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理解文化屬性?

聖鬥士小新9


文化,是一個廣義詞,它的概念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包含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書本文化知識,還包括飲食文化,政治文化,習俗文化,娛樂文化等等,這些文化組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化。

現代國家中,存在兩種文化屬性,一種是強勢文化,一種是弱勢文化。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不斷創新的文化。弱勢文化是依賴強者,在強者身上獲取養分的文化,一種懦弱的生存哲學。但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競爭力,就沒有活力,也就導致弱勢文化的產生。強勢文化能正確的引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文化屬性,是指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是日積月累,不斷積累形成的,通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體現你的文化屬性,不需要去掩蓋,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出來的一種特性


像現在的心情


有很多詞語我們經常使用,並且在使用這些詞語的時候基本也不會犯錯。但實際上,我們並不能很肯定的說自己能夠完整的理解其含義,這就是~~知其然又不知其然,“文化”和“屬性”這兩個詞就是如此。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要完整、準確的理解“屬性”這個詞的含義。

我們身邊的事情或者一件物品之所以具備獨立性,並與另一事情或物品區別開來,就是由其所具備的屬性決定的。也正是由於事、物的屬性相同或相異,所以形成了事物分類。屬性相同的事物歸屬一個種類,屬性不同的事物就歸放到另一種類。

所以,屬性是對象的性質以及本體和對象之間關係的統稱。

在同一對象的屬性當中,有特有屬性和共有屬性的區別。

特有屬性,顧名思義就是指對象所獨有、別類對象不具有的屬性。我們對事物的區別和認知就是基於特有屬性。

比如,能使用火、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就是“人”的特有屬性,這些特有屬性決定了人和猿的區別。而四肢、毛髮、甚至抽象的情感則不僅僅為人所具有,其他高等動物也有,比如猴子。這些就是共有屬性,共有屬性沒有區別性。

柏拉圖最初給人的定義是兩條腿走路的動物,然而卻被學生提來的一隻雞打臉;後來他經過思考,又提出:人是無毛的兩條腿走路的動物,結果學生提來一隻拔光毛的雞。柏拉圖說的並沒有錯,人就是兩條腿走路動物。但他的學生用一隻雞證明了,兩條腿走路並不是人的特有屬性,而是人和雞的共有屬性。

這個小故事非常生動的給我們講述了共有屬性的含義,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理解特有屬性,搞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

除了特有屬性和共有屬性的區別之外,事物的屬性之間還有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的區別。

本質屬性是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且有別於其他事物的決定性屬性。它有兩個要素:事物固有的規定性和與其他事物的區別性。

本質屬性和特有屬性的關係比較接近,它們的區別也恰恰在於其關係———本質屬性一定是特有屬性,而特有屬性不一定是本質屬性。

比如能使用火、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的本質屬性。而人的其他特有屬性,如直立行走則是非本質屬性,它僅有區別性而無質的規定性。

再比如男人和女人之間本質屬性的區別是生殖系統,其他的比如說頭髮、身體曲線、性格等等可以用來區分男女,但是並不絕對。

我們弄清了什麼是屬性和它包含的內容之後,再具體來看文化屬性。

根據餘秋雨先生對文化的定義,我們認為文化是由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組成,最終形成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集體人格。那麼,文化之所以被定義為文化,就是來源於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這兩個本質屬性。

比如文化與科學的區別就能用這兩個本質屬性來解釋,文化和科學不同的就是科學不具備精神價值。就好比因為科學技術進步製造出來的武器,在戰士手中就是保家衛國的夥伴,在敵人手中就是殘害人民的幫兇。所以,所有的文化都是由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組成,比如中國文化、美國文化乃至西方文化。

這些處於文化這個大框架之內的不同的文化定義也有自己的本質屬性。我們以中西方文化為例,來看各自文化本質屬性的區別。

首先,中西方文化有著地域的本質區別。中國文化就是中國這個區域之內的文化,或者更寬泛一點,還包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鄰居。西方文化則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位於西半球的文化。

其次,中西方文化還有生活方式的本質區別。在中國,孩子感冒、發燒、中暑可以用中醫的刮痧來治療,沒有中國人會以為給孩子刮痧是虐待兒童。在西方則不然,西方的醫學理論和生活習慣解釋不了刮痧的合理性,他們也理解不了中醫對於人體的作用。所以,在西方給孩子刮痧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還比如飲食習慣,法國人喜歡紅酒,德國人喜歡啤酒,而中國人更推崇醬香型白酒。

再次,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還存在著精神價值的本質區別。中國人在“信、仁、禮、智、義”的理念下薰陶了兩千年,形成了個人服從集體、小家服從大家的集體主義精神。即便是到了現代,在馬克思共產主義的指引下,形成了新時代的集體主義觀念。但是,美國和西方則奉行的是個人主義價值觀,認為個人的合法權益至高無上。

