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阆中古迹名胜很多,除今日尚存已是景区景点的外,历史上还曾有数十处,已经在沧桑风雨中消逝了。但它们同样是阆中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些还给我们留下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或历史印记、美好回忆。

我们有必要进行梳理,把它们记在心中,载于史册,传知后代。这些已经消逝的名胜可按五大类胪列。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01 衙署宫苑

现存的古代衙署有川北道署、学院行署、清代四川贡院,宫苑有天宫院等。已消逝无形、尚留遗址可指的有:

阆苑 :《集仙录》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阆苑即阆风之苑的缩写,但这是传说中的仙境阆苑。《舆地纪胜》载:唐鲁王灵夔、滕王元婴任隆州(今阆中)刺史时,“以衙署卑陋,乃修饰宏大之,拟于宫苑,由是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阆苑故址在今阆中古城西,即今北街、双栅子街西边一片。千百年来,阆苑已是古城阆中的美妙别称。阆中被誉称“阆苑仙境”,盖源于此。阆苑至今仍是公认的阆中文化品牌和旅游宣传名片。

寿王府 历史上到阆中来任职、驻跸或巡视过的帝胄王公,有唐代鲁王李灵夔、滕王李元婴、舒王李元名、许王李素节;前蜀后主王衍;宋惠王赵令懬、冀王赵惟吉;明寿王朱祐榰;清肃亲王豪格、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平西王吴三桂等等。然而留下王府记载的,除唐滕王所建隆苑即后之阆苑外,只有明寿王朱祐榰所建的寿王府。明孝宗于弘治初封宪宗第九子寿王朱祐榰就藩保宁。阆中于弘治四年(1491)始,在城西今阆中中学至绸厂一片,建寿王府,弘治九年(1496)建成。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20世纪初所拍摄的成都明代王府旧址,其规模可窥见一斑。

城西原有凤凰山,乃盘龙山余脉,自北蜿蜒数里而来,至府署后嶙峋突起,状如舞凤,山上花木荟蔚,历代建县学宫、将相坊、会经楼、观音寺等名胜古迹于其上。寿王选中在此山建造王府,术士认为金虎昂首,不利主家,遂将凤凰山削为平地。《旧通志》载:寿王府阔为四里,迁移军民居室千余家,徙县学、寺观、庙宇、公署数十区,造宫殿房屋八百五十间”。弘治十七年(1504),寿王迁藩去湖北德安府。嘉靖十九年(1540),保宁知府许词上疏获准,撤去寿王府宫室,在其地域内建分守道署、兵备道行辕和一处公馆,募建民居,形成旬宣街(今西街)等十七条街道。

抚按行台 :在状元街(清代改名学道街)今学院行署、川北道署一片。明洪武四年(1371)建,景泰二年(1451)重修,为巡抚、巡按(御史)按临之署衙和居所。有正厅、穿堂、后厅、柏台亭、书吏室、左右厢房等,南有仪门、大门、激扬坊。

布政分司 :称“川北分守道”,为明代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主管行政、财赋)分道布守驻保宁的公署。在学道街抚按行台之西,景泰二年(1451)建,厅堂厨厢门寝之制皆同,后有君子亭。嘉靖十九年(1540),知府许词在旬宣街(今西街)迁藩遗址(今桓侯祠西阆中中学内)新建分守道署,有一正堂、二后堂、四厢房、仪门大门。

按察分司; 又称“川北分巡道”,为明代四川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主管司法刑狱、考察官吏)分道巡察驻保宁的公署。在城东南执法街(今南城门内东侧城南新巷)。嘉靖十一年(1532)增置,为四川按察副使刘天民建,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按察司佥事川北分巡道杨瞻增修。中为振扬风纪堂,左有仕优邃室、惜阴轩、补拙轩,右有文卷库、书吏房,后有补过亭、先事后食堂、左右厢房、取节轩等,前有抄案房、祇候房,南为仪门,大门前有三牌坊:中曰“按察分司”,左曰“激扬”,右曰“贞肃”。

