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見證西安農村“首開淡水養魚” 口述



【語音版】見證西安農村“首開淡水養魚”   口述/臧其恕  整理/趙小樂

1950年我從江蘇來到西安,在一個南方人看來,西安人大多不會吃魚,偶爾吃回魚還鬧出過笑話。記得有一次我在灞橋區政府機關灶上吃飯,看到一位原籍渭北旱塬的同志自作聰明地把饅頭掰開,將炸帶魚像粉蒸肉一樣夾進去,接著大口開嚼。我一開始覺得這人厲害,沒想到,飯後他跑到我們辦公室哭訴,說自己被魚刺卡了嗓子,我見狀趕緊幫忙處理……

  1958年,我在當時的長樂區滻河以西紅光人民公社工作,當時社裡想搞點副業,便有人提出在西安農村“首開淡水養魚”。說幹就幹,社裡調動了幾百名社員,只用3天時間,憑手挖肩挑就在史家灣大隊的滻河邊挖了個近2畝、深約2米的大坑,放好水後,水深有1米多。養魚塘一挖好,公社立即派人開上汽車,遠赴湖北省拉回魚苗、倒進魚塘。魚苗入水時天還沒黑,我一看,這些小魚兒有一兩寸長,黑乎乎的,都遊得挺歡。公社、區上的領導知道後也來觀摩,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想象年底魚能長多大。

  可高興勁還沒過,第二天一早,大家去魚塘一瞧,全都傻了眼:水面上竟漂了一層死魚苗。同車請回來的養魚師傅也說不準這是啥原因,領導以為有敵人搞破壞,直接去市公安局報案。可查了一整,那天晚上水坑邊有民兵守著,沒發現有人破壞。魚苗的突然暴斃讓大家一籌莫展,有人連著兩天都吃不下飯。幾番勘察、討論後,社裡終於發現了原因:原來是投入魚苗太多,水體缺氧導致的。為了改善水質,有人從護城河裡撈回很多水草,仍進水塘。成效立竿見影,魚苗暴斃現象很快便得到了遏制。

  紅光人民公社“首開淡水養魚”,由於前期準備不足,加之缺乏經驗,導致損失慘重,那池魚最後養大的並不多。不過社裡並沒有因此放棄養魚事業,社員們總結教訓,第二年再接再厲,最終收穫頗豐。眼見魚塘喜獲豐收,公社和區上領導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們召集別的大隊、公社也來學習。不久後,西安的滻河、灞河、渭河邊都修起了不少養魚池,養魚成了西安農村一項增收的好副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