其他還有人與自然關係的區別、理性大於感性等等。

即便在中國文化內部,也會因為地域、生活方式出現不同的文化區分。比如遊牧文化、農耕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甚至湖南文化、湖北文化………

至此,我們基本上可以理解屬性和文化屬性。


燕子的濤寶


答:文化屬性,我們可以從字意中去分析理解。

(一)什麼是文化?我認為文化起源於,人與動物的區別,人可以製造工具,使用工具,而動物不會,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就給自己起了一個,有文化的高級動物名子而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文化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知慧靈魂的結晶體,用文字傳承,保留下來的社會,實踐科學知識,就叫文化。

(二)文化屬於誰?對於文化屬於誰所有的問題,有人說屬於儒家,也有認說是屬於法家,還有人說屬於佛家,我說這些所謂的各種家誰都不屬於,應歸勞動人民所有,顯而易見,中國歷史文化屬於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才是中國的大文化。

(三)文化性質,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岀中國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勞動生活實踐中創造岀來的,應歸勞動人民所有,是公共資源,文化性質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制性質。

(四)總之,我對文化屬性理解是,文化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岀來的,不是所謂的儒家,也不屬於所謂的法家創造的。因此,我認為文化應歸國家所有,歸勞動人民所有,不應歸私人所有,更不能讓私人拿文化賺錢,損公肥私,這就是文化屬性。


老頭156934080


文化屬性一詞來源於電視劇《天道》(改編自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其中,主人公男一號“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描述如下: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在現在的社會中,任何的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有陰有陽,有正有反,有窮有富,有高有低,有胖有瘦。因此文化屬性也是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而文化屬性也被分成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兩種。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然而客觀規律的變化也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規律是由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由歷史的變遷而改變。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不墨守成規,其精髓講的是創新!

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質講的是依靠和跟隨!弱勢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就是破格獲取,弱勢文化沒有自信與強者在同一個規則下公平競爭,所以,從本質上講弱勢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學!

然而於一個社會而言,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這是必然的,競爭,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無強,社會的進步何在?所以強勢文化是引領一個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而強勢文化的代表應該是具有強勢文化的特性,才能正確引導其所在社會環境的進步與發展!反之,如果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產生的強勢文化的代表,例如領導人,官吏,教師,商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的思想是弱勢文化的文化特性,那麼由其所引導的國家民族的興衰,地方的社會的和諧,人才的基本素質,以及經濟的發展,必定也是處在弱勢的!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阿虎看世界


要想真正理解文化屬性,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文化?歷史上對文化一詞的定義和解釋很多,據說關於文化這一概念的解釋就有100多種,這說明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分歧較多,也說明文化這個概念很難解釋。但從這100多種解釋當中,我們可以大體歸納為三種說法:   

1.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事物的總和。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和《辭海》以及文化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等就基本持這樣一種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社會學卷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2.《辭海》也認為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3.【馬林諾夫斯基】說:“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實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瞭解的;一切對於人類活動,人類集團,及人類思想和信仰的個別專門研究,必會和文化的比較研究相銜接,而且得到相互的助益。”

那什麼是文化屬性?文化屬性一詞來源於電視劇《天道》(改編自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其中,主人公男一號"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描述如下: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文化屬性決定了命運,民族!每人都有不同的文化屬性,而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又是多麼的難以改變,對一個明白人來說又是多麼的無奈,丁元英的文化屬性也就決定了他只能被普通的傳統文化薰陶的勞苦大眾看成是另類,即是另類,所以只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過著獨特的生活;那麼,到底什麼是文化屬性,那就是知識、認知態度、價值觀、人生觀、思維能力尤其是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化屬性就是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抽象的東西,卻又蘊藏著非常神奇的決定性的力量。 “著相了”佛教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執迷於表象而偏離本質,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 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得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 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心永恆178301166


文化屬性是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男主角丁元英基於自己對社會的自我認知,提出的文化土壤差異化概念。

用丁元英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依次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技術,制度和文化。他認為這個熙熙攘攘的社會,不論哪一種人,都是某一種文化的產物。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形形色色的人。而這種文化的差異性就是文化屬性。

按照丁元英的說法,文化屬性按照強弱的標準分類,可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他把強勢文化形象的比喻為秘籍,就是像武俠小說裡的《葵花寶典》《九陰真經》一類的武功秘籍。強勢文化難度高,專業性強,學習週期長,不易掌握,選擇學習的人少,真正掌握的人更少。這就像《聖經》中的窄門。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寫過這樣一首詩: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強勢文化就是那人跡更少的一條路。

弱勢文化就是易學,易懂,易用,能夠被大眾接受,迅速普及的文化。

丁元英這種強弱文化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個人勞動歧視色彩,不符合我國社會勞動平等分工的價值觀,也不符合客觀事實。老乾媽就是個做辣醬的,難道就比做手機,做汽車的差嗎?李佳奇就是個賣口紅的,一年兩個億,誰敢說他弱?

