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區營盤街道狄村

唐代著名政治家狄仁傑為幷州太原人。他在任大理丞期間,一年處理積案1.7萬件,時稱平恕,後人因編寫出《狄公案》、《狄仁傑斷案傳奇》等小說、戲劇讚揚他扶正祛邪、剛正不阿的精神。特別是在武則天執政時期,他殫精竭慮為匡復唐祚立下功勞。唐睿宗時追封他為梁國公,再次肯定了他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卓越貢獻。


太原府文廟附近的狄梁公街

太原市南的狄村為狄仁傑的故鄉,現存最早有關文獻記載是明崇禎時陽曲知縣彭而述的《狄梁公譜系祀田記》,記中稱:“縣之南治十里,人煙可三五十家,相傳為梁公故里,志乘所載,父老相傳,人竟呼之為狄村雲。’”傅山先生曾說過:“梁公吾太原人,至今城南狄村傳公故里。”村中舊有慈觀寺,寺中碑記也稱寺址為狄公故宅。現在村邊上還有一株枝葉蒼沉的古槐,相傳是狄仁傑之母所植。


狄公祠前的狄仁傑銅像

明崇禎年間,山西巡撫吳勝首倡在狄村修建狄公祠,成為官方歲時祭祀和遊人憑弔瞻仰的地方。至清乾隆年間狄公祠逐漸失修廢毀,山西布政使朱珪為了祭祀方便,在太原城內崇善寺旁擇地重建狄公祠,現在文廟旁的小巷稱“狄梁公街”即由此得名。


唐槐公園

建國後,隨著太原城區不斷擴大,當年“人煙可三五十家”的狄村已成為市區的一部分,並演變為由狄村街、狄村正街、狄村北街、狄村南街、狄村東街組成的新型社區。近年來,狄村還成為太原旅遊景點之一,新建成的唐槐公園引來眾多遊人到此尋幽覓古。

唐槐

狄梁公與“白雲親舍”

范仲淹所寫的《唐狄梁公碑》中曾有記載,“公諱仁杰,字懷英,太原人也。祖宗高烈,本傳在矣。公為子,極於孝;為臣,極於忠。忠孝之外揭如日月者,敢歌於廟中。公嘗赴幷州,掾過太行山,反瞻河陽,見白雲孤飛。曰:吾親在其下,久而不能去。左右為之感動。詩有《陟岵陟屺傷》。君子于役,弗忘其親之深。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狄仁傑在幷州時,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一片白雲在飄飛,對左右的人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面。”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雲散去才離開。


白雲寺

如今,在太原狄村東0.5公里處有座寺院名曰“白雲寺”,該寺院初名淨業庵,原是一座小寺,建於明初。明萬曆年間增修,曾有王道行撰寫的碑記。明崇禎十三年(1640)天澤和尚向東擴展後,因地處東山麓的山溝,夏無炎暑,涼風習習,有清涼(五臺山)的自然環境,曾改稱為清涼寺。清康熙年間有位姓陸的都司出資增建藏經樓五楹,平山和尚主持後多方修繕,遂成為禪宗南嶽派臨濟宗的道場。雍正間瞭然和尚重修時,在後部又建切方毘盧閣,使寺貌更趨宏偉,因寺院距離狄仁傑故里狄村很近,故用“白雲親舍”的典故為寺易名曰“白雲寺”,又因其在太原南向,俗稱南十方院。明代寺院中的牌坊上還題有“白雲飛處”四字。


白雲寺大雄寶殿


狄仁傑高祖狄湛墓


狄仁傑高祖狄湛墓在2000年被發現,該墓位於太原市迎澤區王家峰村北側第二磚廠內,西距太原永祚寺約1公里。狄仁傑故里狄村就在墓葬西南約3公里處。

北齊狄湛墓誌拓片


狄湛,字安宗,史書無傳,《新唐書》和《元和姓纂》等僅有零星記載。據墓誌,狄湛十八歲即為散騎侍郎在員外、給事中等,在北魏永熙三年分裂為東西魏時,他到咸陽後,隨建州刺史王保貴投東魏。被授予東雍州此事,以後歷任都督、永安鎮將、侍官正都督、平西將軍、安西將軍、涇州刺史等職。在東魏、北齊時代“或出從戎行,或入參帷幄。攻城野戰,每立庸勳。”可謂戎馬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史書和墓誌的研究,知他是狄仁傑的四世祖。狄湛墓的發現,為研究狄仁傑家族世系提供了重要資料。


如今山西正在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狄仁傑作為山西曆史名人,在全國有著較大的文化影響力,他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精神,在當今時代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狄仁傑在太原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必將成為樹立山西文化形象的重要品牌。


太原市小店區營盤街道狄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