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拉克的M24"霞飛",裝甲能被機槍擊穿,卻是二戰最優秀的輕坦

二戰打響前,美國陸軍的重型裝備進展趨於停滯。儘管在1920年後新的裝甲作戰理念被不斷提出,亂成一鍋粥的裝甲部隊仍然停滯不前。1939年後,改變了這一局面的人出現了:他就是"美國裝甲兵之父"霞飛少將。

凱迪拉克的M24

霞飛少將

發展背景

在霞飛少將大致歸攏了美軍所有裝甲部隊以後局勢才明朗起來:當時的美軍全軍上下僅有400多輛仍停留在一戰水平的"騎兵戰車",裝甲甚至薄弱到無法阻擋100米內7.62×63全威力步槍彈的直射。在這些有著遠見的高官極力推動下,M3中型坦克、M3/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2輕型坦克等陸續展開研製。

突尼斯一戰,自詡"久經沙場"而不可一世的美國裝甲兵們碰上了硬茬:第一裝甲團裝備著斯圖亞特坦克的一個營碰上了一個裝備著四號坦克的德軍坦克連,一場裝甲對決迅速展開。此前淨是挑軟柿子捏的美軍突然發現,以往還能湊效的37毫米坦克炮在發射穿甲彈攻擊四號坦克時,就像水槍滋上去一般。一場戰鬥下來,儘管成功逼退了德軍坦克兵,美軍也被打殘了近兩個滿編坦克連。

凱迪拉克的M24

當時,美軍主要裝備的是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這三款坦克反而像是一戰的產物:M3"格蘭特·李"擁有1門射界極其狹窄的75毫米榴彈炮,主炮卻是裝在小炮塔上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M3/M5"斯圖亞特"的武器裝備都相當孱弱:1門3毫米"小水管"外加5挺用作補充的機槍。

二戰初期的美國履帶式裝甲式履帶車輛,無非都是機動性較好的脆皮——而且機動性較好也不過是相對而言,汽油機的易燃性是很顯而易見的。輕型坦克這一條線更是令人感到無言以對:這些輕型坦克的裝甲極薄、車體空間不大,卻往往能在車體正面配備2挺航向機槍。炮塔內置1挺同軸機槍,頂置1挺高射機槍。而主裝備卻只是一門37毫米小水管。

凱迪拉克的M24

儘管前線有不少"謝爾曼"頂著,但為了伴隨M3半履帶車作戰,美國陸軍高層認為,在仍然需要保留一定量的輕型坦克,從而將"謝爾曼"集中到當時頻頻爆發的裝甲對抗中。在這樣的作戰思路下,大量M5輕型坦克被迅速生產出來,卻屢遭唾棄——它仍然延續了斯圖亞特系列坦克的輕薄設計,儘管增大了炮塔容積卻仍保留37毫米坦克炮。無論是發射榴彈還是發射穿甲彈,威力都不夠。

汽車公司誕生新輕坦

針對斯圖亞特系列的缺陷,美軍高層意識到已經無法再堅持這個設計了,於是在1942年提出下一代輕型坦克的研製項目。通用公司凱迪拉克汽車分公司(後簡稱'凱迪拉克')推出的是採用全新車體、保留37毫米火炮的T7輕型坦克,而後將37mm坦克炮更換為57mm坦克炮。結果在高層的干預下,T7輕型坦克最終換上了M3 75毫米坦克炮——體重完全超標,只好歸入中型坦克的裝備序列中。

凱迪拉克的M24

恰逢1942年美軍對"謝爾曼"坦克的數量要求驟然增加。直到一年後,美軍才猛地回過頭來,發起下一代輕型坦克的招標。時間的車輪已經悄悄地碾過了1943年,凱迪拉克汽車分公司才開始組建團隊開始設計T24型輕型坦克,這便是M24輕型坦克的雛形。


凱迪拉克的M24

為了將戰鬥全重控制在20噸以下,設計師們下了很大苦工。為儘可能地將防護做到最好而不致使體重超標,設計師們增大了裝甲的傾斜度、換用外形較為扁圓的鑄造炮塔。而為了達到美國陸軍高層要求的"裝備75毫米坦克炮",設計師們又把原計劃用於B25J重型火炮攻擊機上的M6 75毫米加農炮拿來,成功地設計了M24坦克的炮塔。

凱迪拉克的M24

這門強大的坦克炮可以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48發。發射被帽穿甲彈時,在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92毫米的勻質鋼裝甲,足以擊穿當時德軍的三號、四號坦克車體裝甲和炮塔側後裝甲。再加上優良的機動性這一特色,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M24確實擁有了在實戰中與德軍主力裝甲部隊對抗的資本,不用再像前輩一樣只能撤退了。

凱迪拉克的設計團隊為其配備了兩臺44T24型V8汽油發動機,可以讓M24在公路上跑出56公里的高速。為了適應車內空間變化,設計師選擇了佔用空間較少的手動變速箱。但考慮到戰鬥激烈可能會導致駕駛員昏迷、駕駛艙被擊毀等情形,設計師還在機電員的位置上設計了另外一套操縱系統。

兩套駕駛裝置和可以獨立使用的兩套動力系統,搭配合理的消防抑爆裝置、彈藥架,讓它擁有極高的戰場生存率。

凱迪拉克的M24

1944年,M24輕型坦克被送到大洋彼岸的歐洲戰場。根據使用習慣,M24坦克被命名為"霞飛",以致敬曾為美國裝甲兵作出良多貢獻的霞飛將軍。首批34輛M24坦克被編成2個裝甲連,加入美國第二機械化騎兵群。

