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書,但書中的內容看了容易忘,怎樣高質量讀書呢?

極速的蝸牛


事實上我也有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經驗是;

1.選擇感興趣的書籍,然後先了解目錄,再細讀。認為有啟發或引導意義的文,句。我會再大腦裡面進行加工聯想記憶。

2.讀完一本書後,我會冥想訓練回憶本書的重點及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

3.不定時的重新翻閱,加強記憶。

4.增加閱讀量,有量才能有質變。

以上僅個人拙見,未盡之處歡迎補充討論。只是我明顯感覺以上方法受用。


芳姐聊親子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當我們讀一本書時,除了自己特別感興趣的片段能記得比較清楚外,其他的一般看過就會忘。但是也不必懊惱,這都是正常現象。人的記憶都是有個記憶的過程的,想要高質量的讀書就要心無旁騖。

高質量的讀書首先得選擇讀哪類的書,是學習的還是閱歷的。如果是學習的最好是坐在書桌前用筆劃重點,最好的聽完課之後就複習背誦,這樣會讓記憶加深,我當年複習考試的時候就是這麼複習的。如果是其他類型的書,可以在書桌前看也可以在床上看,一般課外類書要麼是關於人生哲理,要麼就是小說散文。通常小說散文類都會有一個大背景,會反映當時人的一個生活環境,要想更好的理解最好多看幾遍,切勿帶入角色。如果是人生哲理,督促進步的,最好能及時反思,就是說當看完一個片段,裡面肯定會有作者想要說的含義,這個時候看完一定要及時反思,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有進步,書也不會白看。


常小律


這個問題我分解為兩個問題與大家探討一下:

一、什麼叫高質量讀書?

二、怎樣高質量讀書?

首先我想跟大家一起弄清楚何謂高質量的讀書。

一本好書,有的人硬著頭皮也看不下去;

有的人津津有味的看完,到頭來一問三不知;

有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某些細節張口就能複述出來;

有的人意猶未盡,準備寫續集了;

有的人愛屋及烏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書裡的偶像;

有的人活學活用,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我想最後一種應該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吧!

我們這樣理解:所謂高質量的讀書就是能吸收書籍裡作者的字句,章法,人物處事做人的方法,歷史事件的教訓和經驗,總結並加以利用,變成自己的成果或者能力的一部分。

有關字句章法的我舉兩個例子:

李白的詩大氣磅礴,但有很多也並不是他的原創。《行路難》裡有:欲渡黃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滿山。其實這兩句源於南北朝時代鮑照的《舞鶴賦》:冰塞長川,雪滿群山。宋人林逋的佳句“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美得令人窒息,它卻源於五代南唐江為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這兩個例子算得上是古人高質量讀書的典範。

當代偉人毛澤東是一位博覽群書的大家,一輩子書不離手。他在書裡尋找濟世安民的寶典。他有一個很好的讀書習慣,就是在書上做批註。有一本書叫《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就是把《二十四史》和毛澤東看《二十四史》的時候在上面做的批註一起編排出來。上面有毛澤東對李世民朱元璋的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不是別人評價,是毛澤東自己總結出來的。作出這樣的總結告訴我們幾個潛在的信息:1、他對古今軍事名家瞭如指掌;2、他善於橫向比較,歸納總結;3、他善於把死書變活寶,用到自己的革命鬥爭中。

提到李世民大家立即想到“貞觀之治”,其實從16歲從軍開始,李世民就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幾乎打下了整個大唐的天下,很多戰役都堪稱經典。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基本上是效法李世民。我們也可以在毛澤東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找到李世民和朱元璋的智慧的影子。

古代社會信息量不大,社會結構單一,很多人讀書的目的就是作出好詩和好文章,一般都是精讀,能推陳出新再造經典,靠的是努力和才氣。如今人們讀書目的更多,信息量更大。

所以,

1、漫無目的不加選擇是不行的,要想高質量讀書,首先得弄清楚讀書的目的,為消遣,還是為寫文章,還是為提高修養,或者找到處事法寶?

2、然後根據目的選擇合適書籍。

3、再根據需要獲得有用信息。

4、為了方便理解消化這些有用信息,最好在書上做記號,做對比,寫評論。

5、把自己讀到的內容和想法講給別人聽,與別人分享和探討,或者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並加以改進。

這樣就完成了高質量讀書的全部過程。

這是我的一點認識,如果覺得還行,給個贊👍吧!謝謝!


