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覺得現代詩中,最難教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詩詞作品。作為新詩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的詩詞作品一直備受近名家們推崇,特別是他的經典詩集《女神》,更是被捧上神壇多年。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然而,對於他的很多詩作,一般人卻並不完全能理解。比如1920年2月,郭沫若曾寫過一首名為《天狗》的名篇,詩中有幾句是這樣的:“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對這首詩,不少文科教授都說它是現代詩中的精品,如今也是入選了高中選修教材,但很多學生還是不懂,這首詩通篇都很像一個兒童的“白日夢”,它到底好在哪裡?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無獨有偶,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也一樣讓學生不懂。在有一堂課上,筆者和學生們分享了這首詩,並告訴大家這是一首風靡了近百年的經典現代詩,但不少學生們讀完後都告訴我:無法理解它的美。這是為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這首詩寫於1919年,當年27歲的郭沫若在日本留學,他來到海邊,面對著蒼茫大海,想起故土,一心渴望投入保家大業中,便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之作。其實看了詩的語句,大家就能明白為何學生們無法理解它的美,因為幾千年文壇確實很少有人這樣寫詩!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首先,詩中大量地使用了“啊”和“喲”等感嘆語表達情感,這種寫法是美國詩人惠特曼式的語言,這在當代詩壇多少顯得有些小兒科。當年網友們為了諷刺這種帶了很多“啊”的詩作,還曾寫出過“大海啊,全是水”等惡搞詩句。其次,詩中的內容多少有些“瘋”。太平洋把地球推倒這樣的話,確實是很敢想的。而詩中3個“不斷的”,以及最後5個“力的”的排比句,雖是氣場十足,卻仍沒有掩蓋住全詩結構上的雜亂無章。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就憑以上這兩點,學生們無法理解它的美,是正常的。但專家們,卻有不一樣的看法。華中師大的教授黃濟華稱此文有一種內在的韻律美,來自上海教育學院的專家孫光萱教授更是表示此詩有一種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同一首詩,為何普通人和專家會有兩種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於學生們無法站在當時郭沫若先生所處的時代考慮問題。1919年前後,新詩該怎麼寫,大家仍在摸索中前行,那時候多數文人靠模仿和學習成長。年輕的郭沫若在這首詩中,模仿的正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為了打破傳統古詩的結構和格律,郭沫若這首詩用的是自由體,語言上也難免略顯稚嫩。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這就像當年初唐四傑的作品,唐代不少文人完全是看不上的,他們認為四傑的作品用詞不華麗,格調不高雅,完全沒有齊梁遺風。為此詩聖杜甫為了力挺四傑,還在《戲為六絕句.其二》中用“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來諷刺這些不識貨的普通文人。其實郭沫若先生在百年前為發展新詩作的貢獻,和當年初唐四傑為改變綺麗詩風做的嘗試是一樣的,或許我們今天看郭老的作品會覺得很幼稚,但正是他們的努力讓現代詩找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是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