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书,但书中的内容看了容易忘,怎样高质量读书呢?

极速的蜗牛


事实上我也有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

1.选择感兴趣的书籍,然后先了解目录,再细读。认为有启发或引导意义的文,句。我会再大脑里面进行加工联想记忆。

2.读完一本书后,我会冥想训练回忆本书的重点及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3.不定时的重新翻阅,加强记忆。

4.增加阅读量,有量才能有质变。

以上仅个人拙见,未尽之处欢迎补充讨论。只是我明显感觉以上方法受用。


芳姐聊亲子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我们读一本书时,除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能记得比较清楚外,其他的一般看过就会忘。但是也不必懊恼,这都是正常现象。人的记忆都是有个记忆的过程的,想要高质量的读书就要心无旁骛。

高质量的读书首先得选择读哪类的书,是学习的还是阅历的。如果是学习的最好是坐在书桌前用笔划重点,最好的听完课之后就复习背诵,这样会让记忆加深,我当年复习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么复习的。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书,可以在书桌前看也可以在床上看,一般课外类书要么是关于人生哲理,要么就是小说散文。通常小说散文类都会有一个大背景,会反映当时人的一个生活环境,要想更好的理解最好多看几遍,切勿带入角色。如果是人生哲理,督促进步的,最好能及时反思,就是说当看完一个片段,里面肯定会有作者想要说的含义,这个时候看完一定要及时反思,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有进步,书也不会白看。


常小律


这个问题我分解为两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什么叫高质量读书?

二、怎样高质量读书?

首先我想跟大家一起弄清楚何谓高质量的读书。

一本好书,有的人硬着头皮也看不下去;

有的人津津有味的看完,到头来一问三不知;

有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某些细节张口就能复述出来;

有的人意犹未尽,准备写续集了;

有的人爱屋及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书里的偶像;

有的人活学活用,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我想最后一种应该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

我们这样理解:所谓高质量的读书就是能吸收书籍里作者的字句,章法,人物处事做人的方法,历史事件的教训和经验,总结并加以利用,变成自己的成果或者能力的一部分。

有关字句章法的我举两个例子:

李白的诗大气磅礴,但有很多也并不是他的原创。《行路难》里有:欲渡黄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满山。其实这两句源于南北朝时代鲍照的《舞鹤赋》:冰塞长川,雪满群山。宋人林逋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美得令人窒息,它却源于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个例子算得上是古人高质量读书的典范。

当代伟人毛泽东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大家,一辈子书不离手。他在书里寻找济世安民的宝典。他有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在书上做批注。有一本书叫《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就是把《二十四史》和毛泽东看《二十四史》的时候在上面做的批注一起编排出来。上面有毛泽东对李世民朱元璋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不是别人评价,是毛泽东自己总结出来的。作出这样的总结告诉我们几个潜在的信息:1、他对古今军事名家了如指掌;2、他善于横向比较,归纳总结;3、他善于把死书变活宝,用到自己的革命斗争中。

提到李世民大家立即想到“贞观之治”,其实从16岁从军开始,李世民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几乎打下了整个大唐的天下,很多战役都堪称经典。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基本上是效法李世民。我们也可以在毛泽东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找到李世民和朱元璋的智慧的影子。

古代社会信息量不大,社会结构单一,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作出好诗和好文章,一般都是精读,能推陈出新再造经典,靠的是努力和才气。如今人们读书目的更多,信息量更大。

所以,

1、漫无目的不加选择是不行的,要想高质量读书,首先得弄清楚读书的目的,为消遣,还是为写文章,还是为提高修养,或者找到处事法宝?

2、然后根据目的选择合适书籍。

3、再根据需要获得有用信息。

4、为了方便理解消化这些有用信息,最好在书上做记号,做对比,写评论。

5、把自己读到的内容和想法讲给别人听,与别人分享和探讨,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并加以改进。

这样就完成了高质量读书的全部过程。

这是我的一点认识,如果觉得还行,给个赞👍吧!谢谢!


