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衰亡,是從乾隆帝辱罵紀曉嵐開始的

今天不蹭熱點,只講故事。從法國講到俄國,再講到清朝。

大清的衰亡,是從乾隆帝辱罵紀曉嵐開始的

故事之一,拿破崙——就是那位英明神武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此君是有名的工作狂,精力旺盛。每天早上理髮修面時,也要瀏覽一下報紙,看看新聞。但看的主要是英國和德國的報紙,對本國的報紙則不感興趣。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回答說:“我國報紙上登的東西,全是按我的旨意寫的。”

而且,為轉移社會輿論的注意力,他設立了名目繁多的科學和文學特別獎,規定每十年頒發一次。為了獲獎,法國知識界展開了激烈的PK,甚至形成了互相敵對的宗派和陣營。報刊上還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進行煽動,火上加油。讀者看了都大為興奮,但最開心的還是拿破崙本人。

故事之二,1896年5月,李鴻章作為清廷“欽差頭等出使大臣”來到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然而由於組織不周,在莫斯科的霍登廣場舉行的群眾遊藝會由於來人過多,混亂不堪,發生嚴重擁擠,造成近二千人死亡,史稱“霍登慘案”。

當時的俄國總理大臣維特伯爵回憶說,李鴻章見到他後,問道“是否準備把這一不幸事件的全部詳情稟奏皇上?”維特回答說這件事情的詳情已經呈報皇上。

大清的衰亡,是從乾隆帝辱罵紀曉嵐開始的

哪知,李鴻章聽後竟連連搖頭對維特說:“唉,你們這些當大臣的沒有經驗。譬如我任直隸總督時,我們那裡發生了鼠疫,死了數萬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寫奏章時,一直都稱我們這裡太平無事。當有人問我,你們那裡有沒有什麼疾病?我回答說,沒有任何疾病,老百姓健康狀況良好。”

然後他又自問自答道:“您說,我幹嗎要告訴皇上說我們那裡死了人,使他苦惱呢?要是我擔任你們皇上的官員,當然我要把一切都瞞著他,何必使可憐的皇帝苦惱?”聽的維特嗔目結舌,不禁感嘆:“在這次談話以後我想,我們畢竟走在中國前頭了。”

故事之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和珅創設議罪銀製度。大學士、禮部侍郎尹壯圖上書乾隆帝反對,又上奏:“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培養皆蹙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請旨簡派滿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

這句話惹惱了乾隆,他認為自己施政55年,自謂勤政愛民,無愧於天下,尹壯圖不僅不知感恩,還把形勢抹得一團漆黑。於是命和珅親信、戶部侍郎慶成帶他去實地考察,尹壯圖要求密訪,和珅認為不成體統,還是要提前通知,乾隆認為有理照辦。

大清的衰亡,是從乾隆帝辱罵紀曉嵐開始的

後面的結果可想而知,尹壯圖到了山西太原、山東及直隸正定、保定等處,全部是官庫整齊、毫無虧空,百姓安居樂業,一片太平景象。鬱悶的尹壯圖回京後,“自承虛誑,奏請治罪”。刑部議以死刑,好在乾隆寬大為懷,貶官了事。

此案還有個小尾巴,在尹壯圖案發之後,紀曉嵐曾想為其求情。乾隆得知後勃然大怒,劈頭蓋臉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對於文人來講,這是何等的恐嚇和侮辱。饒你學富五車,在帝王的淫威面前,命比蟻便宜。紀大煙袋從此老老實實奉旨編他的四庫全書,對朝政不發一言,躲進閱微草堂,“只應說鬼似東坡”了。

有幾點感慨,在封建王朝,再英明的聖主,也只願聽好話,不願聽逆耳之言。就連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好幾次都想把當面直諫、冒犯龍顏的魏徵給砍了,何況是高度集權、唯我獨尊的清代帝王呢?

而古今往來的臣子,能直言上諫的如魏徵、海瑞、尹壯圖,又有幾人?大多如李鴻章一流能臣,善於揣摩聖意,認定將壞消息如實報給皇上是徒增煩惱,而極力掩蓋,隱瞞實情才是為君分憂。

大清的衰亡,是從乾隆帝辱罵紀曉嵐開始的

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是真心怕聖上心憂,還是為保住自己的烏紗,這已成官場一種潛規則,以至於凡有災害發生第一個考慮就是瞞,封,堵,這種瞞上欺下會造成何種後果,並不在考慮之列,畢竟決定官員命運的是皇帝,而不是平民百姓。

那麼,難道皇帝都被臣子哄得團團轉,真的什麼都矇在鼓裡嗎?其實不然,從不看本國報紙的拿破崙心裡像明鏡一樣,當然知道哪些是真新聞,哪些是假新聞,而且知道外國的媒體比較可信。精明過人的乾隆當然知道議罪銀的弊端,更清楚大張旗鼓去調查肯定會不了了之,“假的,全部是假的!”

說到底,當自欺欺人已成為習慣,當皇帝樂於被欺騙,甚至本人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帝國就這樣在自大、自欺、自我陶醉的狀態中慢慢滑向衰敗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