李智我知


個人覺得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

第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因為做任何事興趣應該是第一位的,興趣可以讓我們一直堅持下去,而不是因為客觀壓力逼迫

第二,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看書時間和看書時長。比如每晚睡覺前一個小時,看自己感興趣的或者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幫助的書籍,這樣可以形成一個生活規律,同時再給自己一個看書時長,因為再有興趣的事情時間久了也會厭煩!跟談戀愛一樣,哈哈,需要有中場休息時間,所以每天看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剛剛好

第三,提煉出重點內容。在每天看書的過程中最好可以記筆記,把重點內容寫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是當天看當天能夠理解,就算過段時間忘了翻一下筆記,也會很快想起來

第四,定期總結。不要想著一下子把一本書都消化完,比如每週看多少章節,那麼一個禮拜結束的時候回顧一下這周看的內容,重點就是看筆記,因為精華都在筆記裡了。這樣定期總結,個人覺得容易消化吸收。所謂溫故而知新嗎哈哈。

以上便是鄙人的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握手]



Exploring


我認為首先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考試,要讀一些教輔類書籍,可以先從全面的角度去讀,再分成不同的細節來記憶。在讀之前先整理目錄,掌握整本書的脈絡,對這本書的內容走向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然後再總結每一章每一節的具體內容,把書越讀越薄。

如果是為了興趣讀書,在讀的過程中可以記一些筆記,也可以藉助一些軟件來記錄,讀完之後把自己的摘抄和筆記整理一下,然後把自己喜歡的內容講給朋友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進一步加深記憶。

讀書其實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積累的過程,想要從某一本書裡獲得太多的知識是不太現實的,在我看來每一本書都好似是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只有多讀多看多思考,從不同書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個問題,才能有相對全面的認識。況且同樣的知識並不只會出現在一本書裡,看的越多,遇到的幾率也會越大,通過一遍遍的復現,也會有更深的認識和思考。


土豆書櫃


這屬於正常現象,但也有一些辦法可以提高你的知識獲取效率。

首先,可以用思維導圖來組織你的讀書筆記。現在有很多軟件可以實現快速繪製思維導圖的功能,電腦端推薦使用百度腦圖,這是一個在線軟件,百度搜一下百度腦圖就可以進去了。手機端推薦幕布。

你可以按章節組織思維導圖,將核心觀點記錄下來,這樣的思維導圖邏輯清晰,觀點明確,可以更好地幫助人理解書中的觀點。其實,每一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比較少的,大量的文字都是在解釋觀點,或者證明觀點,方便作者更好地理解觀點。

用思維導圖還可以讓你更快速地讀書,你用思維導圖組織文章的時候,你自己就會形成一個結構化的思維,可以很快速地分清核心觀點和證據,不會糾結於書中細節性的知識,而是會居高臨下地看整本書。

其次,實踐出真知,讀完一本書後,理解她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書中的觀點,指導自己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用書中的觀點去解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現象。這樣更能加深自己對書中觀點的理解。

讀一本書沒必要記住書中所有的知識或細節,當然,這也是不可能的。那些最能打動你的,或者是與你原先的觀點相左的觀點才是你需要重視和思考的。讀完一本書後,你可能覺得你已經把很多東西都忘掉了,但其實,她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你認知的一部分。


王立成老師


喜歡看書是一個好習慣,吸收多少是根據自己的讀書興趣和記憶力,有興趣就會加深印象,增加記憶力。有需要,有研究,就會去刨根問底,究其結果。

讀書,最重要的是能夠理解多少,也就是所謂的理解性記憶,這種讀書方法不但適合於孩子,也適合於成年人。記憶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式的讀書模式。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也是各不相同的,讀書有兩個通俗有效的方法:

1、理解性記憶

讀書的目的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從讀書中吸收文化營養,如果說,能夠過目不忘,再加上理解吸收,效果會更好。但是記憶力不好怎麼辦呢?就不要求快,而是一步步的點滴的深刻理解記憶。

2、重複性記憶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讀書是一種不斷的重複理解,重複記憶的。只有堅持不懈的重複讀書,才能起到加強記憶力的效果。重複讀書,就會有不同的收穫和記憶,堅持讀書,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

讀書是一種腳踏實地的慢功夫,人的記憶力是屬於神經系統功能,生理功能的衰弱,也會造成神經系統的衰弱,記憶力也會減弱。所以,不管從哪方面去讀書,都要遵循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由舊到新的自然生長規律。這是讀書的最好方法,也是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元之創客


喜歡看書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希望堅持。看書容易忘說明我們的閱讀方法還存在瑕疵,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加深理解呢,我覺得

1、不能盲目閱讀

不要只圖數量,不講質量,我們需要認真的讀完每一本書,“讀書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生活習慣和方式。讀書,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太苟且的人。什麼叫詩和遠方?就是讓自己更遼闊。而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切記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能只是為了標榜我們讀過多少本書,譁眾取寵。

2、摘抄裡邊的內容

閱讀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喜歡的語法,我們可以嘗試著把這些內容摘抄下來,閒暇時間可以拿出來翻翻,不僅增強我們對讀過的書的記憶,還能在我們寫文章的時候用到,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可以嘗試這樣來閱讀。

