辦法。

所以,明知這樣投放兵力是死,他們也不得不試一試。

最終的結果當然是慘敗了,所以說萬家嶺大戰,對於日軍來說就是典型的搬起了石頭,砸在了自己的腳上的戰役。


漢史趣聞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戰爭——馬島戰爭。

話說19世紀80年代初的阿根廷,加爾鐵裡總統領導下的軍政府正在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阿根廷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據統計,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有達到19.2%,許多人紛紛失業,丟掉了飯碗的群眾無以為計,將怒火撒向了加爾鐵裡,紛紛要求他下臺。

這大哥一看,咋辦?阿根廷是一個小國,經濟問題現在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那就轉移國內的仇恨吧——找別人幹一架。

這時候他想起了阿根廷旁邊的一個小島——馬島。

現在說說馬島的主權糾紛淵源。1764年和年1765年,法國人和英國人分別登上了馬島,並分別宣佈主權歸屬。1766年,法國將馬島賣給了西班牙,隨後西班牙武力驅逐島上的英國人,1774年英國無奈撤離,但並未放棄主權。

1810年,阿根廷人爆發起義,推翻了殖民統治的西班牙政府,但宣佈繼承西班牙的領土主權,因此有了英國和阿根廷100多年的馬島主權糾紛。

加爾鐵裡心裡很清楚,主要一宣佈收回馬島,肯定會獲得民眾的支持,自己的統治危機才會緩和。而此時的二戰之後英國國際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於是,在1982年他開始用武力佔領馬島。撒切爾一看,連阿根廷都敢挑釁英國,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好歹咱以前也是日不落帝國,雖然現在已經大不如前,好歹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吧,你都要騎在我脖子上拉屎,不客氣,打!

撒切爾立刻幾千人的皇家戰隊馳援島上英軍,才過了兩個月,加爾鐵里加被打得眼淚橫飛,阿根廷戰敗。

之後加爾鐵裡的軍政府徹底垮臺,而馬島戰爭的勝利則幫助他的對手撒切爾提升了極大的威望,贏得了下一年的首相大選。


千尋史記


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美國東部時間),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分別撞向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和世界貿易中心二號樓,兩座建築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世界貿易中心其餘 5 座建築物也受震而坍塌損毀;9 時許,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機撞向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五角大樓局部結構損壞並坍塌。事件發生後,全美各地的軍隊均進入最高戒備狀態。雖然塔利班發表聲明稱恐怖事件與本·拉登無關,但美國政府仍然認定本·拉登是恐怖襲擊事件頭號嫌犯。此後,美國重新調整了全球戰略佈局,將戰略重心從東亞轉移到中東地區,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並且陷入了中東地區的大泥潭。

而在此之前,美國打擊的重點對象其實是中國,包括轟炸中國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等等,都是在刻意打壓中國的發展。但就在這個時候,本拉登的出現打亂了美國的計劃,美國抽身去了中東反恐,無暇估計中國,也給了中國發展的最好黃金十年。

其實,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給當時的中國上了一課,看到了我們與世界老大的差距,從此開始夾著尾巴做人,公開場合絕不與美國作對,暗中低調發展經濟與科技。十年的時間,我們抓住了這個喘息的機會。當美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航母開始下海,殲20開始上天,東風系列實現全球覆蓋……

反觀美國,不僅戰爭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深陷泥潭無法自拔,還給了自己對手喘息的機會,世界老大的位置開始動搖,如果歷史放長,這場戰爭可能會成為另一場“馬島戰爭”





收手哲燕


自己主動打別人,然後打輸了的,不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麼。這種例子太多了,德國、日本、伊拉克都是如此。

你就說德國吧,從1935年開始,德國一步步擴大自身軍力,到後來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這些事呢,英法都忍了,而後來武力入侵波蘭,英法卻對他宣戰了。希特勒也對法國英國開火,結果滅了法國之後呢,他想和英國議和,卻無法議和,後來又去打蘇聯,最後打輸了。這就是發動戰爭,結果陷入戰爭無法自拔的。你別看希特勒春風得意,其實後來的戰爭他根本就操控不了。

