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三國時最牛的人,大家一直都說是諸葛亮。其實我覺著那個司馬懿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差,他就沒讓諸葛亮進入過中原。諸葛亮幾齣祁山,都打不進中原。諸葛亮聰明絕頂,詭計多端,但是不管諸葛亮使什麼計,司馬懿就一個傻招:拒不出戰。兩強相遇,司馬懿挺到了最後。司馬懿不像諸葛亮那樣在朝中有絕對權威,可是他用“高手能忍”這一絕招幹掉了他在朝裡的那些對手,而且培養出比諸葛亮後代強得多的子孫,終於建立了晉朝,笑到了最後。

曹丕從他爸爸蝸居的鄴城走出去,進了洛陽,最後逼迫漢獻帝讓位,建立了後來被司馬炎推翻的魏國。自此,鄴城就人去樓空,漸漸失去了政治舞臺的地位。魏晉時期的五胡內遷,雖然充實了內地的人力資源,可是也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引子。一直到鮮卑人的北魏基本統一北方,才又形成了一個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北魏到了晚年,被兩股勢力瓜分。大丞相高歡打著文宣王元亶的旗號擅立東魏,私立元亶的兒子元善見為孝靜帝,佔了黃河以東的大片土地。高歡把都城設在鄴城,自己駐紮在陪都晉陽,就是現在太原附近。同時,驃騎大將軍宇文泰在長安也另起了一套爐灶,豎了一個元寶做魏文帝。這便是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公元530年左右。東西魏在河套地區隔著黃河,夏天就互相喊口號,就是打嘴仗,因為雙方都沒有過河的艦隊。到了冬天,黃河一上凍,他們就可以在冰上真打。說是東西魏打架,其實主要是高歡和宇文泰在打,兩邊的皇上都是在家吃酒喝肉,滿不在乎。高歡死後,這邊鄴城裡高歡的兒子高洋就越來越看不上那個影子皇帝孝靜帝。這個高洋就把孝靜帝從寶座上拽下來,說這皇位你別坐了,你去那邊縣裡做中山王去吧。孝靜帝手無縛雞之力,當然打不過每天練氣功的高洋,只好把皇位禪讓給高洋。結果東魏前後左右也就存在了不到二十年。高洋趾高氣揚地坐上皇帝寶座,稱帝改國號為齊,這就是北齊,公元550年的事。這個高洋叫做文宣帝,立都於鄴城。西魏那邊,宇文泰的後代宇文毓也奪了西魏皇帝的位子,弄出來一個北周。而南邊長江以南是陳武帝的陳朝,結果又把事情辦成了三國。這個北齊高家後代高緯最終沒打過北周宇文泰的後代宇文邕,被北周滅了,北周首先統一了長江以北。

這個北齊的文宣帝高洋總的來說是荒淫殘暴、政治昏庸,但是他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北齊律》,這部法律基於漢魏歷代法典,把它們分門別類編成十二篇,還確定了不同的懲罰標準,一共有五刑。《北齊律》是中國初成系統的《刑法》,也是後來隋唐法典的藍本。

北齊的文化藝術中受到印度佛教的很大影響,最典型的是佛造像的發展。北齊的佛像繼承了北魏時期的風格,但是更加精緻。北齊最著名的佛造像是響堂山石窟,就在鄴城附近一個叫峰峰的地方。響堂山石窟不像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那樣建在山腳下,響堂山石窟是在半山腰,那座山叫鼓山。北齊的文宣帝高洋有二個都城,一個是國都鄴城;另一個是陪都晉陽。他就經常來往於兩個都城之間,而鼓山就恰好在這來往的路上。因此,高洋就招農民工在這裡挖山鑿洞修建石窟,還蓋了些寺廟館舍。他東西逶迤之時,便在這裡住宿、拜佛,還做些娛樂什麼的。

我乘著遊銅雀臺的餘威,就策馬走上高洋當年的大路,往鼓山而行。到了鼓山腳下,就有售票處攔住了我,我就交給他們一大筆買路錢,他們就讓我過去了。我順便抓住那個收我票的人,“說!上山看石窟遠不遠?”他說不遠,上山一共七百多個臺階,半個小時就能到。我心說“這還差不多”。往前走著,發現又是我一個人在遊山。不管他了,想這山裡有菩薩保佑,應該沒問題。

走著走著,就看見前面有一座塔。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腳下的廣場上立著一塊碑,這響堂山石窟正經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吶。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我信步往那座塔走去,要看看它到底是什麼來路。結果就看見了塔下的一座山門。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最讓人詫異的是這塔不是在寺後,卻是在山門前。塔下有幾個幹部在轉圈,估計一會兒就得轉蒙圈。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這是一座樓閣式磚塔,臺基之上是八角基座,底層之上有七層樓閣。頂層已經有崩塌,塔剎全無蹤影。塔的底層東西南北正方向上都有一座券門,券門外的框已經滅失。底層的每個轉角側面上都有一座浮雕塔,看上去應該就是這座塔的浮雕。從浮雕上看,這塔應該有九層,最上面的塔剎好像是石頭的,北魏時期有用漢白玉雕刻做塔剎的。樓閣每層之間有疊澀出簷,單數層和雙數層疊澀形式不一樣。而且每層樓閣的高度也不一樣。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這個塔的建造年代沒有記載,但是有隋唐風格,疊澀沒有唐塔深厚,比如西安大雁塔;塔的疊澀出簷和塔剎更接近北魏風格,就是河南嵩嶽寺磚塔。那就是說它的建造年代很有可能是介於北魏和唐之間的,說它是當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的建築也未為不可。