川北兵备道(行辕):明代保宁不设兵备道,而以安绵兵备道宪臣(驻绵阳)兼提督利州卫与保宁等处兵备,于阆中设行辕。位置在旬宣街(迁藩遗址)分守道西去百步(亦在今阆中中学内)。

川北镇总兵署 :全省四镇总兵署之一。在东门内,即明代保宁守御千户所帅府(今内东街电信局)改设,军器库设于总兵署后(今东方广场)。据清道光《保宁府志》载,川北镇总兵署直辖驻府城的中、左、右三营,还领辖广元营、巴中营、通江营、顺庆营、黄羊堡营(驻百丈关)、太平营(驻万源)、潼绵营(驻三台)、绥定营(驻达县)、城口营,负责四川北部广大地区的防务,管辖地域包括今日之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四市和绵阳市之一部分。川北镇的设置直至清末裁撤。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保宁府署 即唐宋阆州刺史署、元明清保宁府署旧址(桓侯祠西今阆中中学内),清代保宁府署于顺治九年(1652)知府柯臣重建。民国时期改设为阆中县政府。解放后并入阆中中学校园。

府经历署 :保宁府文书档案之主管机关,在府署东(今西街),民国初堂舍拆毁售与民间。

府儒学教授训导署 :保宁府学官衙署,在府署西面,府学学宫(府文庙)之西(今绸厂内)。民国初改为职业学校,后为县立中学女生部。

阆中县署 :在府署南,顺治六年(1649),知县傅一骥建于良牧街明代县衙旧址。康熙六年(1667),知县高人秀重建。民国时,县署移于原府署,将原县署改为省高等法庭,高等法院迁学道街川北道署之后,原县署地改建为民房。

典史署 :阆中县主管缉捕、巡逻、监狱之机关,在县署大门内西侧(今绸厂内)。

此外,还有清代设于县文庙旁的县儒学教谕训导署 ;川北镇下属三营的中营游击署(在相国寺街即今火药局街北侧),中营守备署(在川北道署后),左营游击署 (在今合璧井街北营盘),左营守备署 (在今古莲池街莲池庵东),右营都司署(在阆中县衙南今丝绸厂至供电厂内)。还有会府(清嘉庆后每逢吉庆大典序爵行礼之所,在保宁府署西,今阆中中学校门及办公楼一带)。


02 祠庙寺观

现存汉桓侯祠、县文庙、名宦祠、乡贤祠、宋张宪祠、杜少陵祠堂、永安寺、观音寺、石室观、香城宫、大佛寺、巴巴寺、清真寺、基督教福音堂、天主堂已消逝而尚可寻其遗址的有:

府文庙 :在城西南隅(今阆中中学校对门)。宋徽宗大观年间建,明洪武中重建,知府陈益民、李直、史书增修。清顺治八年(1651),知府柯臣、知县汤鼎新建。康熙年间,知府薛柱斗、高镛续建。道光元年(1821),川北道黎学锦重修。每年春秋两季,逢丁祭日献三牲在大成殿举行祀孔典礼。府文庙又为保宁府学宫,府学教授、训导等学官在此训迪府学生员。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清文庙图

府文庙基址为长方形,内串接三庭院,建筑坐北朝南,四周有红墙。北墙临西街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正对会府(今阆中中学)大门,东西两面墙外为东、西黉学巷。巷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通过“圣域贤关”栅子门,方能到达南面前庭之泮池。池有三座石拱桥,由池两边棂星门向北,上台阶,越牌坊,过戟门进入中院。庭院中丹桂古柏序列成行,从中嵌空花盘龙巨幅石刻的台阶拾级而上月台,进入绿色琉璃瓦檐之大成殿。殿正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两侧供四配十哲牌位。大殿后壁外边竖有孔子全身石刻像。后院有启圣祠,供孔子父母亲牌位。宫墙殿宇间为桂柏竹树错杂之林园。在府文庙东有清代奉祀阵亡将士的昭忠祠,在府文庙后还有表彰祭祀节孝士女的节孝祠。