不過M24也有侷限:由於戰鬥全重僅18噸,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僅有38毫米,屢屢被德軍已經瀕臨淘汰的PAK-37反坦克炮擊穿。車體側面裝甲、炮塔側面裝甲只有25毫米,德國製造的13.2毫米重機槍或是蘇聯造的12.7毫米重機槍等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幾率擊穿。而到了戰爭後期盟軍攻入德國本土,擁有大量"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德軍更是M24坦克車組的噩夢。

戰場上表現不凡

這些新銳的坦克剛加入不久就得到了青睞:在突出部戰役中,M24坦克甚至還創下過把德軍投入反攻的四號坦克擊毀的紀錄。這在以前幾乎想都不敢想:斯圖亞特們只能創造機會逃離,"霞飛"卻總是打出漂亮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M24甚至還擊毀過兩輛虎式坦克!

凱迪拉克的M24

戰鬥發生在1945年2月25日。在這天,美軍第四裝甲團一部(裝備M24)在多爾馬根遭遇了兩輛虎式坦克。一時間,炮彈四飛,整個戰場熱鬧得有如嘉年華——虎式坦克的炮塔轉速慢,時常跟不上M24坦克。而M24坦克的炮彈飛到虎式身上也只能鑿出一個淺淺的坑。

虎式坦克炮塔正面裝甲厚達102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可能達到150毫米。很顯然,使用M6 75毫米坦克炮的M24輕型坦克是無法與虎式坦克正面對抗的,甚至極容易被虎式秒殺!使用M24擊穿虎式的戰例前所未有,而輕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對抗更是罕見。


凱迪拉克的M24

當然,虎式坦克並非鐵砧一塊。儘管炮塔正面擁有150毫米勻質鋼裝甲(含炮盾),炮塔側面及後面其實只能佈置82毫米裝甲板。只要距離足夠近,M24坦克在理論上也確實可以擊穿虎式坦克的側面裝甲。而虎式坦克的彈藥架和油箱、動力系統之間距離並不算大,這是它的一大缺點。

凱迪拉克的M24

擁有絕佳機動性的M24坦克迅速機動,繞到德軍虎式坦克的側後面。儘管虎式坦克也在作機動動作規避並伺機發起攻擊,但還是無力迴天。轉眼間,M24發射出的炮彈擊穿了虎式坦克的側後裝甲,金屬摩擦產生的高溫引燃了發動機油路、油箱。這輛虎式坦克失去了動力癱瘓了,車組成員卻仍然待在裡面,用手動方向機緩緩轉動著炮塔伺機反擊。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大火無法撲滅,還往車廂裡延伸並點燃了彈藥架,引發了彈藥殉爆!與此同時,另一輛虎式坦克也被用類似的手段擊毀,美軍坦克兵大獲全勝!

凱迪拉克的M24

這也成了二戰歷史上少之又少的輕型坦克擊毀重型坦克的戰例。該部隊在參戰盟軍里名聲大噪,M24更是贏得了士兵們的好評。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凱迪拉克研究廠裡,一系列變形車的研製迅速開展——安裝推土鏟、火箭發射器已經是常規操作了,在M24的底盤上,還曾經派生出M41型155毫米自行火炮、M37型105毫米自行火炮、M19型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炮,甚至是安裝4門無後坐力炮的T21、T19型。根據野戰防空需求,設計師也曾設計出T77、T77E1和T91三款適應不同防空任務的野戰防空車。

凱迪拉克的M24

帶著彈藥拖車的M19型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炮

如果二戰結束得晚一點,M24恐怕還真能形成一個影響力不遜於M4"謝爾曼"坦克的大家族。除了戰鬥車輛,連以M24為底盤的裝甲搶救車、彈藥運輸車等等戰輔車輛都已經設計出來了。而隨著歐洲戰場的結束,M24的生產工作也被停止,只生產了4070輛。

戰後發揮餘熱

戰後,M24輕型坦克還作為唯一一款參戰的輕型坦克參加了1950年爆發的局部熱戰,在那場戰爭中作為美軍的偵查、搜索主力坦克使用。由於作戰環境多為山地,M24的通過性遠高於M26"潘興"、M4"謝爾曼"等坦克。儘管裝甲薄弱,但它在面對對面作為主力的T-34/85中型坦克時也不落下風。

凱迪拉克的M24

就當時而言,M24設計的精巧是無人能比的。無論是機動、防護還是火力,它都是二戰輕型坦克裡當之無愧的NO.1。單是拿數據作橫向對比的話,它的綜合性能並不比三號、四號早期型等二戰早期中型坦克差。

凱迪拉克的M24

它的生命力也算頑強:儘管在50年代後就被美軍逐步淘汰,但它還是以"軍事援助"的名義贈送到東南亞、西歐等國,還參加過印巴衝突。挪威在上世紀70年代甚至還專門對其進行了改裝:換用柴油發動機、90毫米坦克炮並將其重新命名為NM-116型輕型坦克。

在它之後,美軍裝備的輕型坦克基本上都揹著臭名聲,其具備特色的外形甚至被詬病為"一對被狗啃過的饅頭"。它是輕型坦克中的一款傳奇,也是美國輕型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型里程碑式的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