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這是飛輪在頭條發佈的的第9篇原創圖文


在上一篇圖文中,我們解釋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中除了討論宇宙的規律以外,還討論了人性的規律,社會的規律和商業的規律。老子把這些規律,都稱之為“道”。所有的道都符合道生一,道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邏輯,所以,人之道就是人性的規律。

無論是天之道(自然的規律),人之道(人性的規律),還是商之道(商業的規律),其運行的模式都是類似的,不同點在於其引力核心的構成。只要瞭解了引力核心,那麼再看那些東西會被核心所吸引,從而生二,生三,就明瞭了。

念生一,心中的念想即人之道的核心

我們習慣用"心想事成"四個字來表達自己對親朋好友的祝願。但其實,“心想事成”這四個字,本質上並不是一句祝福的話,而是一個很強大的方法論,即“心學”。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其實都是由於心中產生了念想,才去做的,而只有做了,才有機會成。如果心中沒有念想,我們連做什麼都不會知道。所以,心想事成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心想才能事成。

心中的念想,也可以解讀為慾望,亦可以解讀為需求,它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出發點。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著心中的念想來施行的,所以,心中的念想,即為人之道的核心。但是,心中的念想,千變萬化,那一個是最強大的呢?我認為,求存的念想,是所有念想中最強大的,也是所有生命的本質目的。

一. 求存-所有生命的本質需求

求存,是自然界賦予生命的權力,而所有的生命形態,都以活下去作為最基本的需求。

地球上物種的演化,經歷了原核生命體到真核生命體兩個過程。原核生命體的行為更像沒有生命的石頭和沙子。只能依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存在。比如,病毒,噬菌體,藍藻等。它們大部分都處於隨波逐流的狀態。

而真核生命體不同,真核生命體中有一個神奇的“電池”,線粒體。由於有線粒體的能量供給,與原核生命體相比,真核生命體可以不用繼續隨波逐流,並且有著更強的行動力去求存。植物和動物的各種求存行為,都是靠線粒體的力量,向日葵會將花盤轉向向陽面,動物可以進食,等等。。。

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體內的真核細胞中都含有線粒體。求存的意識,暗藏在所有生命的體內,人類也不例外,只不過,人類因為擁有複雜的思想,所以,人類的求存邏輯,更為的複雜。

二. 道中虛,需求產生的心理壓力

在《道德經》中,老子對於需求也有著獨到的見解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

車輪上的30根輻條集中到一個車轂中,正是因為它有了中間空虛的地方,才有了車的用處。揉合泥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陶土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製作房屋,正是因為門窗的空隙,才有了房屋的用處。因此,“有”帶來便利,“無”帶來用處。

無,指的其實就是抽象的需求need,有,指的就是實際的需求demand,心中的需求虛幻,是無;從無中產生不同的實際的需求demand,為有。肚子餓了,想吃披薩,但除了披薩,還有川菜和日料。而不同菜系的刺激又能夠影響虛幻的需求,從而讓人們在飢餓的時候想到各種不同的菜餚。這就是need和demand的虛實轉換。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需求的虛實轉換

抽象的需求need可以在內心創造空洞,產生心理的落差來形成心理壓力從而推動行為。所以,人之道的引力模型更類似天之道(自然法則)的颱風模型,中間是虛的,來的快,去的也快。需求被滿足了,那麼動力也就消失了。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人心中的念想形成的引力系統類似於颱風

在需求被滿足的過程當中,人們的觀念與決策行為,也會產生分化,這就是一生二。

一生二:觀念的形成,決策的雙生態

一. 大腦,自然而然的邏輯系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

《道德經·第二章》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時候,醜的觀念就形成了。知道善是什麼,那麼不善的觀念也就形成了。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老子的這段話,意味著人們能夠自然而然形成的觀念的反面。

之所以會認識到一個觀念的反面,其原因就在於,人類的大腦,是一個天然的邏輯運算單元。神經元細胞的結構與電腦CPU中的邏輯與非門是類似的。通過電信號的刺激,神經元細胞可以形成脈衝電流從而刺激邏輯迴路產生不同的訊息。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神經元細胞,生物電信號從左邊傳導到右邊,形成邏輯信號

