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達:“抗非”老將馳援武漢 講究戰術的“特種兵”

徐遠達:“抗非”老將馳援武漢 講究戰術的“特種兵”

徐遠達組織“戰友”討論疑難病例。

中國小康網3月18日訊 (記者 張玉榮 通訊員 韓文青) 年末歲初,不期而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陰霾籠罩中國大地,防“疫”工作進入戰時狀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研院第五黨支部書記、重症醫學科51歲的共產黨員徐遠達主任,這位2003年曾經的抗擊“非典”老將,再次受命馳援武漢,至今一個多月過去了,他仍堅守在武漢協和西院ICU主戰場。不辱使命挑重任,挺身忘我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每天不進去看一看病人覺都睡不著。”這已經成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最難的是頭兩週,咬牙扛下來”

武漢新冠爆發之後,經歷過“非典”的老將徐遠達預感到,這將又是一場硬仗。

1月23日,科室同事桑嶺受國家指派前往武漢進行支援,曾經的抗非主戰場、廣醫一院8樓ICU裡的“火藥味”愈發濃烈了起來。徐遠達暗自鉚足了勁,要跟這場來勢洶洶的病毒“大幹一場”。

1月26日,他們接收了第一個從外院轉過來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戰“疫”正式打響了。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徐遠達總是走在最前面,白天在ICU裡面參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晚上工作之餘,他認真學習診療指南及防控指南。

當接到上級援鄂通知時,徐遠達毫不猶豫地報上了自己的名字。五天後,他如願以償成為廣醫一院第三批前往武漢支援的醫療隊隊員之一,“當時心裡還是有一絲忐忑,之前跟隨黎毅敏教授去湛江、深圳、珠海會診過,病區裡面也收治了幾例,但接觸的時間並不長,還沒有真正掌握這個病毒的發展規律。”徐遠達說,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發揮作用,真正把優勢技術和“抗非”經驗帶到武漢戰場,“我們是鍾南山院士團隊,決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

一行夜路,飛馳的高鐵上,徐遠達靜靜地望著窗外萬家燈火,沒有很多的交流,卻在心裡面為此次馳援武漢工作進行謀劃,腦海裡面不斷閃現著這半個多月來會診或者治療過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情況與治療策略,儘可能從中找出這種病毒蛛絲馬跡的“破綻”。

徐远达:“抗非”老将驰援武汉 讲究战术的“特种兵”

徐遠達現場為改造緩衝區提供意見。

抵達武漢的第二天,在領隊張挪富副院長的帶領下,他們立即進駐武漢協和西院,並接管了這裡的ICU。由於這裡不符合收治傳染病人的院感要求,徐遠達結合二十多年的ICU經驗,為ICU改造貢獻了兩個方案,其中一個方案被最終採納,在院方的大力配合下,順利完成了改造。2月3日晚上8:30,徐遠達接收了第一位轉來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並及時為其完成了氣管插管。

病人陸續轉了進來,意味著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去磨合。作為臨時行政主任,徐遠達負責整個醫療組的統籌工作。然而,面對一個新的環境、一群從未接觸過的同行們,大家的工作習慣、思維方法都有所不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合理排班、調動起所有人的積極性,這對有著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徐遠達來說也是一項極為困難的任務。

“我和張挪富副院長一邊要為這些重病人制定救治策略,一邊還要與來自不同單位的醫療團隊進行磨合,制定符合臨床實際的醫療制度、流程,還要想辦法讓大家都能去執行,頭兩週是最痛苦的階段。”徐遠達說,幸好得到“大後方”醫院的支持,包括鍾南山院士、黎毅敏教授劉曉青主任都及時給予了很多的指導,讓他們能夠儘快地調整、適應。然而,超負荷的高強度工作讓這位“抗非”勇士也有體力不支的時候,實在太累的時候,他就在辦公室椅子上稍稍眯一會,調整一下再繼續奮戰。

徐远达:“抗非”老将驰援武汉 讲究战术的“特种兵”

徐遠達在武漢協和西院ICU。

夜深人靜時,這位慈父般的ICU人仍在病區逡巡,那並不高大的身影,詮釋著這位奮戰一線的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大醫情懷。

