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史上最讓觀眾討厭的女主角有哪些?

娛樂八卦掌櫃


有些國產電視劇在當年引發萬人空巷的收視場面,劇中的人物命運也牽動人心,但過年之後再看,有些情節和人物舉動是經不起太多推敲的。如果這樣的情節照搬到今天的影視劇中,絕不會引發當年那樣的觀眾好感,還很有可能被唾棄。

比如,1990年代初的經典國產劇《渴望》。這部劇長達50集的電視劇,1990年底到1991年初在電視上播出,引發的收視狂潮今天難以想象,劇中的情節被人們津津樂道,劇中的人物被施以同情或者唾棄。

其中,張凱麗扮演的劉慧芳獲得的讚譽和好感最多,心地善良的她被人們喜愛,命運坎坷的她有被人們憐憫。可是30年過去現在再看劉慧芳,我們的心理就會變得複雜一些。劉慧芳的善心當然值得肯定,但她是不是有點兒過於“聖母”了?

既善良又倒黴的劉慧芳

《渴望》最早是怎麼來的呢?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在那之前已經拍攝過《四世同堂》等熱播劇,這一次他們想把全國人民看哭,而且拍就拍一部長劇,李曉明、王朔等人湊到一起,於是就有了《渴望》這部催淚劇。

創作者對劉慧芳這個人物有個怎樣的預判呢?那就是,劉慧芳要成為最善良的人,但世界上所有的倒黴事兒都得讓劉慧芳碰見。其實從後來的劇情來看,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劉慧芳善良,結婚之前她對母親和妹妹好,對街坊四鄰好,對同事們好,對老鄰居宋大成好,對大學生王滬生好;結婚之後她對丈夫好,對孩子好,對丈夫家的父母好,對丈夫的姐姐好。在很多觀眾的眼裡,劉慧芳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無可挑剔的大好人。

在倒黴事方面,她好不容易養大的收養的女兒,後來被她的親生母親接走。她對丈夫死心塌地,最後不得不走到離婚的境地。她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最後偏偏又遭遇車禍躺在床上。

這樣的人物設定,在九十年代初那樣的時代,怎麼可能不讓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為之垂淚呢?

劉慧芳的聖母心無原則氾濫

然而今天的我們再想想,這其中的很多情節就值得商榷,劉慧芳有沒有那麼好?她到底為什麼會遇到那麼多倒黴事?

劉慧芳最大的優點是善良,最大的缺點是過於善良,善良到聖母和善心氾濫。劉慧芳一輩子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發自內心找到自己真愛的那個人。

宋大成是那個人嗎?好像不是。儘管鄰居宋大成對劉慧芳家特別好,對她們家總是提供無私幫助,慧芳的母親也非常認可勤勞老實的他,但劉慧芳認為這不是愛情,自己不能因為報恩就和宋大成結婚。

王滬生是那個人嗎?也不是。王滬生是來廠勞動的大學生,他家在十年非常時期遭遇不測,劉慧芳感覺到這個年輕人非常不幸,最終出於憐憫而與他結了婚。這同樣不是愛情,而且兩人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加上王滬生這個人天生自私,最終不得不分開。

劉慧芳的聖母,還表現在對王滬生姐姐王亞茹的態度上。王亞茹是全劇最惡的一個人,這樣的人即使是親戚也應該決裂,至少不要投以好感,而劉慧芳對人好起來缺乏原則,過分善良用錯了地方。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用一句平時大家說爛了的話來形容劉慧芳最為合適,那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劉慧芳是一個善良的好人,按理說應該就像劇中歌曲唱到的那樣“好人一生平安”,然而她卻遇到了一件一件不幸的事情,這一切彷彿都證明好人沒有好報。其實仔細想一想,人類的善良也是需要區分對象的,否則可能就是對惡的縱容,最終導致局面難以收拾。

而且對惡人的濫情,還會引發真正好朋友的疏離,因為你不講原則沒有正常的是非觀。

劉慧芳仍然是國產劇經典人物

當然,以上這些對劉慧芳的判斷,都是基於多年之後的一種事後評判,在當年這樣的說法並不是主流,絕大部分都是對劉慧芳投以肯定和支持。記得當時劇組成員還登上春晚演了一段《渴望》續集,觀眾來信對導演說:你如果不讓劉慧芳站起來,我就讓你趴下。

可見當時觀眾對慧芳這個人物的認可。不管怎麼說,劉慧芳還是國產劇歷史上具有極大印象的角色,是真善美的中國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