所以,人類天生就擁有著邏輯思考能力,“與,或,非”,邏輯學中三大基本運算符,天生就存在我們的大腦中,這也是大自然贈與的禮物。只不過,很多人沒有刻意訓練過而已。但是,人類的大腦中,存在的不光是理性思維,感性思維也同樣存在,因此,人們的決策是通過感性和理性共同驅使的結果。

二. 前景理論-感性的決策模型

下面的這根曲線,被稱為前景理論曲線,它的提出者丹尼爾·卡內曼教授在2002年被授予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卡內曼是一名心理學家並從來沒讀過經濟學),為什麼稱為前景理論呢?是因為,它研究的是人們預期與實際的差異。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前景理論曲線

在這個曲線中,把預期的目標值作為原點,曲線的x軸,代表獲得與損失,y軸代表著心態的變化,正向是積極,反向是消極的。從圖像上可以看到:在面對同樣幅度的獲得與損失的時候,人的心態變化並不是線性的。前景理論有著三個重要結論:

1. 損失厭惡

對於一個有50%概率獲得100元,同時也有50%損失100元的公平遊戲。由於損失100元帶來的負面情緒比獲得100元帶來的正面情緒要大。因此,這樣一個公平的遊戲,一般人都不會參與。

2. 賭徒心態

對於一個概率很小,但是回報很大的遊戲,由於人們對於小概率的偏見,導致心態的增幅很快,因此會高估回報的可能性,從而參與這個遊戲,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會買彩票的原因。

3. 降低敏感度

如果回報持續增加,人們心理上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得到緩解。第二次,第三次在地上揀到100元的愉悅感會小於第一次撿到100元的愉悅感。並且,如果一直不斷的揀到錢,到最終,會感覺不到更多的快樂。反之,如果一直不斷的損失,那麼後面的損失所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會逐漸減輕,股票市場中很多人不願意割肉離場,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再加上賭徒心態,在下跌的過程中盲目抄底,那麼還會因此萌生更大的損失。

前景理論能夠很好的解釋人們在投資股票行為中的錯誤行為,同時也給保險行業帶來了一些可觀的回報。比如,當一個可能性高達95%的賠付發生時,業務員可以利用5%的風險規避情緒來與被保險人進行談判,用一個確定的低額賠付來替換有細微風險的高額賠付。這個心理學的結論完美的解釋了行為經濟學中的現象,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三. 通過前景理論修正的決策模型

利用前景理論的結論,我們可以刻意修正我們的決策模型

1. 勇於嘗試新的東西,試三次。

但凡是還有點可能性的事情,(概率大於30)其實都值得去嘗試,混沌的概率36.78%告訴我們,萬事皆有可能,所以,為什麼不小範圍去嘗試並驗證呢?通過嘗試,掌握規則,提高成事的概率,從而擁有確定性。36.78%大約是三成多,嘗試三次,如果依然找不到規律那就放棄。

2. 避免賭徒心態

對於那些小概率達成並回報很高的項目,敬而遠之。因為它們更可能是陷阱,而不是機會。同理,對於逆向飛輪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也要保持警惕,不能因為很小就不去關注。

3. 對於持續性的獲利和損失要保持敏感度

對於老客戶,要保持新鮮感,不能因為能從他們身上獲得穩定的收入而降低了自己的服務意識。當已經掉入虧損的窟窿中,同時又面臨著更大風險的時候,一定要敢於割肉,千萬不能安慰自己說“既然都這樣了,隨它去吧”。更不要產生“博一下”的想法,這些都是大腦感性決策的偏見。

二生三,三生萬物:吸引力法則,馬斯洛需求層次與無為與致良知

一. 吸引力法則

需求的力量,非常玄妙。人心中的需求Need創建的出的引力核心,雖然虛幻,但是也能“生萬物”。當人們在心中放入一個需求的念想,這個念想就會在人們的周圍形成吸引力,人們就會開始關注與這個需求相關的東西。試圖瞭解,學習,使用它們。在冠狀病毒疫情不斷擴散的這段時間裡,我相信很多人都成了病毒和傳染病的專家,不是麼?心中的念想,就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利用一個需求,形成一個飛輪並在心中轉起來,就能獲得目的與專注力,從一個自己熟悉的一個領域開始,找出那些適合自己的知識,並將它納入飛輪系統之中,通過不斷的迭代,可以讓飛輪不斷增長,最終,會被自己的潛力給嚇一跳。