強跟弱不在一個水平面上,不具備可比性。簡單和複雜也不是強跟弱的標準。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做成規模,弱也會變強。技術性很高的事,不堅持創新,不懂得運作經營,強的也會變弱。所以我不同意丁元英關於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分類。

文化屬性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我是這樣理解的。

文化屬性沒有高低之分,凡是自強自立,創新進取,有益於人的文化都是健康的,有希望的,大有作為的文化。文化屬性的不同主要是由個人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說文化屬性跟文化本身無關,跟人有關。所以文化屬性歸根結底是人對文化的認識,對規律的掌握。

所以文化屬性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的。改變的途徑就是學習知識,提高認知。所以丁元英關於救主文化唯救主可說,不依靠,不等待的扶貧理念是對的。

回到小說中,面對同一件事,格律詩和樂聖的官司,有人知難而退,有人抓住機遇,實現了人生價值。同一件事,沒有強弱之分,因為人的判斷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也印證了上面所說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太尉讀書


問題是“文化屬性”怎麼理解?

首先說說怎麼理解“屬性”

屬性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人類對於一個對象的抽象方面的刻畫.一個具體事物,總是有許許多多的性質與關係,我們把一個事物的性質與關係,都叫作事物的屬性。事物與屬性是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屬性的事物,屬性也都是事物的屬性。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相同或相異,也就是一個事物的屬性與另一事物的屬性的相同或相異。由於事物屬性的相同或相異,客觀世界中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事物類。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就形成一類,具有不同屬性的事物就分別地形成不同的類。

另外在說說“文化”,文化是相對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行為習慣。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可以認為是人類的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習慣。

至於“文化屬性”一言蔽之;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人類行文構成的人、事、物見的關係特徵,或者說活動的意志是人類所需要的表達。






食禹人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若從比較狹隘的意義來講,文化就是在歷史上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因此社會教育、科學、文學、藝術、哲學丶道德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設施的發展中所達到的水平都和文化有關,即成為人類社會文化科學知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馬克思主義批判了關於文化發展的基礎不是物質生產,而是一些天才人物的意識、精神、活動等唯心主義觀點,肯定了人們的精神活動是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性質為轉移的。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發展著的現象。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是社會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基礎。可見,文化發展的規律是客觀規律。不是由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一種新文化和過去的文化是有歷史的聯繫。物質生產發展中的歷史承續性就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發展中歷史承續性的基礎。

在階級社會,精神文化有階級屬性。統治階級的文化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文化。文化是在階級矛盾鬥爭的基礎上發展的,成了階級鬥爭的工具。在這個鬥爭中,各個階級都要利用文化工具(學校、科學丶報刊、新聞媒體,藝術、電子信息網絡等)來達到本階級的目的。

階級鬥爭的結果是舊的社會制度消滅了,新的社會制度誕生了。階級鬥爭合乎規律地以新的、更進步的文化代替舊的、衰朽了的文化。新的階級需要驚惕是:腐朽的階級思想殘餘仍死活維護舊文化,甚至已被批臭了東西也想利用″歷史虛無主義"妄圖東山再起,而把最診貴的歷史民主性文化進行毀滅。

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壓在中國人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和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當家做主了,社會主義大眾先進文化取代了一切舊制度落後衰落的剝削階級的舊文化。先進文化的主要任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


魯卡爾


文化屬性?不好回答。

1.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個體,所有的吃、穿、住、行、精神、道德規範、歷史傳承、風俗習慣、行為習慣、事件過程、作品創作等等的記錄、闡述、分析、表達等等的結合體。十分複雜,繁雜而龐大。

2.文化的屬性,有公共屬性,個人屬性;有民族屬性,有宗教屬性;有精神屬性,有歷史屬性;有哲學屬性,有娛樂屬性。無法從單一方面去下定義。

3.具體到頭條號,是如何定義文化領域屬性和範圍的,說實話,我至今也不清楚,也無從知道,困惑不已。頭條號要求,寫作要有領域垂直度,問題是,從哪裡判斷出,是不是出了頭條號規定的範圍呢?我也想知道答案。

誰有答案,歡迎留言互動,或者關注我,交流探討。覺成隨筆。


大夫覺成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知道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怎麼用呢?比如說文化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