日本呢,其實也一樣,1931年,佔領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結果戰爭打到了1941年,發現這啥資源都得不到,連石油也沒有,他開戰不就是為了這些東西能夠自給自足麼。這會兒美國斷了他的石油供給,凍結他資產,日本沒辦法了。然後他把目光對準了東南亞,但是東南亞有美國,他硬著頭皮動手了,結果被打回原形。

而你再看伊拉克,我這個指的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呢,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打了個燈盡油枯,欠了一大堆外債,科威特的不少,而且還還不上了,這可咋辦呢?薩達姆靈機一動,我提高油價,結果科威特反手提高產量。不斷虧損,錢也換不上,咋辦?我打科威特。結果呢,美國糾集一堆小弟,替科威特出頭,暴打伊拉克一頓,這就是著名的海灣戰爭。順便提一句,前面的兩伊戰爭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這種戰爭呢,一般都是舉國之力去打的,賭上了國運,小打小鬧,不痛不癢的,對於國家沒什麼太大影響。發動戰爭,打輸了的,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軍武文齋


說到哪些戰爭的發動,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樣的戰爭,還是有很多的,但是,最為典型的我想國民黨將領張靈甫發動的孟良崮戰役是不得不說的。因為他的死,就是符合這種特點的。

當然了一般這樣的將軍,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總是會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可以主宰一切,是無所不能的。

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錯覺,所以,他們做事的時候,就會選擇輕敵冒進。

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所謂的,自投羅網,死於非命,典型的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上。

我們都知道,張靈甫是死在了孟良崮,而且他的死,正是因為他的孤軍深入造成的。殲滅張靈甫以及他帶領七十四師的人,正是華東野戰軍總司令粟裕以及他帶領的華野軍。

粟裕本來一直就是華東戰場上的常勝將軍,尤其是粟裕取得蘇中七戰七捷的佳績之後,國民黨將領,更是對粟裕懼怕的要命。

可以說沒有人能有把握,把粟裕給擊敗,更何況是要去殲滅粟裕以及他的華野軍了。可是,張靈甫覺得自己能。

張靈甫覺得自己能,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他帶領的是國民黨最為精銳的七十四師,這個七十四師,一直被蔣介石視為是自己的護衛軍。

這支軍隊的優點,就是作戰經驗十分的豐富,另外,就是他們配備的是當時國民黨軍當中,最為先進的武器。

所以,張靈甫看來,自己靠這兩點,殲滅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畢竟華野軍的武器,根本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在這種情況下,張靈甫心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把自己帶領的七十四師,作為誘餌去引誘粟裕的華野軍到一個地方。

然後,在聯合其它的國民黨軍隊,一起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圍住,從而達到殲滅粟裕華野軍的這一目的。

這個提議,張靈甫還向蔣介石彙報了。蔣介石也覺得這個建議很不錯,至少張靈甫是有膽有識的。

若是能夠殲滅粟裕的華野軍,國民黨將會在戰場上佔據主動權。

所以,蔣介石同意了張靈甫的請求。之後,張靈甫就去實施了。

令張靈甫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做法,就是典型的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種衝到的行為,當然就會導致自己死於非命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來張靈甫把地點選擇孟良崮的時候,粟裕已經察覺到了張靈甫的動機。

所以,粟裕想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帶領全部華野軍出擊,採用速戰速決的戰略戰術。在張靈甫沒有等到盟軍到來之前,就把他們全部給殲滅。

所以,最終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去孟良崮迎戰張靈甫了,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全部給殲滅了。

張靈甫直到戰死,他都沒有看到自己的等待的盟軍到來。直到此刻,他才知道自己孤軍深入,其實就是自投羅網的。

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孟良崮是一個石頭上,若是他等待不來援軍,留給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粟裕當然不會給他等援軍的機會了,所以,等待他的只能是死路一條。

所以,對於粟裕帶領的華野軍來說,張靈甫以及他七十四的死亡,就屬於是典型的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