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七歲就會演戲、看臉色、服軟,教育起來太累了,該怎麼辦?

忘過往談如今


看臉色,會演戲,是一個人本能,也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天賦,只不過有的人比較聰明,早早的就表現出來這種天賦,有的人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經過歷練才把這種本能激發出來。

這種事不一定是壞事,很多家長說累,一天跟這個孩子鬥智鬥勇,這不是孩子的錯,如果你想更好的瞭解你的孩子,就要把你變成他,也就是融入到他的世界裡,用他的思維去思考,想他所想,才能知道他想什麼要什麼,得到什麼。

如果不知道服軟的孩子你教育起來更頭疼,這種孩子一個是生死不怕,另一個是不圓滑吃虧。不是什麼好事。

上述這樣的孩子又會看眼色又會演戲,只要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可以了,沒有什麼不好的不必擔心。


周易高老師


聽到您的描述,其實心裡挺心疼的。孩子這麼小,就開始懂得看臉色、服軟,甚至還和大人演戲。這讓我想起了我媽媽曾經跟我說過,我妹妹小時候的模樣。

我妹妹出生的時候,正逢計劃生育推進最緊要的關頭,妹妹出生的時候,家裡人因為二胎是女兒,不能再生兒子而傷心,甚至爺爺奶奶還動了要把妹妹送人的心思。所以,妹妹從小就很會看人臉色行事。

我想說,很多時候,孩子的表現,一定是因為受大人的影響。為什麼他會看人臉色、懂得服軟?因為他沒有安全感,他知道,如果他不去演戲,不討好,父母就會生氣,甚至還會不喜歡自己。

您可以想想,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您是否有或多或少的表現出對他的不耐煩。您是否說過這樣的話?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看看XXX,你怎麼不學學他?”

“你再哭,媽媽就把你丟了!”

……

我相信,您或多或少都說過,或者您身邊有人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無論在孩子身上看到何種不好的行為,一定要反省自身。孩子所有的行為舉止大多都是跟身邊人學的、或者受其影響。不要忽視一個小孩子的眼光,他比任何人都敏感。

所以,作為父母的您,不如改變一下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改善一下教育方法。多一些溝通,而非威脅;多一些傾聽,而非嘮叨;多一些包容,而非苛責。我相信,當你以一顆放鬆、包容、真誠的心去愛孩子,孩子會回以真誠和乖巧。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墨媽育兒


七歲孩子,天分如此之高,真是佩服!

因為自己是個嘴笨不善表達的人,故而特別羨慕那些囗舌生花,善於隨機應變的人,而一個七歲的孩子都會看臉色、服軟、演戲,這簡直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真的,我是打心眼裡佩服。但家長為什麼說教育起來累?估計是對演戲這條不滿意吧?這裡的演戲,可能是孩子高超的演技出乎了家長的意料?產生了相反的後果?讓人擔心害怕?為什麼年僅七歲的孩子就會具有這麼多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本領"呢?細分起來,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天賦異常。

孩子天賦異常,在觀察,表演方面有特長,這其實是值得慶賀,值得深挖的,說不定將來孩子會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的,建議家長多關注。

二、家庭的影響。

有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出乎你的意料。或許家長長時間無意的舉動對孩子產生了影響,使他養成了會察言觀色的性格,家長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有類似的行為舉動。如果有,要注意改正,以免給孩子形成誤導。

三、同齡人的影響。

孩子最愛跟性格相似的同伴玩,平時,他的玩伴中,或許有機靈的,善於應變的,對他形成了影響。又或許,他在一群玩伴中年齡尚小,用此方法來應付場面,保全自己,家長可多留心看看問問。

總之,孩子的教育,關乎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只有家長多點細心,多點耐心,以孩子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愛小豬的媽媽


孩子會在大人面前演戲、看臉色行事、服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察言觀色”吧。

從某程度上來說,也是種高情商的表現。

因為,他能覺察到周圍的情況,敏銳地洞察到他人心理感受,能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並作出判斷,採取相應的措施,知分寸,可以恰到好處地把握人際關係相處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看臉色行事的話,特別是對於父母的臉色過於關注的,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感的需求。

如果不加以適當引導,可能會膽小、內心脆弱、努力討好他人,久而久之形成討好型人格。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不合年齡的看大人臉色行事、服軟,我們該怎麼調整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學會看大人的臉色時,不必過分擔心和焦慮,我們自己首先要調整心態,穩定情緒。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

先耐心的和孩子溝通,就算當時他不會改正,也不要著急,在以後逐漸的交流中,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點一點改正的。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會因為你的訓斥膽小怕事,避免帶給孩子更大的傷害。

2、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從小看臉色,與家裡的氣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氣氛過於緊張,孩子肯定會害怕,自然而然地進入自我保護當中。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緩解家中的緊張和壓抑的氣氛,只有家裡氣氛變得輕鬆而溫暖,孩子慢慢地就會從心理感到輕鬆,不必時時刻刻地觀察父母的喜怒哀樂,再來決定的自己的行為處事。

3、不管何時,都別忘了給孩子愛

如果孩子在外被欺負受了委屈,做父母的不要劈頭蓋臉地訓斥他,因為他的心裡已經感到委屈和害怕了,更怕父母再次傷害他。

此時,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肯定和關愛,讓他從心裡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人,感受到父母是他可以值得信賴的人,是他強有力的後盾。

只有這樣,他才會不再膽怯懦弱,變得陽光和自信,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好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愛,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歲月中,值得被溫柔以待!

願所有孩子在健康、平安、快樂中長大!