“孤本秘籍”有“妙招”

扛過了最難熬的頭兩個星期,各項制度流程逐漸理順了,工作也步入了正軌。

每天早晨8:30,徐遠達會準時出現在交班現場,醫療交班、院感交班、物資交班,他都會認真聽取各方面的工作情況與安排,然後參與醫療組的重病例討論,分析總結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協助張挪富副院長做好行政工作方面的安排與部署。

上午10:30,徐遠達就會按照規定嚴格穿戴好防護服,帶著醫生進艙查房。跟著他查房的醫生髮現,每次進艙徐遠達都會拿著一張密密麻麻寫滿字的紙,上面清楚地記錄著病區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具體的呼吸機支持力度,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種類以及患者需要關注的醫療要點等內容,久而久之,大家都稱之為“徐主任的孤本秘籍”。

徐远达:“抗非”老将驰援武汉 讲究战术的“特种兵”

徐遠達仔細查看病例資料。

原來,這是他自己摸索出的一個提高效率的“小妙招”。“由於穿上防護服、勒上N95口罩之後,人體容易缺氧和疲勞,大腦的思維和靈活性會降低,難免會有所遺漏。”為了及時有效干預患者病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徐遠達進艙前都會做好“功課”,將每位患者當前詳細診療信息記錄在下來,然後帶入艙內,以便查房時出現病情變化可以迅速有效做出決斷和處理。徐遠達還將這個“小妙招”分享給隊員們,建議他們也一起帶上“葵花寶典”進艙,“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但方法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將每位患者的診療方法及效果記錄在紙上,方便有效總結患者的診療計劃。”

“養成了一個ICU胃”

為了節約防護物資,避免反覆出入而引起的院感隱患,徐遠達連續進行兩三個小時的危重症患者的查房之後,並沒有選擇出去透一下氣休息一會,而是從病人通道去其他病區進行會診,確定當日轉入ICU的人員名單。“我們的汙染區是相通的,這樣穿著防護服就可以直接過去會診,還可以節省一套防護服。”徐遠達說。

最多一次會診了七八個危重症患者,這樣一圈下來,一般他都要到下午兩點左右才會出艙,穿在裡面的衣服全部溼透,甚至能擰出水來。“當了這麼多年ICU醫生,我已經養成了一個ICU胃,兩三點吃午飯很正常,習慣了。”

徐远达:“抗非”老将驰援武汉 讲究战术的“特种兵”

出艙後的徐遠達,全身溼透。

下午,徐遠達會處理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務,或者參加與廣醫一院鍾南山院士團隊的遠程會診,組織專家組討論一下危重病例的治療方案。五六點鐘的時候,他會再次穿戴好防護服進艙查看病人。儘管在張挪富副院長協調下,為辦公室配備了對講機和視頻監視屏幕,可以指導進艙醫護人員的操作,但是徐遠達還是堅持要親自到床邊查房。“如果不進去看看,我實在不放心。”徐遠達說,前輩們的那句“那裡有重症患者,重症醫生就在那裡”一直讓他銘記於心,在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物的情況下,他真切體會到“方法是在實踐中摸索”、“理論來自於實踐”的思想。

徐遠達對待病人一絲不苟,對自己卻常常“將就湊合”。一次,有位患者病情惡化,突發血壓低、心率快,血氧飽和度下降至85%以下。正在查房的徐遠達立即組織搶救,調節有創呼吸機參數,讓護士抽快速血氣分析,靜脈泵入去甲腎上腺素、補液等一番對症治療後,患者血氧飽和度達到93%,但血壓仍然不穩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壁床的患者也出現“突發狀況”,徐遠達又急忙帶領醫護人員進行搶救。等到兩位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生命體徵平穩,徐遠達才放心地離開。這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

有時候出艙之後,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歇一會,徐遠達接到其他病區的急會診通知,馬不停蹄地趕赴會診樓層。回來之後,得知晚上有新收重症患者,徐遠達第三次進艙指導搶救工作。一天,就在查房、搶救、會診、新收、搶救中渡過,忙到他已經忘了吃飯這回事,隊員們不忍心,勸他多吃點,吃多點,他總是笑笑說:“真的吃不下了!”想為他準備些愛吃的,能吃的,他總是笑笑:“我都可以的!”

