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是清華北大培養不出人才,而是因為人才在社會上得不到重用,你認為呢?

情與德


什麼是“人才”?從小學到大學培養的是人的自學能力和素質,而真正成為人才的環節是進入社會後的“理論——實踐——理論”的反覆過程。現在缺的是經過社會鍛鍊和檢驗的人才,而不是具有高學歷和證書的“人才”。


建平12941


你這個問題問得比較模糊。

何謂人才?如何定義?

北大,清華是出了不少人才,出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但也不能就此把全國所有大學一棍子打死。

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都不是清華北大的。能說他們不是人才嗎?

說人才得不到重用,請舉實際例子說明。

中國缺人才,所以重視人才的培養,為此,國家每年花重金聘請國外專家學者來華工作。

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得不到重用的所謂人才,可能是水份太多,無處可用。自詡是人才的人,更多的是自我標榜 ,自我包裝,自我膨脹。


高友德


人們對人才的摡念出現了誤差,清華北大出來的學子們,離人才二字還差得很遠了,只有經過社會不斷的磨鍊,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成為人才的不僅是清華北大,年輕人無論是在那個學校畢業,都有可能成為人才,因為人才是從社會實踐中出來的,而不是從清華北大畢業出來的。


無所謂213478592


人才什麼時候都有,關鍵是如何去發現和培養,正如韓愈在《馬說》所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沒有讓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條件,那麼他們也就只能老死於功名利祿之間。

在一個潛規則盛行的時代,年輕人始終不能擺脫論資排輩和各種關係網的困擾,始終不能在科研課題和經費上找到突破點,如此下去,他們的激情和智力就會被浪費,只能等著被他人和潛規則同化。

在一個金錢至上的年代,年輕人當然無法避免被這種變態的價值觀侵蝕,他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浮躁,要知道做學問需要冷靜的頭腦和甘於寂寞的良好心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年輕人是耐不性子的。

要想培養人才就必須創造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條件,讓所有的潛規則隨風而去,讓良性的顯規則主導一切,同時,學子們自身也要學會修身養性,克服外界的干擾,讓自己的內心與學問和諧相處,如此,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沉醉的文人


還用你們當省長,市長,縣長,浪費了資源,搞生物當縣長了,搞冶金的當省長都搞政治才是重用嗎,要回到專業研究才是正確的,搞自己的專業又出不什麼名堂,看來國家除了公務員管理之外,其他的人才盡由企業自主招聘,人才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專長的單位企業,才能人盡其才,人事部門又可以裁減,對口才可能出成績,


民間醫人


天下熙熙,皆為名利,不是社會容不下,是體制容不下,有人不敢說不敢做而已,誤人誤國大有人在,位高權重,想用誰就用誰,門檻高導致人才流失,君不見無知少識的小鮮肉動不動就年薪幾十萬幾百萬,毒害年輕人不說,還成了明星,人家搞科研年薪才多少錢,體制本身沒錯,錯的是執行不到位,錯的是執行人,往上說就是監管不力。


秦樓山


我覺得能考上北大清華都是學子中的翹楚,即使其中很多人不進北大清華也一樣成為人才。進了北大清華,當然就算是北大清華培養出的人才了。所以根本不存在培養不出人才的問題。至於不被重用也是不存在的。按照媒體報道和施一公最近給出的數據,我的理解是很多被別國"重用"去了。我認為,人才"出走"的原因很多,不是馬上能解決的,但這不是不解決的理由。中國自古就有得人才者得天下一說,說明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應儘快想法逐步解決這一問題。


嵌入君


清華北大要想出大師:

校風上,民主,科學,自由;

辦學上,思想獨立,經濟獨立,招生獨立;

學術上,百家爭鳴,兼容幷包;

生源上,不拘一格錄取人才;

師資上,要育人成果科研成果並重;引進大師;

校領導層面,要去行政化,官僚化,任命化,杜絕外行領導內行。


泰山移秦


我剛剛考上了清華大學旁邊的……清華小學[耶][大笑]




王五耳


是啊北大清華在美國是科技中堅力量。在中國幹啥,小學教員,事業職員還是公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