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陶昌武

  羅明成坦言:“要買轎車,也不是什麼問題。遺憾的是,我還沒有考得駕照。沒有辦法,只能一直靠摩托車代步。”


  羅明成是普安縣茶源街道細寨村東南組村民。他說,不僅買轎車不是問題,這些年來,他還供三個孩子讀書:在貴師大讀大三的女兒、在貴大明德學院讀大一的長子、在義龍新區藍天實驗學校讀高三的次子。與此同時,那幢破舊的瓦房也被拆除,新建了寬敞漂亮的樓房。


  羅明成哪裡來的錢?賣茶。


  記者沒有想到,羅明成曾經是吃不飽飯、長期勒緊褲帶過日子的貧困戶。


【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羅明成在釆摘茶青

【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在普安,茶葉產業這棵“搖錢樹”越長越大,已然成為數以萬計的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依靠。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縣裡在江西坡鎮境內建設茶場,號召村民們發展茶葉種植,因沒有多大把握,羅明成家只是象徵性地用承包的荒山種了一點。隨著普安茶葉逐漸名聲在外、效益漸好,羅明成和許多村民一樣,切身感受到了茶葉生產的廣闊前景。他不僅把自家承包的田地,全部種上了茶葉,還流轉了十多畝土地來發展,使茶園面積達到了25畝。2010年,他還加入了以原普安茶場生產科長羅明剛為法人的“普安縣四球古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培育茶苗供應市場,拓展茶葉經營範圍。2018年,已經成為羅明剛的“盤江源茶業公司”熟練製茶師的羅明成,感覺自己可以出道了,便自立門戶,購置設備,修建廠房,創辦了“峰威”茶葉加工廠,當年即生產明前茶五六千斤並銷售一空。


【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茶農正在採摘茶青


  3月12日,記者來到東南組採訪。時值茶青採摘旺季,瀰漫著花香和茶香的原野裡,一派蔥綠的茶山上,到處是採摘茶青的農民。每天一早,茶農們就挎著籮筐出門,到了中午,便回家吃飯,同時把茶青送到加工廠銷售;也有不少老闆直接跑到茶園裡現場收購。記者在前往東南組的途中,看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把當天上午採摘的一斤三兩福鼎大白茶青,賣給騎著三輪車前來收購的老闆,得39元錢。記者問:“老人家,你一天能採多少?”她一邊接老闆遞來的錢,一邊說:“我們年紀大了,手腳慢,最多能採三斤。”此前,細寨小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在茶區,老人和孩子都不缺零花錢,隨便到茶園裡轉一圈,二三十元錢就到手了。


【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盤江源茶業公司生產車間一角


  在東南組,記者還遇到家住地瓜鎮崗坡村場壩組的譚永錢,他應該算是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典型。年已四十的他,從小和父母在福建莆田打工,後來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廠,賺了不少錢。但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又日益激烈,生產的服裝不僅銷售困難,利潤也越來越薄,譚永錢便萌生了改行的想法。但是幹什麼好呢?因為他家所在的場壩組,緊鄰茶源街道的細寨村,家鄉的土地大多已被茶園覆蓋。經過慎重思考,他決定回到家鄉,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與大家一起,把家鄉這一優勢產業,做強做大。


  2017年初,譚永錢在細寨組購買了一塊地基,修建了房子,舉家落戶細寨。然後來到鄰近的東南組,和妻兄陳順華合夥,創辦了一家茶葉加工廠。去年,他們共生產明前茶近兩萬斤,產值超過300萬元,利潤可觀。


【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盤江源茶業公司員工正在攤涼茶青


  在普安,尤其是在茶葉核心產區的茶源街道和江西坡鎮,像羅明成、陳順華這種通過種植、生產和銷售茶葉,甩掉貧困帽子、走上致富道路、過上小康生活的農民,數以萬計,數不勝數。


  通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普安茶葉產業這棵“搖錢樹”,已經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越來越多的農民在這棵樹上採摘屬於自己的那份果實。據普安縣茶辦主任甘正剛介紹,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4萬畝,投產茶園9萬餘畝,覆蓋了從江西坡到龍吟、從茶源到羅漢、從地瓜到樓下的14個鄉鎮(街道),涉茶農戶數以萬計,並逐年增長,許多過去長期外出務工的農民,就近就地加入茶葉產業並從中受益;從事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合作社、作坊和企業達到193家;2019年,全縣幹茶產量達到7800噸,產值11.6億元。


【決戰決勝·四逐四準走基層】普安茶葉產業之樹長大了

位於普安縣茶源街道茶源社區的茶葉交易市場一角


  作為茶葉原產地之一,普安境內現存四球古茶樹兩萬餘株,土質、氣候等特別適宜茶葉生長。1958年,普安就創辦了江西坡茶果場和新寨茶場,茶葉生產歷史超過60年。1985年以後,大規模的茶葉種植拉開帷幕。以江西坡鎮和茶源街道為核心,掀起了茶葉種植的高潮。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把發展茶葉生產,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來抓,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力,使茶葉產業的規模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通過茶葉,扔掉貧困帽子,過上小康生活。


  隨著“普安紅”的聲名鵲起、一路飄紅,普安茶葉正在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和關注,正在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的幫助下,福建的“正山堂”、浙江的“白葉一號”等知名品牌和品種,強強攜手、落戶普安,更是大大提升了普安茶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之煥發出了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