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曾經風行全國,而今門前冷落鞍馬稀,大家手裡都還有什麼郵票呢?還有人集郵嗎?

清新小船歌


看到這個問題,真有點心酸,手裡有一大把90年代中期後的紀特郵票,有整版的、四方聯等多種品種,有意思是本人並不是郵票的愛好者,現在都覺得郵票只不過是印刷品,談不上有多大的美感和藝術價值,也似乎也沒有多少歷史回憶價值,至今也不明白在當時收入不高的情況下為什麼會花不菲的錢去買郵票。

可能是當時是改革開放了,鼓勵大家想辦法至富,業餘打工是時間限制且礙於面子,下海經商真沒資金和膽量,股市又是風險巨大,所以郵票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大不了可以當郵票用掉,使用價值在,而且當時很多媒體宣傳郵票的投資價值,比方第一輪的猴票漲了多少倍,文革郵票拍賣到什麼價格,所以腦子一熱去買了郵票,現在很少寫信了,既用不了又佔地方,實在比雞肋都不如。

不過也得到了一些教訓,時代是會變的,沒有永恆價值不變的東西,人云亦云的東西都會隨風而去。


心有機事必有機心


我是1975年開始集郵的,當時七歲,因為父母特別支持我的這個愛好,所有有很多好的郵票,不幸的是1985家中被盜,郵票也丟失了,後來抓到盜竊犯他也沒有能來償還,我現在還想集郵,看見郵票就有一種衝動,只是現在經濟不允許我再搞了,真的很想很想再次擁有那些方寸之間的美,希望現在還有郵票的朋友們珍惜這些吧!


紅帽153996580


記得在8幾年的時候看了一部國產電影《郵緣》就開始喜歡上集郵了,那時候每個月都到郵政大樓去一次看看有什麼新郵票,堅持了五六年那時讀書沒錢最後家裡人嫌煩了不給錢買郵票,最後就換郵票一直堅持到90年終止,搞收藏必須要有經濟基礎不然談什麼都沒用


今生相識乃前世之緣


73年開始集郵,兩千年後不再買郵票了。翻起集郵冊感覺挺好的,小時候買郵票都是那種從信封上揭下來的,便宜,有的一分錢好幾張。為了買郵票捨不得坐磨電上學,每次去郵局也都是走著去走著回。現在想想,真的是好遠啊[呲牙]


河馬行空1


你好!我是方寸年華(持續更新文章、視頻分享錢幣收藏投資價值),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如果喜歡方寸年華請記得點贊、關注我的頭條號!

集郵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數最多,據說人數達到了七八百萬,但是這幾年集郵人數非常稀少的,從去年專供會員的發行量來猜測全國集郵協會會員人數在二百萬左右,可能真實的集郵愛好者有多少呢,並且說現在喜歡集郵的以來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一代,老齡化的情況比較嚴重。

我個人收藏的郵票很多,但還是以編年郵票盒JT郵票居多我收藏集郵當時完全是看到四輪猴票的宣傳才逐漸喜歡上集郵,我收藏郵票完全就是一種興趣愛好,也沒有那郵票當作投資品來看待,郵票的打折從2016年開始就非常嚴重,甚至說有的年份只有一兩套郵票沒有出現打折,剩下的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打折。

現在雖然郵票打折很嚴重但是這個集郵愛好者還是有的,就比如說糧票的市場是非常小的,甚至都可以說沒有市場,但還是依舊有人收藏的,只是人數很少,其實郵票盒糧票差不多甚至會還好一些,就算是郵票現在停止發行,但是收藏的人數還是要遠高於收藏糧票的人數,畢竟集郵歷史在我國也有一百多年了,從民國初期就有人收藏郵票。

對於這個集郵會員我要說一下,這個集郵會員人數我感覺並不是多麼真實的,首先一點就是在前兩年的時候在網廳上購買郵票,都會默認加入集郵協會,這個情況就導致當時集郵會員大量增加,有很多賬號就購買了一次郵票就被加入了協會,所以說我感覺這個會員人數遠低於二百萬,也就在一百萬多一點,現在老年人很多都是喜歡集郵的,不過這個老齡化問題還是很嚴重的,現在有一些00後都不知道郵票是什麼。

從去年開始郵票就進行減量發行,但是幅度並不是很大,包括今年年初的時候提出了這個振興集郵市場八項措施,但是這個措施看起來很高,但是目前來看並沒有落實下去,就說這個減量來說,說是2020年郵票減量百分之三十但是這個發行量,但是從目前公佈的發行量來看,確實減量了但是並沒有達到減量百分之三十,不知道之後的郵票能不能落實下去這些措施。


方寸年華


前幾天我一哥們幫我從米國帶回來一大包蓋過銷的郵票,太瘋狂了,整整用了三天的的時間,整理出來一千張左右郵票,不錯收藏著,看看也不是不可以的,











與世無-爭


我人生投資最失敗的是郵票。90年代初期在朋友的介紹下投資2萬塊錢購得89年至95年年冊二箱,當時這些錢在地方可以買到一棟商品房,如今郵票還在。估計也就3萬塊錢左右。現已封存等待時機出手。如今看來機會可能要等到我下一代了。


笑看人生23571299


既然看到了,我也說幾句,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集郵,那時候第一版猴票黑市賣五毛,我們嫌貴,蓋銷的扔了。

各種狂熱都經歷過,直到當兵回來,身無分文,耍朋友要錢,把郵冊裡頭的精華選出去賣了。後來再也沒買過郵票,郵市是郵政搞死的,純粹就是印錢,發行量越來越大,面值越來越高,根本沒得升值空間,而且郵票基本上不流通了。

所以除了八二年前的郵票具有一定價值,之後的基本上就是紙,毫無意義。

我至今還有好幾本,民國的,滿洲國的,剛才找了找照片,居然沒找到,換了幾個手機了。

奉勸各位一句,愛聽不聽,不要買郵票也不要買銀行發行的紀念幣,那個紀念幣是回收現金,去除通脹。特別是紙質紀念幣。

不服,自己想。



酒肉穿腸過美味留心間


留下精品,去其槽粕











小白


郵票是四、五十年代出生人的一個美好的記憶,是一種期盼,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文化。八十年代,郵票是親情,見票就見信,見信如同見人,冷暖都在票裡。這才理解了余光中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千古名詩。郵票傳遞友情、愛情,是愛情、姻緣的見證。那個時代,誰擁有了郵票,就是擁有財富,郵票成了財富的代名詞。郵票還是有文化的象徵。我八十年代集郵,生活簡樸,有了一點零花錢,都買了郵票,心裡感到充實。同事、親朋羨慕。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通訊方式的創新,郵政部門的誤判,郵票市場一落千丈。幸運的是九十年代末,為買房,賣了九成的郵票。手裡保留了一點歲月的回憶。又是一種幸運。集郵雖然冷落,近幾年開始,每年還要去幾趟郵幣卡市場,買一本年冊,緬懷曾經的美好感覺。我收藏的1980年全年郵票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