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稱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它將人類的需求,劃分成了五個不同的等級。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從下往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

馬斯洛認為,人類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級,那麼需求就越基本,越與動物相似;越是高級的需求就越為人類所特有。需求的產生,符合三生萬物的原理,即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後,人們會去想更高級的需求(但並不是一定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出現)。

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後,就會更加關注藝術,娛樂,旅遊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果能做到旅行自由,餐館自由,那麼就會開始追求社會地位,名聲,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都是人們心中的念想。所以,飛輪模型的核心可以是一個念想,或者一個用於滿足念想的目的。藉此來產生心中的吸引力,從而進一步產生行為的動力。

三. 無為與致良知

老子看到了人民心中的需求可能會不斷演化從而帶來風暴,所以給統治者們出了個主意,無為而治

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道(人性的規律)模型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使夫知不敢、為無為,則無不治矣。-《道德經·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可以平復老百姓爭名的心態;不把東西視為珍寶,老百姓就不會產生偷竊的慾望;不顯擺,低調,讓百姓不產生慾望,就能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滿足百姓的內心訴求,填飽百姓的肚腹,削弱老百姓的意志,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需求。那麼有聰明才智的人也就不敢妄為造事。聖人只需要無為(按照自然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沒什麼不能被治理的了。

老子的無為,其本意是希望世人都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只要人群中不產生需求的風暴,那麼,統治者的地位自然就會穩固。但是,人心中的慾望真的可以被消除麼?

人性與自然法則中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自然法則是無法控制的創造與毀滅,但是人性的本質需求是求存。當求存與創造在一起的時候,順應規律的無為之治是可行的。當那麼求存和毀滅在一起的時候,如何無為呢?

所以無為的真正含義是無所不為,什麼都得會,既要能夠順應自然規則,也需要能阻礙自然規則。因此,無為管理對統治者的要求相當的高。《道德經》最終沒有成為治國之策,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為了更加契合人性的規律,儒家的仁,義,禮,智,孝,信。相對於道德經來說,就更容易被踐行,因此,道德經的思想,其實是通過儒家學說而進一步得到了解釋和發揚。讀懂了道德經,再去讀四書,必定會得到更多的感悟。

而王明陽老先生則在這個基礎上更近了一步,將仁,義,禮,智,孝,信進一步歸納為致良知,將善作為了人類行為的更高準則,使之更加靠近道的核心,從而更具有普適性。

無善無噁心之體,(道生一,感受到心中的念想)

有善有惡意之動;(一生二,明白觀念的正反兩面)

知善知惡是良知, (進一步瞭解正反兩面的規則,即雙向飛輪)

為善去惡是格物。(滿足人們求存的需求從而三生萬物)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邏輯,知善而行善,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小結:

人之道(人性的規律)的引力核心,是由於念想在心中所形成的落差,即抽象的需求Need。生物的本質需求是求存,但是人類的需求更為複雜和多樣化

人之道(人性的規律)的引力模型更像颱風,一旦需求被滿足了,它就消失了,利用飛輪模型來激活需求的引力,來產生自身需求的風暴作為動力,如果能控制住需求所產生的慾望的引力,就能夠控制住行為。

獲得諾貝爾獎的前景理論中有三個對於人類感性決策的重要結論,利用這三個結論來改造自己的思維繫統,可以顯得更加理性。

  1. 損失厭惡
  2. 賭徒心態
  3. 持續獲利和損失中的敏感度降低

人之道(人性的規律)的三生萬物,西方的吸引力法則正好撞上了道德經,這並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殊途同歸。馬斯洛經過長期的研究所得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很好的解釋了心中念想的各種變化。老子看到了需求和本質,從而提出了無為的思想。但是其無為的結論,難以施行,孔子和王明陽借鑑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儒家與心學。

金字塔與飛輪模型:

人們的思維網絡形態類似金字塔,加上富含哲理的飛輪模型,可以形成一個擁有哲科思維的思考模式。利用這個思考模式,可以更好的學以致用,提升職場能力。關注本頭條號,帶你做一個走心的職場人。

歡迎收藏和轉發,謝謝品鑑,你們都是最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