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悲憫蒼生詩篇《憫農二首》的李紳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善良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是我們從小就熟讀並背誦流利的啟蒙詩。春天是萬物甦醒的季節,是四季之首,農民播下希望的種子,待秋天時,“一粒粟”化為“萬顆子”描繪了豐收的景象。然而,即使天下的田都種完了,還是有些農夫吃不飽穿不暖。而第二首則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想想盤中的食物,每一粒都來之不易呀!

寫下悲憫蒼生詩篇《憫農二首》的李紳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善良

吳瑞榮在《唐詩箋要》中稱讚:至情處莫非天理。暴棄天物者不怕霹靂,卻當感動斯語。

寫下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紳。李紳(公元772年-公元846年),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史稱李紳“形狀眇小而精悍,能為歌詩”。

大約是貞和十五年(公元799年),青年李紳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 《憫農》詩二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紳中了進士, 國子監助教。 後離開京城去了金陵,李錡喜愛他的才能,於是入觀察使李錡府中作幕僚。因李錡行為專恣,李紳不滿其行為,李錡意圖將其下獄欲殺害之。後來李錡被殺,李紳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寫下悲憫蒼生詩篇《憫農二首》的李紳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善良

元和四年(公元810年)赴長安任校書郎,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與 李德裕、 元稹被譽為三俊,同時,李紳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

朋黨之爭即是牛李黨爭:唐代統治後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 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洩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公元825年)至 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 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

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而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 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贈太尉,諡文肅。

寫下悲憫蒼生詩篇《憫農二首》的李紳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善良

雖然李紳官至罷相,但是在他晚年卻“大意失荊州”導致了他一生最大的汙點。這個汙點就是“吳湘案”。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連查都沒查實便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處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後發現,"與揚州所奏多同",於是吳湘便被伏法。

其實事情起因是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後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汙公款、強娶民女。吳湘雖有貪贓,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是子虛烏有,按律法吳湘罪不至死。

李德裕罷相後,吳湘的哥哥進士吳汝納,懷疑李紳為了取悅李德裕而欲加其罪,上書投訴冤情,告李紳在淮南仗李德裕之勢,冤枉殺其弟弟。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吳湘案”終於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李德裕貶官,而死去的李紳更是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寫下悲憫蒼生詩篇《憫農二首》的李紳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善良

也許是因為他的憫農詩,有些人會將他與生活簡樸,勤勞能幹的形象聯繫在一起,甚至以為他是一位心地善良,悲天憂民的好官員,豈不知,文如其人在李紳身上並沒有體現出來。李紳一生熱衷於朋黨之爭,士族官員以李德裕為首的稱李黨,庶人官員以牛僧孺為首的稱牛黨。牛李兩黨水火不容,雙方互相傾軋了近40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權力鬥爭中,李紳跟隨著李德裕,是李黨中立場最堅定的人員之一。

縱觀李紳一生,他從一個悲憫蒼生,懷著美好的心情進入仕途,卻在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中漸漸失去了那顆純樸的心,而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更是造成冤案,殘害生命,真所謂是晚節不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