徐远达:“抗非”老将驰援武汉 讲究战术的“特种兵”

2003年抗擊非典,徐遠達(左)在分析患者胸片。

徐遠達這種“忘我”的工作在17年前的抗非戰場上就已經開始了,他三個月沒有休過假,為搶救病人48小時沒有合過眼,“我放心不下這些病人”,同樣的話,從17年前講到17年後。而他卻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我是醫生,看護好病人,這是我的職責!”一向低調做事的徐遠達很少跟人提及非典往事,很多年輕人是通過其他前輩們的講述中得知,這位溫文爾雅的主任是位“抗非”英雄,曾因搶救病人而被感染致病,病好之後又重回戰場,以出色的表現榮獲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

兩位恩師鍛造的“韌勁”

從2月1日出發前往武漢,徐遠達已經在協和西院連續工作了四十多天,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儘管,後期國家衛健委、廣東省衛健委增派了很多醫療隊前往支援,但作為最初到達的“核心團隊”,而且是重症醫學專家,徐遠達承擔的重任超乎想象。

除了指導參與救治工作,還要想方設法讓這艘裝有不同“品牌”發動機的“大船”平穩行駛。“先後來支援我們的有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三十多支隊伍,還有很多是非呼吸科、重症科的醫護人員,我們就要手把手帶起來。”徐遠達說,曾經有個新來的醫生穿戴好防護服跟著護士去幹活,兩個小時之後才發現不太對勁,跟錯了人,這也給他提了個醒,每新來一支隊伍,都要做一次培訓,小到物品擺放的位置,大到病區的管理,只有他們瞭解熟悉之後,才有可能儘量避免犯錯。

正因為如此,徐遠達所在的這支隊伍成了“糊裱匠”,哪裡漏就去補哪裡,而他們又不僅僅是“糊裱”,更講究戰略與戰術。“這對我們來說又提高了要求,我們核心團隊不能容許犯錯,不然這艘大船就會失去平衡,怎麼能抵禦風浪呢?”

徐远达:“抗非”老将驰援武汉 讲究战术的“特种兵”

徐遠達帶隊查房。

為此,領隊張挪富副院長提出新隊員跟班一週再上崗的建議。為幫助新隊員儘快熟悉工作,徐遠達每天會帶領新隊員入艙查房,手把手進行指導他們操作呼吸機、體外膜肺(ECMO),講解危重症患者的治療及觀察要點,儘快讓新隊員熟悉患者病情。此外,得知有的醫療隊部分隊員生活物資緊缺時,徐遠達貢獻出自己在酒店的“庫存”——洗髮水、洗手液、餅乾、魚罐頭等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幫助他們儘快克服水土不服的不適。

雖然徐遠達不善言辭,但他的身上卻透露出一股特殊的韌勁。他說,這是得益於兩位恩師的言傳身教。

“最讓我欽佩的兩位專家一位是鍾南山院士,一位是侯恕教授,他們可以說是我進入ICU的領路人。”徐遠達說,1992年他畢業來到廣醫一院,有幸跟隨兩位專家學習與工作,每個星期天的早晨鐘南山院士一定會回醫院去ICU床邊查房,風雨不改;侯恕教授則傳授了他很多重症基礎知識,讓他感受到了重症醫學的魅力。兩位專家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徐遠達,讓他養成了“少說話,多做事”的性格,而當困難與挑戰來臨時,他又毫不畏懼,衝鋒在前,發揮出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由於參加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徐遠達能夠照顧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特別感謝政府,還有婦聯、工會等單位對我們前線人員家屬的關照,定期送一些新鮮的果蔬生鮮到家裡,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他說,得知今年即將參加高考的兒子有志向學醫的時候,感覺到很欣慰,“之前的態度還不太明朗,這次戰‘疫’讓他也有一些觸動,能學醫很好,可以和我一樣,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