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何以扼住美國經濟增長“命脈”?

新華財經華盛頓3月17日電(記者許緣高攀)挺過了衰退恐慌的2019年,美國經濟在2020年又迎來“黑暗開局”。這一次對美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的,不單是經濟週期或經濟結構性癥結等引發的擔憂,還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增長壓力,讓美國政策制定者頗感頭疼。

目前已出現不少負面預測,認為美國經濟將在上半年出現衰退。新冠肺炎疫情為何對美國經濟如此致命?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疫情切斷人與人接觸,對支撐美國經濟的消費性服務業造成重創。其二,疫情極易引發恐慌,擾亂金融市場。其三,財政和貨幣政策難以根治因疫情導致的經濟萎縮,政策效果十分受限。

服務業受挫

新冠病毒人際傳播力強且有不短的潛伏期。一個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是病毒攜帶者,一旦與其面對面接觸極有可能被傳染。各國政府不得不關閉國境線或封城,甚至推出宵禁,以防病毒擴散。因此,疫情一定程度上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對服務業十分致命。

從經濟結構來看,服務業佔美國經濟總量的80%以上,是美國經濟當仁不讓的支柱產業。然而,自疫情暴發以來,美國各大航空公司被迫縮減國際和國內航班;不少城市下令關閉餐廳、劇院、酒吧和電影院;美國政府建議所有美國人避免不必要的旅行和聚會。這些舉措相當於截斷了消費性服務業的增長之路,嚴重抑制美國國內需求增長和實體經濟擴張。

數據顯示,2月份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0.5%,創2018年12月以來最低值,其中酒吧和餐館銷售額下降0.5%,凸顯疫情對美國國內消費影響已初現跡象。截至目前,蘋果公司已經關閉除大中華區之外的全球各大門店;美國連鎖百貨巨頭梅西百貨正在關閉在美門店;全球化妝品零售巨頭絲芙蘭等美容品牌也宣佈,實體店暫停營業。

萬神殿宏觀經濟(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伊恩.謝潑德森(Ian Shepherdson)指出,剔除住房、醫療、食品和能源後的可自由支配消費者支出約佔美國GDP的39%。受疫情影響,這部分支出或在第二季度出現“大規模崩潰”,拖累美國經濟增長約8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認為,消費性服務業出現癱瘓將可能升級為企業破產、企業債務降級和銀行資產負債表減值,對美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

金融市場遭重創

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毋庸贅述。可以說,美國科技產業得以蓬勃發展並形成全球領先優勢,除科技實力本身外,也得益於金融市場為其提供了雄厚資本。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是金融市場走向的風向標。因此,金融市場對恐慌更加敏感,反應更為直接。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而美國政府各項舉措“藥不對症”,投資者對疫情蔓延及其經濟影響膽戰心驚,金融市場信心崩潰引發恐慌性拋售在所難免。自3月9日以來,紐約股市已三次觸發熔斷機制,歷史罕見。3月16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重挫2997.01點,跌幅到達12.93%,是1987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歷經10餘年的美股牛市眼見即將終結。

分析人士指出,本次金融市場暴跌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看不見的病毒引發公共衛生安全風險,打擊經濟運行各個環節。如果不能迅速有效阻止金融市場下探趨勢,企業難以獲得新的增長資金,支撐美國超前消費的股市財富效應隨之消散,生產和消費都將受到重挫。

財政貨幣政策效果受限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美聯儲已幾乎拋出所有彈藥。繼3月3日宣佈緊急降息50個基點後,3月15日美聯儲一口氣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到0.25%,並重啟量化寬鬆措施。同時,美國政府頒佈撥款、延長納稅期間等財政應對方案。但從市場反應來看,兩者均收效甚微。

對此,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公司(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馬克.海菲爾(MarkHaefele)指出,對疫情這類短期衝擊而言,寬泛的財政支出和降息都是弩鈍的工具。投資者更願意對旨在減緩疫情傳播和限制其經濟衝擊的針對性措施報以積極反應。

事實上,貨幣政策雖能緩解企業還債壓力、降低市場流動性風險,但無法解決實體經濟衰退風險。同理,財政刺激措施意在支持消費者和企業支出,但對遏制疫情蔓延“無能為力”。疫情之下,美國經濟面臨的更多是信心層面的打擊。只有當疫情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經濟信心得以恢復,消費者才敢放心出門消費,企業才有意願擴大生產和投資。無法從源頭上根治“病因”,美國國內需求和實體經濟下滑趨勢實難通過財政和貨幣刺激手段實現逆轉。(完)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