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之韻:非遺在古鎮

在熙熙攘攘的官渡古鎮上,聚集了十數種昆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便轉個彎,或許便能碰到一兩樣。

譬如雲子,火中取寶般利落而優美的工藝過程,使得本身便很雅緻的雲子更為奪目。又如滇劇,咿咿呀呀裡,唱的全是昆明的大度與包容……

陶柱瓊唱的是《秦香蓮》,鑼鼓聲起,伴隨著絲絃鳴動,周圍已經有不少人在圍觀了。待到高潮處,聲情並茂,曲折婉轉,悲意襲來,眼角便有淚影閃動。一曲終了,掌聲響起,絲毫不亞於劇場演出。卻不知,這裡是滇劇愛好者們的聚會場所:演的人,是票友,看的人,是百姓,你來我往,正是其樂融融。

滇之韻:非遺在古鎮

解不開的滇劇情結

對滇劇的痴迷,使得陶柱瓊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票戲。她本來與他人合夥做汽車租賃公司,現在也幾乎不怎麼管企業的事。戲癮上來了,就約上其他票友,自帶樂隊,三五成群,開上一小時的車到農家樂裡過過癮。

有一次,陶柱瓊聽說官渡古鎮新開了一家古渡梨園,每週都有滇劇演出,吸引了大批的票友,最小的8歲,最大的60多歲。這才叫魚歸大海,鳥入叢林,她隨即就來到梨園。也是在這裡,她認識了滇劇市級非遺傳承人張雄,一來二去熟識,陶柱瓊現在已經成為這裡的主要演員,經常過來票戲。

滇之韻:非遺在古鎮

2010年,古渡梨園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滇劇的傳習館,票友們想學滇劇,就來這裡學,由張雄等人來教。張雄告訴我說:"有一些票友唱得不錯,但是沒有形體表演,滇劇若要唱得好,不會四功五法,沒有練過功是不行的。在傳習館裡,每週二、三是固定培訓票友們的時間,專門有滇劇老藝人來教他們。練得差不多了,便經常來梨園票戲。"

說起票戲,張雄的母親也是票友,本職工作原是醫生,因愛滇劇,專跟滇劇藝術家碧金玉老師學習過青衣,早前也是個名票。張雄受此影響,在1980年考取雲南省文藝學校學習滇劇,當時學的專業就是大武生。

如此令票友痴迷,自有道理。滇劇屬於板腔體,也是皮黃戲,歷時數百年始成。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等率兵30萬入雲南,結束了元末梁王在雲南的統治,隨後大批明軍留滇屯田。8年後,又有江南、江西人口250萬入滇,次年又移湖廣等地80萬,這些人口在雲南各地紮根移民,其間百行雜處,便有來自各地戲班的民間藝人。

滇之韻:非遺在古鎮

至清乾隆時期,省外至滇開礦、經商者越來越多,昆明因此而成繁華市場,各行幫興建會館,多請省內外戲班演出,五方匯聚、異彩紛呈。從明至清,數百年間,經由商者與軍人將源於陝西梆子的絲絃腔、源於漢調的襄陽腔、源於徽調的胡琴腔帶到了雲南。中原文化影響之下,並加入雲南方言之後,融合當地風俗習慣,尤其是雲南豐富的民歌曲調,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滇劇雛形,最早被當地人稱作"打圍鼓"。因演出之時,四野鄉里皆搬個板凳聚攏觀看,所以又俗稱"板凳戲"。

由此而觀,約400年前,便是有了滇劇的形了。又和雲南地方戲漸次融合,本屬多聲腔劇種,由外聲腔經過長期發展、演變,最終成為地方劇種。唱腔以絲絃腔、胡琴腔、襄陽腔為主,幷包容崑腔和一些雜腔小調。事實上,之所以滇劇雜糅了各地聲腔,也與歷史上外來戲班在雲南演出有關,而人員流動及分合等因素,也影響了各戲班的行腔。

對滇劇影響較大的應屬京劇。宣統二年滇越鐵路通車,京劇藝人自此來昆明演出,當時昆明的各戲院、茶園等,京、滇同臺,盛況空前。滇劇原無坤角,因京劇緣故,才有女演員登上滇劇舞臺,也進一步促進了滇劇行當的齊備。

更在唱腔、唸白方面,滇劇深受京劇影響,比如說講四呼、分尖團,字音清晰透亮,增強了滇劇的藝術感染力。正是因滇劇吸收了各地方戲種的精華,並加以借鑑,最終形成如今包容並蓄的滇劇,並於清末民初盛極一時。喜愛者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戲鑼響起,四面八方而至,賞觀滇劇。

滇之韻:非遺在古鎮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滇劇之特色,就在於融合。張雄說:"滇劇的表演,在唱腔以昆明官話為代表,但在唸白方面會夾雜些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方言,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融合的表現。另外,之所以滇劇受歡迎,是因為更接地氣。比如說在人物臉譜的表現上,細節部分依當地風俗更多一些,滇劇裡的財神臉譜,會畫一些元寶等象徵意義濃厚的元素,通俗易懂,一望便知。"

在來到昆明之前,從來沒有看過滇劇,張雄特意準備了兩張光盤,是他早年間錄製的滇劇傳統劇目。在酒店打開看時,果然不俗:唱則遒勁蒼涼、韻味醇厚,變化多端,不一而足。老生悲憤沉鬱,小生瀟灑甜潤,青衣華麗多姿,花旦纖巧婉轉,老旦圓潤柔和,花臉豪放蒼勁。聲傳情,演古今芳華,貌達意,現人情世間。其流派紛呈,殊為洋洋大觀。

滇之韻:非遺在古鎮

突然想起陶柱瓊說的一句話,那時問她,為什麼如此著迷滇劇。她的回答是:"無論做什麼職業,總會把滇劇作為一種副業,拿主業掙到的錢補貼給滇劇。特別是春節期間,我們總會約上一些票友下鄉,倒貼車錢,管演員工資去演出。其實不僅是你,很多人看不明白,但對於我來說,這就是一種解不開的滇劇情結,也是非遺的一種傳承方式。"

如同滇劇一般,非遺之情結,實際上在官渡古鎮多處可見,在陶柱瓊及張雄,則是民間百姓樂相融。而另有云子,和開國元帥陳毅相關,高層矚目,便是又一段傳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