文昌宫 :在城外东北隅(今文昌宫街)祀文昌帝君。创建无考,嘉庆十一年(1806)署知县康泞培修。建国后改建阆中县酒厂,上世纪九十年代酒厂改制后建商住楼。

武庙 :明嘉靖《保宁府志》云“武安王庙在文昌祠左”。祀关羽,又称关王庙、关帝庙。清咸丰《阆中县志》已见武庙建在今武庙街。民国三年(1914)增祀岳飞,改称关岳庙,民间仍称武庙。为座北朝南长方形建筑群,有大门、泮池、牌坊、大殿、后殿、后院戏台、节义楼等。建国后为城西小学,后改建为保宁中学,2008年迁校并入阆中师范学校,原庙基址北部改建为阆中市博物馆。

汉王庙 :道光《保宁府志》云:“汉王祠在县南十余里西堰山下。高帝还定三秦,阆中范目,率七姓為先锋,后封目阆中侯,目等立帝庙。”清咸丰《阆中县志》云:“汉高帝庙,土人称汉王庙,在县南七里坝古彭池之南。庙久废,今屋宇一区,仅存庙名而已。帝还定三秦,范目率七姓为先锋,后封目阆中侯,目等为立庙。”传至近现代,当地民间称汉汉王祠为“汉王庙”。笔者访问,有阆中七里坝乡民,还能指认汉王庙基址所在,其位置在今七里街道办事处千鹤村六组杨家山东北麓,不远处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三八水库”。

鹚凫侯庙 : 明嘉靖《保宁府志》云,在彭城镇圆觉寺附近赐绯山下,即秦末汉初率巴人精锐部队出川,助汉王刘邦“还定三秦”,先后被刘邦封为“长安建章乡侯”、“鹚凫乡侯”、“渡沔侯”的巴人领袖范目将军故宅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川按察司佥事、川北道杨瞻曾主持在原址重建,还亲笔写有一篇《重建鹚凫侯庙记》。

三贤祠: 在锦屏山东侧旧锦屏书院内,明嘉靖四年(1525)知府张思聪建,祀宋理学家朱熹(字晦庵)、张栻(字南轩)、黄裳(字兼山)。清乾隆时,锦屏书院迁城内府文庙侧,三贤祠随迁城内,后圮废。清嘉靖十六年(1811),川北道黎学锦在锦屏山吕祖殿西侧重建三贤祠,改祀杜甫、司马光、陆游。

铁五显祠 :又称五显庙,在北街西今火药局街北侧市文化馆处,正对通向西街的小巷称之铁五显街。祠内殿宇中祀铁铸五显神,殿旁有法戒楼。五显相传为东岳泰山神的五个儿子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修练而成,神通广大,俱能伏魔降妖,传明英宗由五显神助其复辟,于是加封五显神为元帅,诏令建庙祭祀。民国初五显庙曾改建设县参事会,后又为团练传习所、国民党阆中县党部。

此外,还有府城隍庙(在城内西街今阆中中学对门府文庙西侧),县城隍庙(在今阆中中学西),火神祠(在南门外上新街),水神祠(在东门外米市),龙王祠(在东门外),马王祠(一在北门外,一在西门外),药王庙(在东门外今公园路蚕种场东原农场内),蚕丝庙

(在锦屏山麓),二郎庙(在蟠龙山右),武侯祠(在锦屏后山),邱都祠(在锦屏山吕祖殿下面坪地后又称邱祖殿)等等。


03 名岩名洞

现存八仙洞、南岩状元洞、灵城岩、风谷洞(石室观)、千佛镇千佛岩等。已消逝而尚可寻其遗址的有:

东岩 : 在城东七里,蟠龙山东侧。原多摩崖佛像,唐肃宗乾元时开凿,下建东岩寺。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人吏部司务詹景凤获谴,编管于保宁,有田将军在半山凿洞,使其居之,人称“詹公洞”。文化革命中,开山取石,摩崖无存,洞亦被毁,仅存《詹先生阆游记》断碑一截。

