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之韵:非遗在古镇

在熙熙攘攘的官渡古镇上,聚集了十数种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便转个弯,或许便能碰到一两样。

譬如云子,火中取宝般利落而优美的工艺过程,使得本身便很雅致的云子更为夺目。又如滇剧,咿咿呀呀里,唱的全是昆明的大度与包容……

陶柱琼唱的是《秦香莲》,锣鼓声起,伴随着丝弦鸣动,周围已经有不少人在围观了。待到高潮处,声情并茂,曲折婉转,悲意袭来,眼角便有泪影闪动。一曲终了,掌声响起,丝毫不亚于剧场演出。却不知,这里是滇剧爱好者们的聚会场所:演的人,是票友,看的人,是百姓,你来我往,正是其乐融融。

滇之韵:非遗在古镇

解不开的滇剧情结

对滇剧的痴迷,使得陶柱琼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票戏。她本来与他人合伙做汽车租赁公司,现在也几乎不怎么管企业的事。戏瘾上来了,就约上其他票友,自带乐队,三五成群,开上一小时的车到农家乐里过过瘾。

有一次,陶柱琼听说官渡古镇新开了一家古渡梨园,每周都有滇剧演出,吸引了大批的票友,最小的8岁,最大的60多岁。这才叫鱼归大海,鸟入丛林,她随即就来到梨园。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滇剧市级非遗传承人张雄,一来二去熟识,陶柱琼现在已经成为这里的主要演员,经常过来票戏。

滇之韵:非遗在古镇

2010年,古渡梨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剧的传习馆,票友们想学滇剧,就来这里学,由张雄等人来教。张雄告诉我说:"有一些票友唱得不错,但是没有形体表演,滇剧若要唱得好,不会四功五法,没有练过功是不行的。在传习馆里,每周二、三是固定培训票友们的时间,专门有滇剧老艺人来教他们。练得差不多了,便经常来梨园票戏。"

说起票戏,张雄的母亲也是票友,本职工作原是医生,因爱滇剧,专跟滇剧艺术家碧金玉老师学习过青衣,早前也是个名票。张雄受此影响,在1980年考取云南省文艺学校学习滇剧,当时学的专业就是大武生。

如此令票友痴迷,自有道理。滇剧属于板腔体,也是皮黄戏,历时数百年始成。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等率兵30万入云南,结束了元末梁王在云南的统治,随后大批明军留滇屯田。8年后,又有江南、江西人口250万入滇,次年又移湖广等地80万,这些人口在云南各地扎根移民,其间百行杂处,便有来自各地戏班的民间艺人。

滇之韵:非遗在古镇

至清乾隆时期,省外至滇开矿、经商者越来越多,昆明因此而成繁华市场,各行帮兴建会馆,多请省内外戏班演出,五方汇聚、异彩纷呈。从明至清,数百年间,经由商者与军人将源于陕西梆子的丝弦腔、源于汉调的襄阳腔、源于徽调的胡琴腔带到了云南。中原文化影响之下,并加入云南方言之后,融合当地风俗习惯,尤其是云南丰富的民歌曲调,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滇剧雏形,最早被当地人称作"打围鼓"。因演出之时,四野乡里皆搬个板凳聚拢观看,所以又俗称"板凳戏"。

由此而观,约400年前,便是有了滇剧的形了。又和云南地方戏渐次融合,本属多声腔剧种,由外声腔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最终成为地方剧种。唱腔以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为主,并包容昆腔和一些杂腔小调。事实上,之所以滇剧杂糅了各地声腔,也与历史上外来戏班在云南演出有关,而人员流动及分合等因素,也影响了各戏班的行腔。

对滇剧影响较大的应属京剧。宣统二年滇越铁路通车,京剧艺人自此来昆明演出,当时昆明的各戏院、茶园等,京、滇同台,盛况空前。滇剧原无坤角,因京剧缘故,才有女演员登上滇剧舞台,也进一步促进了滇剧行当的齐备。

更在唱腔、念白方面,滇剧深受京剧影响,比如说讲四呼、分尖团,字音清晰透亮,增强了滇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滇剧吸收了各地方戏种的精华,并加以借鉴,最终形成如今包容并蓄的滇剧,并于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喜爱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戏锣响起,四面八方而至,赏观滇剧。

滇之韵:非遗在古镇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滇剧之特色,就在于融合。张雄说:"滇剧的表演,在唱腔以昆明官话为代表,但在念白方面会夹杂些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方言,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融合的表现。另外,之所以滇剧受欢迎,是因为更接地气。比如说在人物脸谱的表现上,细节部分依当地风俗更多一些,滇剧里的财神脸谱,会画一些元宝等象征意义浓厚的元素,通俗易懂,一望便知。"

在来到昆明之前,从来没有看过滇剧,张雄特意准备了两张光盘,是他早年间录制的滇剧传统剧目。在酒店打开看时,果然不俗:唱则遒劲苍凉、韵味醇厚,变化多端,不一而足。老生悲愤沉郁,小生潇洒甜润,青衣华丽多姿,花旦纤巧婉转,老旦圆润柔和,花脸豪放苍劲。声传情,演古今芳华,貌达意,现人情世间。其流派纷呈,殊为洋洋大观。

滇之韵:非遗在古镇

突然想起陶柱琼说的一句话,那时问她,为什么如此着迷滇剧。她的回答是:"无论做什么职业,总会把滇剧作为一种副业,拿主业挣到的钱补贴给滇剧。特别是春节期间,我们总会约上一些票友下乡,倒贴车钱,管演员工资去演出。其实不仅是你,很多人看不明白,但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种解不开的滇剧情结,也是非遗的一种传承方式。"

如同滇剧一般,非遗之情结,实际上在官渡古镇多处可见,在陶柱琼及张雄,则是民间百姓乐相融。而另有云子,和开国元帅陈毅相关,高层瞩目,便是又一段传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