旁邊這座寺叫做常樂寺,雖然建於北齊文宣帝時代,但是其後肯定各朝各代都有修繕。據說它毀於1946年的一場大火。進去看看。

裡面已經整個是一片廢墟,只留下了石頭。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第一個基座上過去應該是天王殿?不對,應該是原來的山門殿,現在上面擺著一座殘破的經幢塔,模模糊糊還能看得出上面有很多雕刻。

第二個基座上才應該是天王殿,現在上面擺著殘破的三世佛像,應該是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和西方阿彌陀佛。中間是二位脅侍菩薩殘像。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還能擺出來的那些殘破的佛像都擺放在天王殿的基座上了,還有一些其它石像。這些佛像都沒有頭,本以為是滅佛事件造成的,結果人家說是被袁世凱當年給割了賣錢去了。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過了天王殿,兩邊有東西配殿。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中間是過去的大雄寶殿,高高在上。基座非常高,得有五尺。門前有二座功德碑。東邊的那座碑上字跡模糊,大概能看得出“鼓山常樂寺重修大士佛殿記”。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大雄寶殿後面應該是當初的法堂,就是大和尚講經的地方。最後面是藏經樓的殘跡,那裡有一座完整的佛像,似乎還有香火。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這座寺既然毀於一場大火,那說明其建築採用了不少木料。從豎立的許多石柱看,應該是大殿的柱子,說明北齊直到隋初時代寺廟大殿多有采用每間四個屋角為八角石柱。

看著這片廢墟,滿目淒涼。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常樂寺山門外東側還有一座小殿,叫自來佛殿。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據說這裡原本是像山門裡面一樣的一個臺基廢墟,很久以前的一天深夜,有一座佛像自己走來站到了這座臺基上。因此,後人給這座佛像蓋起了佛殿。根據唐代僧人道宣所著《續高僧傳》說,“仁壽下敕,令置塔於相州石窟寺,寺即齊文宣所立也。”這裡說的仁壽應該是指隋文帝楊堅,他的年號叫仁壽。這段話裡說了兩件事,第一是說相州石窟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所建,就是現在這所常樂寺;第二是說後來的隋文帝下令在這裡建了一座塔。根據文物專家的考證和推斷,也就是連蒙帶猜,說隋文帝建的那座塔就在現在自來佛殿這個臺基上。而且那座隋塔是一座木塔,早年被火燒了,後人就在這個臺基上又建了這所殿。

從常樂寺出來,我就順著臺階往山上爬去,突然發現我還沒吃午飯。從早上出來,看過銅雀臺,又在常樂寺睃巡半天,一看手錶已經十二點了。這就感覺是腹中空虛了,可是這山上就我一個人,只能是看沿途有沒有小賣部了。走了一段,更餓了。這就看見前面有一個小賣部,走到跟前兒發現沒開門。接著往上爬,又看見一個,還是沒開門。看樣子這非旅遊季節是沒有小賣部開放了。走到半山腰,好不容易看見一個開著門的小賣部,門外還有一個阿姨在掃地。我就趕快問她,你這裡有什麼吃的嗎?她說小賣部不開,我只好默唸倒黴。結果她又說她有吃的,說著就從挎包裡摳出來一根火腿腸,說是她準備給自己吃的。我求她賣給我吃得了,讓她下山回家吃飯,她說二塊錢。我吃了她的火腿腸,雖然腿上還是無力,好在腳不顫了。鼓起勇氣,接著往上爬。路過幾個小洞。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好不容易堅持到爬上山腰的石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這個門口還要再檢查一次門票,因為有一些本地村民雖然可以免費來爬山,可是不被允許免費進洞。門口的小夥子檢查完我的門票我就問他吃飯了沒有,他說剛做好還沒吃。我問他做了什麼好吃的,他說沒什麼好吃的。我跟著他到灶前一看,還真是沒肉。我就讓他勻給我半碗吃,我說我給飯錢。他非常不高興,但也只好給了我半碗飯半碗菜吃,一邊嘟囔著說沒見過討飯上山的。