西岩 :在城北玉台山西侧,今滕王阁上坡路西,面对沙溪场,原有西岩寺。早圮毁。

北岩 :一名颐神岩。在城北繖盖山东侧,山半有北岩寺。唐初高僧宣什尝卓锡于此。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阆中北岩寺旧照

乞儿岩 :在城东郊嘉陵江滨(棉纺厂后面)。原有摩崖造像十二窟,佛像一千一百余尊。立像或坐像,神态端庄,面目慈祥,手执武器者则威严雄健。人物唇厚、目长、颐丰、肩宽,衣纹稀疏,缨络简单,肌肉丰满,刀法自然,乃典型的北魏造像。窟顶浮雕飞天女像,手执乐器,神态飘逸,类似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女。佛像设色,清晰可辨,瑰丽高雅。佛像壁左右凿通,后有复壁,饶有层次。乞儿岩摩崖佛像当是文化瑰宝,可惜文革中建骨粉厂、棉纺厂,开山取石,佛像荡然无存,仅留得一个石佛头像,藏于市博物馆。

彭城千佛岩 :在今彭城镇通往双龙镇的公路岩壁,上世纪五十年代修阆南公路时凿毁。


04 楼阁会馆

现存华光楼、中天楼、奎星楼、观星楼、火神楼、连峰楼、明远楼、滕王阁、

风水馆、陕西会馆。已消逝而尚可寻其遗址的有:

凤凰楼 :旧址在府治后,即今阆中中学后院。是明代建寿王府铲平凤凰山后,为补镇风水,万历六年(1578)知府潘良贵捐奉建层楼于其地,名曰凤凰楼。清乾隆戊寅(1758)太守庄学和重修。咸丰间再次重修。民国时失修,建国后犹见重楼主体,1958年拆毁。”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凤凰楼旧照

碧玉楼 :《一统志》:古碧玉楼宋庆元间知阆州“宋德之建于城西隅,亦名十二楼,以成阆苑之胜”。秦槱有记,记已不可见,旧址无可考。后重建于城北今迎恩街城北小学大门处,道光《保宁府志》按:碧玉楼在今县北一里,名过街楼。奋勇将军王进宝题额。

思君楼 :清同治间甘肃固原提督马德昭建于城南三里蓼叶沟“陕甘提督军门第”(即马家公馆)内。高约18米,通体四柱三重檐,形制与华光楼、连峰楼略同。楼上层有“思君碑”。

此外还有飞仙楼(在锦屏山祖殿前),法戒楼(在今火药局街县文庙后门相对之五显庙内),财神楼(在商贸繁华的东街之财神楼街口),节义楼(在武庙内),孝义楼(在上新街东侧街口,与下新街相接),

谯楼(在明代保宁府署南),藏经楼(在观音寺内),望月楼(又名阆苑十三楼,在川北道署东北角道台居所)等等。

还有一些被称为“阁”的建筑及附属园林:

凌霄阁 :又称诸天楼,在东门外观音寺左,明建,嘉庆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毁。阁本古拂云楼旧址。嘉陵江自西北而南,复绕城而北、而东,明万历年间,郡人张文运、徐敏建此以镇水口,知府苗焕额曰凌霄。

尊道阁 :原题为尊经阁,在锦屏山,明嘉靖四年(1525)知府张思聪建锦屏书院,中有尊道阁三楹,其上贮经史书,下为大椟,祀宋理学家朱熹、张栻、黄裳。

堆香阁 : 府志称:堆香阁与敌万楼对,敌万楼在桓侯庙前,庙临大街街南即居民庐舍,今固无所谓阁,而堆香之名亦无知者。

桂香阁 : 在马王庙街北,南为县学坝。清咸丰元年(1851)前,阆中县学即县文庙在华光楼街区东今县学坝一片,县学北面学子休憩游览之园林有楼阁,以园林遍植桂花、学子“蟾宫摘桂”之意名桂香阁。

