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 寧夏科特派按下“智慧”快捷鍵

王迎霞

通過“屏對屏”“鍵對鍵”等方式,寧夏廣大科技特派員一方面傳播新冠疫情防控知識,另一方面為春耕提供技術支持。

讓法人科技特派員寧夏紅禾種子有限公司沒有料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充分發揮線上優勢,目前全年玉米種子供應量的90%已經準備到位,並配送到各縣鄉鎮。

“以前也在做,但這次疫情凸顯了這一平臺的作用。考慮到網絡信息越來越受關注,我們今後會將這種方式常態化。”公司負責人許軍表示。

通過“屏對屏”“鍵對鍵”等方式,一方面傳播新冠疫情防控知識,另一方面為春耕提供技術支撐,寧夏廣大科技特派員為農民致富增收放出了很多“大招”。

而藉助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手段服務“三農”,在這片尚未完全脫貧的黃土地上已經有些年頭。

眼下,又有勇立潮頭者通過建設綜合智能化農業示範管理平臺,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挺進。寧夏科特派正按下“智慧”快捷鍵,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打出科技“組合拳”,為農民持續“充電”

這一回,位於銀川市興慶區的寧夏紅禾種子有限公司和員工王鵬都火了一把。

在抖音上,王鵬化名“紅禾小王”為廣大農戶推介“粉印一號”等番茄品種,同時介紹種植管理經驗。語言簡單易懂,事例鮮活貼近,形式豐富活潑,其中一條作品播放22萬次,點贊接近2000。

為確保疫情期間春耕需要,紅禾公司積極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利用互聯網、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種渠道,通過在線實時交流、開設視頻直播、製作技術指導微視頻等方式,為企業和農戶提供疫情防控、信息諮詢、技術指導及產業發展服務。

搞創新的不止法人科特派。

在中衛市海原縣科技局的動員下,該縣科技特派員通過手機微信建立“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機制,開展科學有效的農民服務和遠程培訓,並印製1000冊《農用科技適用技術彙編》,將先進實用技術傳播到全縣貧困村,累計收悉農戶達5016戶。同時儲備硒砂瓜良種1000斤、肥料400噸、地膜30噸,落實馬鈴薯示範基地面積2000畝、小雜糧技術示範面積2000畝,為下一步農業生產打好基礎。

“疫”則思變。

關鍵時期,寧夏科技特派員創業指導中心要求各市縣區科技局緊抓疫情防控服務的同時科學謀劃,組織科技特派員發揮技術優勢,為春耕打好科技“組合拳”。

最好的豐碑就是老百姓的口碑。

“這是什麼品種,這麼高產?”“抗病抗蟲產量高,值得推廣”“是中型果嗎?座果率很好啊”……記者在抖音上看到農戶對這種方式很認可,甚至引來遠在湖北、雲南等地農戶的關注。

“好品種還得依靠會管理的人和科學的運作方式,否則沒有長足發展後勁。”王鵬深有感觸地說。

步入新時代,寧夏在鞏固傳統科技特派員隊伍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一支順應信息化發展、具備互聯網思維、掌握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的全新科技特派員隊伍,為農民持續“充電”“蓄能”。

現代信息技術“扶智”由來已久

寧夏科技特派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創遠程“扶智”新模式,不得不提成立於2008年的寧夏“三農”呼叫中心。

初春時節,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楊坊村趙菊葉家,剛出生不久的牛犢突然嘔吐腹瀉不止。

情急之下,她想起了村幹部推薦的寧夏“三

農”呼叫中心熱線服務電話“12346”,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了過去,沒想到立馬得到了答覆。

它利用雲技術、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通過網站、視頻、手機移動三大平臺,集成網站信息服務、遠程視頻授課、電話諮詢服務、移動通信服務和現場培訓指導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三農”信息服務的新需求。

網絡那頭,自治區3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典型人物、科技扶貧“百人團”的專家被吸收為服務團成員,在病蟲害診斷、新技術應用、氣象與農時、農經與市場等方面詳細為農民答疑解惑。

從此,寧夏科特派“一呼就靈”。

軟硬件系統全面升級後,目前寧夏“三農”呼叫中心整個平臺集成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務雲平臺。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該中心網站共為農民解答各類諮詢3萬餘次;熱線電話解決農業問題約4000個;遠程視頻培訓信息員及新型農民6000人,服務群眾14萬多人次;短信平臺發送信息10.4萬多條。

“這種模式取得了‘下派一個特派員、帶來一個專家團、服務一處百千人、升級一個產業鏈’的良好效果。”業內人士分析稱。

2019年,為應對農村地區電商技能缺乏的需求,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牽頭寧夏“三農”呼叫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了“農村電商專業技能培訓專題月”活動。來自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寧夏團隊、京東商城寧夏代理店鋪團隊、西部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講師,又幫助一大批農民學會了開網店和網上購銷。

其中,西部電子是最早參與全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其立足寧夏,致力於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村農業信息化、農業電子商務應用解決方案服務商。

徵集信息項目更好為“三農”服務

不可迴避的是,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條難走的路。

“寧夏科特派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業,農村信息化服務是公益類服務項目,所以我們當前必須考慮將信息化技術與其他技術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來維持它的正常運行,這樣才能達到服務‘三農’的目的。”寧夏科技特派員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楊勇軍指出。

從研究建設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入手,該中心將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載體的支持力度,農業信息化服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楊勇軍說:“這個過程中,要在大數據條件下對各方面資源進行整合,同時給農民傳播下去。”

也就是說,如今擺在寧夏科特派面前的緊要任務,是把信息化技術嫁接在某一個創新載體上,讓它來發揮作用。否則,它可能會“現在看起來熱熱鬧鬧,過一段時間卻銷聲匿跡”。

前不久,該中心已將創新創業載體類項目徵集文件下發給各市縣區,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支持手段更好地為農民提供服務。

令人欣喜的是,銀川市靈武市法人科特派——寧夏綠先鋒農業機械化服務有限公司已經走在了前列。

該公司聯合鑫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在傳統農業服務的基礎上創新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探索將互聯網、雲技術、傳感系統、物聯網、農業大數據、智能裝備農機等先進技術應用於農業社會化服務,以提升農業生產運營效率和質量。

打開其開發的“滴滴農機”信息化應用系統,將作業內容等需求信息發佈後,附近農機手即可接單,從而有效解決農機閒置問題。同時藉助這款APP,還可拓展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金融等更多農業服務。

“我們已經實現了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提供一條龍服務。”公司總經理王剛自豪地說。

在2019年第九屆寧夏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王剛選送的參賽項目“土地託管+智慧農業服務模式的創新與應用”一舉獲得銀獎。

一個由智能化和信息化引領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正漸行漸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