3、寫讀後筆記

當我們讀完的過程中,可以在每章結束的時候寫個讀後感,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寫整本書的讀後感,在寫讀後感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回憶整本書的內容,加深我們的記憶,也可以學用結合,鍛鍊我們的寫作能力,兩全其美。

總之:喜歡讀書是一種很好習慣,我們要保持這種習慣,改善自己的閱讀習慣,讓自己真真正正讀懂每一本書,這才是我們需要的讀書,多寫寫,把我們的所思、所想都表達在文字上,加深我們的記憶。


屈大強


曾國藩再教育兒子時曾有一段對話,我對於我來說受益匪淺。

曾紀澤問:“兒子讀書十多年了,總像還未得到讀書的奧妙似的,父親這讀書到底有沒有訣竅!”

曾國藩的回答:“讀書沒有訣竅,就在於熟讀深思,但要說一點沒有也不是。依我之見,讀書的訣竅在於看、讀、寫、作四字緊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

看,指的是默觀

這個就好比我們自己平時自己拿著書,靜靜地找個地方,一頁一頁的去翻看書籍。

讀,指的是高聲朗讀

比如說我們讀李白的詩,讀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時,如果不高聲朗誦出來,就不能體會作者的雄偉的情況和深遠的韻味。

寫,指的是抄寫

我們讀書,對於書中的好的文,句,章節,還要寫,將它抄寫一遍,記得更牢了,古代人寫的目的一則是為了記住,另外一個是為了練習書法。

其實對於我們現代人,我們從小讀書時也會記一些讀書筆記之類的,這是個日積月累的習慣。

作,指的是寫作

對於古人來說,作文是考取功名的一個重要的能力,寫作的能力至關重要。所以古人看書會從作詩文、作試帖詩、作律賦、作古今體詩等,曾國藩曾說過,作詩文宜在二三十歲錢立定規模。

其實對於我們的借鑑意義在於,我們看書要具備思考能力,能不能學習書中的思想、書中的思路,書中作者的構思,進而能引起自己的思考,這才是讀書的真諦。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曾紀澤聽完後,又問了一句:“看、讀、書、寫四字訣竅,受益匪淺,但是兒子素日讀書,對於書上講的,常常覺得似乎明白了,但仔細思考起來,又無甚心得,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你的這個困惑,在我年輕的時候經常遇到,朱子教人讀書,曾講過八個字: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虛心涵泳,好理解,即不存成見,虛懷如谷。涵泳二字,最不易理解。對於作品或者書的鑑賞,要反覆玩味和推敲,以真正理解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意圖和意思。

切己體察,就是說將自身置身於書中的場景或者境況下去體驗和觀察。


韓光君


你好,我是舉個歷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喜歡看書,但書中的內容看了容易忘怎樣高質量的讀書呢。

舉個歷子認為喜歡看書是好事。但是看完書老是記不住。這樣的學習好像毫無效率。所以您提出的怎樣高質量的閱讀是非常好的。那高質量的閱讀有幾種辦法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一種、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書看完一遍不太懂,那我們就再看一遍。如果第二遍還是不那麼理解。那我們就再看第三遍。可是我們發現這樣一本書,我們究竟看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呢?這樣的速度未免也太慢了點兒。所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比較適合哪些哲學類,或者是知識內容非常豐富的書。讀一遍,我們是沒有辦法瞭解的,那樣的書需要我們反覆的閱讀。

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隨手拿個筆,拿個本兒就開始記了起來。可是記著記著我們就發現了。這本書怎麼還記不完呀?我都沒有心情看下去了。那這時候該怎麼辦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的場景適合。那些書裡有內容也有知識點但是相對來說不是那麼瘋豐富,例如雜誌,報紙等,或者手機上的文章。當我們在閱讀此類的書籍是不妨拿起紙和筆開始記下來。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了不同的書會有不同的閱讀辦法。但是我們怎麼樣能提高自己的讀書吸收質量呢?

還記得以前我看書的時候看到重點,覺得記東西太慢了,我就拿手機拍一下。結果發現拍完根本自己不會再去看第二遍。

後來我發現了有些書只是讀讀而已。而有些書是需要我們去銘記的。那這一部分書我們除了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筆記下來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辦呢?


1.我們可以在書上寫出你的想法。由於你動了腦思考這樣的話,相對來說記得會更加清楚。

2.看到一個好的想法,就趕緊列出計劃吧。當你在寫計劃的時候,你已經知道這本書地的內容已經被你吸收了。

3.學會分享,學會一些總結。

當你看完一本書的時候,不妨在你的朋友圈裡或者是你的頭條號上寫上一篇總結。或者把你的感悟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舉個例子。歡迎與我留言或者是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