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孫中嶺:一曲“歌謠”賦鄉愁

孫中嶺:一曲“歌謠”賦鄉愁

中牟孫中嶺:一曲“歌謠”賦鄉愁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馮劉克

“喲嗬,這水池裡還有魚哩!要是在咱村上,怕是一晚上都被逮光了。”在觀摩學習新鄉劉莊村的時候,路過一處景觀水池,鄭州中牟縣官渡鎮孫莊村的一位村民說。

3月17日,回憶起這一幕,孫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孫中嶺隔著口罩笑出聲來。他說:“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我能感覺到村民們的心理被觸動了。劉莊村的發展成就震撼了村民們,咱跟人家的生活確實有差距。”

2011年,在南方經商的孫中嶺返鄉。他一心想帶領村民們振興鄉村,改變家鄉面貌。當時的孫莊村村民要不出外務工,要不在家務農。“一家幾畝地,種大蒜種了幾十年了,三年賺錢,三年賠錢,三年不賺不賠,沒見誰種出個名堂來。整個村莊的變化也不大。”孫中嶺說,“要想發展,不能光盯著幾畝大蒜了,得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集中力量幹大事。”

中牟孫中嶺:一曲“歌謠”賦鄉愁

謀發展 找路子

為了統一思想,開闊村民們的眼界,村裡租了3輛大巴車,拉上村民代表,本省的劉莊村、裴寨村,江蘇省的華西村,這些明星村一路觀摩學習。學習歸來,村民大會上,大家感慨很多。“人家的村裡真乾淨。一個菸頭我揣了半天——不好意思亂扔。”“咱村裡要是弄成這樣就好了!”“當農民還能分紅!享福享完了。”

問到“咱村裡該咋發展”的時候,村民們豪情萬丈,不少村民都說:“得懟個大工廠,那樣來錢快。”孫中嶺暗暗叫苦,看來大家只學到了皮毛,沒學到精髓。“建個大工廠談何容易!沒有資源,沒有人才,沒有市場,憑空建個廠,只能是死路一條。”他對記者說,“這次學習沒有取到真經,反而給村民們整浮躁了,根本沒有立足孫莊村的現實考慮問題。”

孫莊村的“學習團”再次出發了,這次的目的地是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壽光之行,規模宏大的溫室大棚蔬菜種植衝擊著村民們的心靈。“種菜也不賴呀,咱們有土地,中牟縣本來就有種菜的傳統。”聽到村民們的想法,孫中嶺會心地笑了。

孫中嶺愛學習、愛琢磨,在南方經商時,生意幹得風生水起,不僅積攢下豐厚的財富,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他把自己的“生意經”搬了過來。“過硬的產品品質、龐大的市場需求、重複消費的頻率,佔住這三個要素,咋能不成事?”孫中嶺說,“蔬菜的市場需求和重複消費頻率都沒有問題。產品品質方面,我們瞄準的是種植無公害、高品質的綠色有機蔬菜,滿足中高端人群的消費需求。”

中牟孫中嶺:一曲“歌謠”賦鄉愁

種蔬菜 享分紅

就這樣,作為孫莊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蔬菜種植的鄉謠農場應運而生。“鄉謠農場是我起的名。鄉村振興,要留得住鄉愁。我們想把鄉謠農場建成鄉村的一曲‘歌謠’,用兒時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寄託大家的鄉愁。”孫中嶺對記者說。

鄉謠農場一期項目共整合1800畝土地,建成高效日光溫室47座、私家農場631個,種植綠色有機蔬菜和有機瓜果。305戶村民以土地、資金、農業機械或勞動力的方式入股。“發展現代農業,沒有技術不行。在我們的邀約下,4位農業專家成了俺村的榮譽村民。他們為農場提供技術指導,享受技術股分紅。”孫中嶺說。

綠色無公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拿肥料來說,每畝地施用化肥只用3袋就行了,改用有機肥得用30袋,費料費工費時。130箱從雲南買回來的蜜蜂是孫中嶺的寶貝,植物傳粉就靠它們了。“蜜蜂也有不好使的時候。夏天氣溫太高,溫室大棚裡像蒸籠一樣,蜜蜂在蜂箱裡壓根不願意挪窩,這個時候只能上人工了。”孫中嶺說。在鄉謠農場務工的村民劉小三對記者說:“孫書記堅決不讓用農藥,害得我見了蟲子恨不得下手逮。”

2018年底,孫莊村的305戶入股村民領到了首筆共120萬的分紅款。村民孫玉閤家的8畝地入股分紅拿到一萬五千多元。“因為疫情影響,2019年的分紅還沒有進行。”孫中嶺說,“目前,鄉謠農場的效益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一些果樹要在幾年後才開始掛果。隨著二期項目的實施,農場全部達產後預計年收益在3000多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