李智我知


个人觉得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

第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因为做任何事兴趣应该是第一位的,兴趣可以让我们一直坚持下去,而不是因为客观压力逼迫

第二,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看书时间和看书时长。比如每晚睡觉前一个小时,看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的书籍,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生活规律,同时再给自己一个看书时长,因为再有兴趣的事情时间久了也会厌烦!跟谈恋爱一样,哈哈,需要有中场休息时间,所以每天看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刚刚好

第三,提炼出重点内容。在每天看书的过程中最好可以记笔记,把重点内容写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天看当天能够理解,就算过段时间忘了翻一下笔记,也会很快想起来

第四,定期总结。不要想着一下子把一本书都消化完,比如每周看多少章节,那么一个礼拜结束的时候回顾一下这周看的内容,重点就是看笔记,因为精华都在笔记里了。这样定期总结,个人觉得容易消化吸收。所谓温故而知新吗哈哈。

以上便是鄙人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握手]



Exploring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考试,要读一些教辅类书籍,可以先从全面的角度去读,再分成不同的细节来记忆。在读之前先整理目录,掌握整本书的脉络,对这本书的内容走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内容,把书越读越薄。

如果是为了兴趣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可以记一些笔记,也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来记录,读完之后把自己的摘抄和笔记整理一下,然后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讲给朋友听,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进一步加深记忆。

读书其实是一个不断丰富和积累的过程,想要从某一本书里获得太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在我看来每一本书都好似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只有多读多看多思考,从不同书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个问题,才能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况且同样的知识并不只会出现在一本书里,看的越多,遇到的几率也会越大,通过一遍遍的复现,也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土豆书柜


这属于正常现象,但也有一些办法可以提高你的知识获取效率。

首先,可以用思维导图来组织你的读书笔记。现在有很多软件可以实现快速绘制思维导图的功能,电脑端推荐使用百度脑图,这是一个在线软件,百度搜一下百度脑图就可以进去了。手机端推荐幕布。

你可以按章节组织思维导图,将核心观点记录下来,这样的思维导图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可以更好地帮助人理解书中的观点。其实,每一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比较少的,大量的文字都是在解释观点,或者证明观点,方便作者更好地理解观点。

用思维导图还可以让你更快速地读书,你用思维导图组织文章的时候,你自己就会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思维,可以很快速地分清核心观点和证据,不会纠结于书中细节性的知识,而是会居高临下地看整本书。

其次,实践出真知,读完一本书后,理解她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书中的观点,指导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用书中的观点去解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这样更能加深自己对书中观点的理解。

读一本书没必要记住书中所有的知识或细节,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那些最能打动你的,或者是与你原先的观点相左的观点才是你需要重视和思考的。读完一本书后,你可能觉得你已经把很多东西都忘掉了,但其实,她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你认知的一部分。


王立成老师


喜欢看书是一个好习惯,吸收多少是根据自己的读书兴趣和记忆力,有兴趣就会加深印象,增加记忆力。有需要,有研究,就会去刨根问底,究其结果。

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多少,也就是所谓的理解性记忆,这种读书方法不但适合于孩子,也适合于成年人。记忆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式的读书模式。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也是各不相同的,读书有两个通俗有效的方法:

1、理解性记忆

读书的目的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读书中吸收文化营养,如果说,能够过目不忘,再加上理解吸收,效果会更好。但是记忆力不好怎么办呢?就不要求快,而是一步步的点滴的深刻理解记忆。

2、重复性记忆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读书是一种不断的重复理解,重复记忆的。只有坚持不懈的重复读书,才能起到加强记忆力的效果。重复读书,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和记忆,坚持读书,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

读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慢功夫,人的记忆力是属于神经系统功能,生理功能的衰弱,也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衰弱,记忆力也会减弱。所以,不管从哪方面去读书,都要遵循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由旧到新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是读书的最好方法,也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元之创客


喜欢看书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希望坚持。看书容易忘说明我们的阅读方法还存在瑕疵,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加深理解呢,我觉得

1、不能盲目阅读

不要只图数量,不讲质量,我们需要认真的读完每一本书,“读书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读书,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切记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能只是为了标榜我们读过多少本书,哗众取宠。