歡迎關注@紫竹媽媽:接地氣的育兒經,和你一起輕鬆聊育兒


紫竹媽媽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他有大大的世界要去探索,而世界並非總是友好又溫柔的。7歲之前的小朋友,性格素養是最好引導和教育,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由此可見幼時教育的重要性。

您所提到的孩子演戲、看臉色、服軟等,這些青春期孩子的種種問題確實讓家長很苦惱!但是您有沒有想到,孩子這些不和諧的改變是什麼時候埋下的。父母尤其是母親要避免以各種原因疏遠7歲之前的孩子,因為孩子7歲前和母親的關係建立得不好,直接影響孩子日後心理和人格的成長,孩子在青春期就會爆發出種種與人與事不和諧的問題。很多媽媽出差或出國時,把孩子交給老人“全權處理”,這會使孩子的潛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媽媽不喜歡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長中應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會缺失,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顯出無法應付外面世界、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的缺陷,喜歡看臉色來靈活處理,害怕別人疏遠、不喜歡自己。

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得到的親密感和安全感是自幼兒期就形成的,在兩歲之前,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有兩個:吃和抱。如果孩子餓了馬上就給吃,而不是按書上說的“兩個小時”或多長時間吃一回,或者在媽媽抱孩子的問題上,媽媽高興時就抱,不高興就不抱的話,孩子自幼就沒有安全感,就會導致日後缺乏和人形成親密關係的能力。如果孩子從小看到父母吵架,奶奶指責媽媽等,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就潛移默化地學到了。

儘管孩子在青春期會爆發了一系列問題,我認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不以行為判定孩子的好壞,即使做了錯事,也還是給孩子信心,讓孩子感到“你是我們家的驕傲”。對青春期孩子的管理要有彈性,如果用管理5歲孩子的方式管理15歲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受束縛受壓制。給孩子留出個人發展的空間,看似家長要求得不嚴了,實際上往往會造就孩子。作為父母的您,可以適當地改變下教育方法,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要強制性地用武力或者情緒去壓制孩子!

祝您成功!


生如夏日Flower


首先,我想抱抱這個7歲的孩子,這孩子太難了。

如果可以選擇,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我相信他/她更願意做真實的自己,不用看人臉色、結合對方的情況及環境自編劇本自己出演、遇到強硬的對方馬上服軟,更願意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發展自己。畢竟,處於童年期的孩子,生理和心智的發育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知道提問者與孩子是怎樣的關係,無論是父母、家人還是老師,建議給與孩子儘可能的包容、允許和接納,而不是強制糾正他/她,幫助孩子慢慢建立安全感。

如果是父母,在給與孩子更多的包容、允許、接納之外,還需要慢慢改變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模式,學習一些養育孩子的知識,帶著愛嘗試一些新方法,互相包容和支持,營造互相尊重、容許差異、溫馨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同時多給與孩子肯定和欣賞。

最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方式:不是告訴孩子該怎樣做,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跟孩子談,引導孩子想出辦法,鼓勵孩子嘗試,失敗了支持孩子檢討了再做,成功了給予孩子肯定,分享孩子的喜悅。


AppleFu蘋果姐


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本人有些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1、孩子很多時候在家裡做作業都會有各種問題出現,最常見的就是不想做,不自覺去做,喜歡左看右看。對於這種情況,很多時候都需要一個比較強勢的人出現,比如爸爸,狠狠的教育一下,這樣會很快投入新的工作去了,乖乖去寫作業了。

2、現在的孩子寫作業都比較難搞的,喜歡聽老師的話,但家庭作業都是帶回家寫的,現在的孩子很多家長用“神獸”來稱呼,是因為平時太寵了,教育的時候注意習慣的培養。

3、現在的孩子學的東西比較多,喜歡和家長較真,喜歡談條件,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和獎勵方案,該罰就要罰,該獎勵就要狠狠的獎勵,鼓勵。

孩子還小,才七歲,慢慢和他溝通,制定一些學習方案,多獎勵為主,但如果犯錯,一定要有懲罰,不然所有的方案都會失效。孩子還需要培養感情,好的行為習慣對今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幫到您!


古代先生


我始終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大人的問題。孩子是和我們大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形成現在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以及習慣,都是在和我們相處的過程中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行為。

比如孩子會演戲,可能就是孩子小時候無意中演了一次,大人覺得好玩,表揚了孩子,孩子的這種行為得到了鼓勵,就會自然認為這樣更受歡迎;

比如孩子會看臉色、服軟,那可能就是在某一次家長髮很大脾氣,他求饒服軟後,家長就氣消了,本來要爆揍一頓,結果就倖免了,孩子就記住這種方法可以逃避皮肉之苦,所以經常使用。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餓的事,因為更多的是家長要自我約束,對於孩子做錯的事,原則性的問題,不管孩子演戲,還是求饒,都要堅持,並非一定是揍一頓解決問題,關鍵他要有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家長也要給孩子做榜樣!嘴上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肯定沒用。

所以,我建議家長需要想想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加油!


大馬陪讀生活日誌


那孩子真的快樂嗎?他能不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覺他從小就覺得要學會取悅,並沒有去探索適應社會,駕馭生活,長大會不會很累啊?


珍珠126421419


孩子這麼早就懂得察言觀色,一定是社交天才,雖然現在不能肯定這種能力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但是有一點就是沒有不好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其特色和優點。

假如現在你的孩子是一位言聽計從,指哪去哪的孩子,你是不是會有多出對於孩子未來的不一樣的顧慮。

所以,不必糾結於孩子的性格和你想象的不同,渡人先渡自己,你試試能不能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習慣,也是很難得。既然如此,那何必不好好利用孩子的優勢去拓寬適合他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