我吃完討來的飯,感覺好多了。就向他諮詢石窟。我來看的這個是北響堂石窟,那邊還有一座南響堂石窟。這個北響堂石窟的大洞是兩邊加起來最大的一座石窟,所以我走對地方了。

這是第九窟,也叫大佛洞,是北響堂最大的石窟。洞口用青石磚砌成了券門,牆上嵌了不少碑,原來肯定有詩文,現在都成了無字碑。門外的石香爐不是古玩,是1999年有香客送的。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看看券門的門洞,很深邃。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進了門洞一看,哇!太震撼了!洞裡有十幾米寬,也有十幾米高。中間是一根大石柱,石柱的正面和左右側面都有佛龕。石柱的後面是和山石連在一起的,只不過在下面有一個拱門洞,供人行走。每面的佛龕上部都有石刻的垂幔,石柱的頂部還有一排小佛龕,裡面也是佛像。正面佛龕裡蓮花座上是釋迦牟尼佛坐像,面露微笑,神態安詳,非常美麗。兩邊牆上是脅侍菩薩立像,就是文殊和普賢二位菩薩。佛龕裡裝飾有火焰、忍冬和祥雲圖案。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左手側面佛龕,東方藥師佛和二位脅侍菩薩,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右手側面佛龕,半跏趺椅坐西方阿彌陀佛和二位脅侍菩薩,就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中間石柱上的佛像風格統一,應該都是北齊原作,距今一千五百年了。佛像身上的袈裟看上去都是薄紗的,非常隨體,也非常飄逸。之後隋唐佛像身上的袈裟也是這種風格,但是褶皺要分佈得稀疏一些。這些雕刻都線條非常流暢,也很細膩。再看看四周洞壁上的佛像。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每座佛龕上面都有象徵塔剎的寶珠火焰。可以看到這些佛像基本上是同一個風格,包括面容和服飾都很相近。但是,你如果仔細看,還是會發現一些差別,比如佛龕裝飾和蓮花座都有一些小不同,說明它們可能是在後來不同時期完成的。北齊持續時間非常短,從公元550年開板兒到577年被北周消滅,也就是二十多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於建德3年(公元574年)下詔滅佛,建德6年滅北齊之後,又在北齊地面滅佛。周武帝尊儒滅佛是由於僧人日多而勞力日少;寺地日多而民地日稀。造成的結果就是兵役徵不齊,而國庫收入也下降。其實北周武帝宇文邕當時已經採用了加強版的府兵制,他的部隊都是職業軍人,可以掙工分養家。釋家是把周武帝滅佛看作大災的,響堂山石窟的修鑿肯定是終止了,我估計北齊二十多年也就是把北窟大佛洞裡石柱上的佛像完成了。這個時期,受到周武帝滅佛事件影響的還有北京雲居寺,所以才有雲居寺的和尚刻石經以備再次興佛。時間不長,到隋文帝時期(公元581年),楊堅就又重新開始興佛。大佛洞裡的修鑿就又可以繼續了,但是這時候的雕刻工藝工法肯定是都有了變化。這一條從佛像風格的變化也能看得出來,佛像面容沒有那麼安然了,服飾上的線條也沒有那麼流暢了,飄逸感缺了不少。

我這裡正感嘆石柱和洞壁佛像風格差異之間,“呼隆、呼隆”從外面飛進來幾隻燕子,原來最上層小佛龕裡面被燕子築了窩了。幾隻燕子的動靜可是非常大,就好像是飛進來幾隻海東青似的。我出來的時候遇見看窟的小夥子,和他聊起這些燕子。他說這些洞裡的回聲非常大,所以這裡才叫“響堂”。原來如此,這座山真名叫鼓山,只是有石窟的地方才叫響堂山。

九窟旁邊還有一處草稿窟,未完成。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九窟的另一邊有一座月亮門。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進去以後是五窟,外面的木結構樓閣還在,沒有找到上二樓的樓梯。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裡面的佛像保存得相當完整,只是脅侍菩薩像稍微有殘,它的規模沒有九窟大。這個窟結構和九窟也不一樣,它是前面有廊,廊後有三座佛龕,外面的樓閣也是面闊三間。看看中間佛龕,同樣的一佛二侍,和九窟的大佛風格完全一樣,說明這也是北齊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五窟外面是觀音殿。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裡面坐的是武觀音?這個佛像體態過於豐腴,不是北齊風格,最早也是隋末唐初的。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不過,這個窟裡有蓮花藻井和天花,其它窟裡都是穹隆頂。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還有幾座小窟,這個是三窟裡面。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五:響堂山石窟

這個響堂山石窟看得非常開心,它和我以前看的北魏石窟完全不同。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都是北魏時期開鑿的,它們風格相近,龍門石窟中唐代的盧舍那大佛最具代表性。這裡的佛像自成一體,雖傳承自北魏,但是有自己的創新,非常精緻,不是北魏那種傻大傻大。北魏佛像身上的袈裟比較粗放,這裡的佛像身上的袈裟卻是輕薄飄逸。最吸引我的是九窟里正面大佛,那個容貌不僅僅是端莊,而是美麗,更加接近生活。這種細膩的雕像風格一直影響到後來的隋唐。我上次在天津薊縣獨樂寺看到的大佛像,身上的服飾也是這種風格,所以當年古建專家判斷獨樂寺建於唐代。九窟裡面洞壁上那些雕刻也都非常精緻,非比尋常,線條流暢,曲線圓潤。

冒著曹操祭日的風雨出門,既看到了曹操行樂的銅雀臺,還看到他死後330年的佛像石窟,絕對不枉此行。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