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是清华北大培养不出人才,而是因为人才在社会上得不到重用,你认为呢?

情与德


什么是“人才”?从小学到大学培养的是人的自学能力和素质,而真正成为人才的环节是进入社会后的“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过程。现在缺的是经过社会锻炼和检验的人才,而不是具有高学历和证书的“人才”。


建平12941


你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模糊。

何谓人才?如何定义?

北大,清华是出了不少人才,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但也不能就此把全国所有大学一棍子打死。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等,都不是清华北大的。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吗?

说人才得不到重用,请举实际例子说明。

中国缺人才,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为此,国家每年花重金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工作。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得不到重用的所谓人才,可能是水份太多,无处可用。自诩是人才的人,更多的是自我标榜 ,自我包装,自我膨胀。


高友德


人们对人才的摡念出现了误差,清华北大出来的学子们,离人才二字还差得很远了,只有经过社会不断的磨炼,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成为人才的不仅是清华北大,年轻人无论是在那个学校毕业,都有可能成为人才,因为人才是从社会实践中出来的,而不是从清华北大毕业出来的。


无所谓213478592


人才什么时候都有,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和培养,正如韩愈在《马说》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那么他们也就只能老死于功名利禄之间。

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时代,年轻人始终不能摆脱论资排辈和各种关系网的困扰,始终不能在科研课题和经费上找到突破点,如此下去,他们的激情和智力就会被浪费,只能等着被他人和潜规则同化。

在一个金钱至上的年代,年轻人当然无法避免被这种变态的价值观侵蚀,他们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浮躁,要知道做学问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甘于寂寞的良好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年轻人是耐不性子的。

要想培养人才就必须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让所有的潜规则随风而去,让良性的显规则主导一切,同时,学子们自身也要学会修身养性,克服外界的干扰,让自己的内心与学问和谐相处,如此,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沉醉的文人


还用你们当省长,市长,县长,浪费了资源,搞生物当县长了,搞冶金的当省长都搞政治才是重用吗,要回到专业研究才是正确的,搞自己的专业又出不什么名堂,看来国家除了公务员管理之外,其他的人才尽由企业自主招聘,人才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专长的单位企业,才能人尽其才,人事部门又可以裁减,对口才可能出成绩,


民间医人


天下熙熙,皆为名利,不是社会容不下,是体制容不下,有人不敢说不敢做而已,误人误国大有人在,位高权重,想用谁就用谁,门槛高导致人才流失,君不见无知少识的小鲜肉动不动就年薪几十万几百万,毒害年轻人不说,还成了明星,人家搞科研年薪才多少钱,体制本身没错,错的是执行不到位,错的是执行人,往上说就是监管不力。


秦楼山


我觉得能考上北大清华都是学子中的翘楚,即使其中很多人不进北大清华也一样成为人才。进了北大清华,当然就算是北大清华培养出的人才了。所以根本不存在培养不出人才的问题。至于不被重用也是不存在的。按照媒体报道和施一公最近给出的数据,我的理解是很多被别国"重用"去了。我认为,人才"出走"的原因很多,不是马上能解决的,但这不是不解决的理由。中国自古就有得人才者得天下一说,说明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应尽快想法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嵌入君


清华北大要想出大师:

校风上,民主,科学,自由;

办学上,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招生独立;

学术上,百家争鸣,兼容并包;

生源上,不拘一格录取人才;

师资上,要育人成果科研成果并重;引进大师;

校领导层面,要去行政化,官僚化,任命化,杜绝外行领导内行。


泰山移秦


我刚刚考上了清华大学旁边的……清华小学[耶][大笑]




王五耳


是啊北大清华在美国是科技中坚力量。在中国干啥,小学教员,事业职员还是公务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