2、摘抄里边的内容

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的语法,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些内容摘抄下来,闲暇时间可以拿出来翻翻,不仅增强我们对读过的书的记忆,还能在我们写文章的时候用到,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阅读。

3、写读后笔记

当我们读完的过程中,可以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写个读后感,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写整本书的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回忆整本书的内容,加深我们的记忆,也可以学用结合,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两全其美。

总之:喜欢读书是一种很好习惯,我们要保持这种习惯,改善自己的阅读习惯,让自己真真正正读懂每一本书,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读书,多写写,把我们的所思、所想都表达在文字上,加深我们的记忆。


屈大强


曾国藩再教育儿子时曾有一段对话,我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

曾纪泽问:“儿子读书十多年了,总像还未得到读书的奥妙似的,父亲这读书到底有没有诀窍!”

曾国藩的回答:“读书没有诀窍,就在于熟读深思,但要说一点没有也不是。依我之见,读书的诀窍在于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

看,指的是默观

这个就好比我们自己平时自己拿着书,静静地找个地方,一页一页的去翻看书籍。

读,指的是高声朗读

比如说我们读李白的诗,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时,如果不高声朗诵出来,就不能体会作者的雄伟的情况和深远的韵味。

写,指的是抄写

我们读书,对于书中的好的文,句,章节,还要写,将它抄写一遍,记得更牢了,古代人写的目的一则是为了记住,另外一个是为了练习书法。

其实对于我们现代人,我们从小读书时也会记一些读书笔记之类的,这是个日积月累的习惯。

作,指的是写作

对于古人来说,作文是考取功名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古人看书会从作诗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等,曾国藩曾说过,作诗文宜在二三十岁钱立定规模。

其实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看书要具备思考能力,能不能学习书中的思想、书中的思路,书中作者的构思,进而能引起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曾纪泽听完后,又问了一句:“看、读、书、写四字诀窍,受益匪浅,但是儿子素日读书,对于书上讲的,常常觉得似乎明白了,但仔细思考起来,又无甚心得,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你的这个困惑,在我年轻的时候经常遇到,朱子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虚心涵泳,好理解,即不存成见,虚怀如谷。涵泳二字,最不易理解。对于作品或者书的鉴赏,要反复玩味和推敲,以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意图和意思。

切己体察,就是说将自身置身于书中的场景或者境况下去体验和观察。


韩光君


你好,我是举个历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喜欢看书,但书中的内容看了容易忘怎样高质量的读书呢。

举个历子认为喜欢看书是好事。但是看完书老是记不住。这样的学习好像毫无效率。所以您提出的怎样高质量的阅读是非常好的。那高质量的阅读有几种办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看完一遍不太懂,那我们就再看一遍。如果第二遍还是不那么理解。那我们就再看第三遍。可是我们发现这样一本书,我们究竟看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这样的速度未免也太慢了点儿。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比较适合哪些哲学类,或者是知识内容非常丰富的书。读一遍,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的,那样的书需要我们反复的阅读。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随手拿个笔,拿个本儿就开始记了起来。可是记着记着我们就发现了。这本书怎么还记不完呀?我都没有心情看下去了。那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场景适合。那些书里有内容也有知识点但是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疯丰富,例如杂志,报纸等,或者手机上的文章。当我们在阅读此类的书籍是不妨拿起纸和笔开始记下来。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阅读办法。但是我们怎么样能提高自己的读书吸收质量呢?

还记得以前我看书的时候看到重点,觉得记东西太慢了,我就拿手机拍一下。结果发现拍完根本自己不会再去看第二遍。

后来我发现了有些书只是读读而已。而有些书是需要我们去铭记的。那这一部分书我们除了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笔记下来之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


1.我们可以在书上写出你的想法。由于你动了脑思考这样的话,相对来说记得会更加清楚。

2.看到一个好的想法,就赶紧列出计划吧。当你在写计划的时候,你已经知道这本书地的内容已经被你吸收了。

3.学会分享,学会一些总结。

当你看完一本书的时候,不妨在你的朋友圈里或者是你的头条号上写上一篇总结。或者把你的感悟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举个例子。欢迎与我留言或者是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