此外还有锦屏阁(在锦屏山),剑屏阁(在县北与锦屏山对),琳琅阁(在府治竹隐亭后)等等。

阆中作为川北重镇,在湖广填四川期中留居很多移民,分省籍建有会馆,除今存的陕西会馆外,残留遗址及部分建筑的还有:

湖广会馆 : 在古城东南临江处,又名“禹王宫”, 规模宏大,文革中拆毁,留有少量房宇现作盐库。玉台镇也建有颇具规模的禹王宫,保存较好,现为玉台镇中心小学校。

江西会馆 :在寿山寺街,又名万寿宫。建国后作食品公司驻地,今残留有“万寿宫”字样的西段砖墙。

福建会馆 : 在今阆中宾馆街口以北相对处,又称天上宫。福建移民建庙供奉妈祖,阆中人奉为天宫王母娘娘。建国后改造为汽车站,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建为商楼。

浙江会馆 :在公园路西端北侧原电影院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废。


05 书院街坊

现存锦屏书院(局部)、状元坊、威德牌坊。已消逝而尚可寻其遗址的有:

三陈书院 :在南岩。明成化四年(1468)知府李直即将相堂旧址创建三陈书院,监察御史魏瀚有《创建三陈书院记》。正德十三年(1518),监察御史卢雍饬知府胡雍重修,御史熊相有《重修读书岩三陈书院记》。嘉靖中分巡道杨瞻重建,亦有记。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阆中南岩状元洞

月岩书院 :明嘉靖《保宁府志》载:“在城北一百三十里谯光读书处”创建于何时,废于何时,俱不详。清咸丰《阆中县志》云:“月牙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岩深二丈许,宽十余丈,形似半月。其上石理交皱,皆成云朵。岩左右井二,水极清澈。旧志称宋谯光读书处”。原属阆中,1953年划归苍溪县月山乡。

云屏书院 : 在锦屏山上。嘉庆十七年(1812),分巡川北兵备道黎学锦建,后废。

阆中有古街九十余条,历代修建牌坊很多。据明嘉靖《保宁府志》记载,当时阆中三十九条街上建有五十二牌坊,多为表彰武官忠烈、文官政绩或科举人才,是宣扬功德、光耀门庭,“嘉功前人,效法后世”的形象标志,也有点缀美化街景、增强人文氛围的重要作用。直至建国后,城中和郊区还有清代所建的多处石质节孝牌坊,特别有名的是在南津关至阆南桥“省会通衢”上的三座:

“节孝贞烈总坊”

:宏伟堪称川北之最,系清咸丰二年(1852)知县徐继镛主持建于南津关通向成都的古道上,旌表萧氏等节妇三百三十五人,其姓名全部镌刻在牌坊上。

“马张氏节孝坊”:宏大精致,系清光绪元年(1875)建,旌表廪生马文星之妻、武生马树乾之母、提督军门马德昭之祖母张氏。此坊附近东边蓼叶沟,便有马氏家园“马家公馆”。阆中人马德昭在咸丰年间总兵陕甘,战功累累,补升甘肃固原提督,护卫秦陇,威镇中原,潼关士民为之立祠。他又是书法家,有三座气势磅礴的大字碑刻存于西安碑林。

“张章氏节孝坊”: 恢弘华美,系清光绪七年1881)建,旌表振威将军张忠礼之妻、总兵张顺之母章氏。张顺字庆庵,传为南宋抗金骁将张宪第37代裔孙。清同治年间,其父张忠礼因功敕封振威将军;他亦战功卓著,官至潼关总兵。张氏祖居亦在附近“张家花园”。阆中通往成都古道上的“三道牌坊”,远近有名,堪称古蜀道东道上的一道胜景,阆中人至今记忆犹新。可惜,均于文革中被毁坏。

盘点已经消逝的阆中名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