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季節或者哪一種自然事物易引起你情緒的共鳴?

愛生活愛學習的濤濤


季節的交替變換是自然的規律體現,氣候的風雲突變也是地球上隨時會發生的臨時狀況。這些改變往往會帶給人們一些心情和情緒上的小改變,但因人而異,視主觀對象對客觀改變的認知深淺而定,不一而從。

我崇尚自然,認為四季的變換都會帶給我良多感慨:在春天我會在下雨的夜裡,細品春雨滋潤細無聲的竊竊私語。而夏天在黃昏到來之際,我會騎行佇立於山顛之嶺,眺望遠山被夏日嬌陽染紅的連綿山脈,體會火熱生活的熱情。秋天,楓葉滿山,稻穗碩碩,我會感恩辛勤的勞作與天賜的恩惠,寄秋思於明月,問天涯海角安寧。最後我會在下雪的日子圍爐讀書,在漫天雪花中向遠方的人們送去年的祝福,年的期待。我愛四季,我打聽風雨雷電的到來與遁去,我生於冬天,成長於四季,我愛生活,關心所有季節的變遷。


遠方的夢境


每年的金秋十月,每當看到紅紅的楓葉,心頭一種酸酸的感覺就會悄悄的襲來…

那年我高三,我的座位靠教室門不遠,每一次心中的女神在我面前飄來飄去,我假裝低著頭,卻偷偷瞄了下她。終於有一次,跟她眼神對撞,她微笑著好像臉上閃過紅雲一朵,我個心狂跳啊,差點把衣服崩裂。

好像是上天眷戀吧,有次去食堂吃飯的路上,下著小雨我撐著傘,聽到後面腳步聲一陣陣的,餘光一瞥,天哪是她在跑沒帶傘。當快跑到我身邊時,忽然間我不知哪裡的勇氣,一把抓住了她的手,把傘移到她頭的上空…我默默鬆開手,四眼相對誰也沒有說話,一直到食堂。

那一夜我狂喜加失眠,於是想好了一封情書,中午同學一起去食堂後,我把情書偷偷地塞進她的語文書裡…

在一個星期天晚上,因為住校沒回家,晚自習下課後出來放鬆一下,沿著操場跑道看著月亮,漫無目的的閒逛,感覺後面有腳步聲,我以為是同桌也沒回頭,忽然感覺有本書塞到我手裡,低頭一看是一本日記本,有課本的三分之二大,紅色的封面,抬頭一看是她,她微微一笑很快的就跑回宿舍了。打開日記本第一頁,裡面夾著一張紅紅的楓葉,上面寫著幾個字,你的那把傘,撐著我走了一段漫長的路…

後來我因為腦子笨高考落榜,她考取了師範大學…再後來,每年的十月份,就想起楓葉,那是一葉滿載回憶的小舟,經年航行在我那日記本的港灣裡,怎麼也開不出去…







碧水藍


冬天的雪總能讓我思緒萬千。

那時天陰沉沉的,屋裡卻分外明亮。是因為下了雪的緣故吧!

從傍晚開始,外面飄起了雪,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停。好幾年沒下這麼大的雪了,鵝毛般的雪花密密麻麻地飄下來,一片緊接著一片,似乎不願留一點兒縫隙。不到半個小時,天地便變換了容顏。

地上屋頂上鋪了厚厚的雪,連樹也變得白胖了許多。冬天本就寂寥,色彩也孤獨,落雪後的冬日景象便分外惹人憐愛。好想出去跑幾圈,外面的茫茫白色點燃了我心裡的快樂!

不久,地上的雪開始融化,再加上來來往往車輛和行人的踐踏已變得不堪入目了。屋頂上的雪沒被打擾,依舊潔白如新娘的婚紗,連同那流下的雪水都是清澈的。

滴答——滴答——滴答,屋頂上的雪水落下,打在白色的積滿了雪的屋簷下,白色的的地面上便出現了一個個排列有序且形狀規則的小黑洞。

冬雪有心了,聖誕來臨之際,還特意送給大地一串黑色的珍珠項鍊當禮物。

遠處,是誰在白色的大地上亂寫亂畫?

又是誰堆了個戴紅帽子的雪娃娃?





一年四季,秋天帶給我的感觸最多。

劉禹錫曾說“我言秋日勝春朝”,但我更多的感覺卻是“逢秋悲寂寥”,秋天一到,所有花草樹木全部凋零,尤其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北方,秋風起,雁南飛,綠色盡數消失,片片落葉隨深秋的清風漫卷,滿目蕭瑟,那種感覺,真的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近兩年,偶爾在南方過冬,才發現南方的秋冬其實也是好季節,一場秋雨後,以為天氣會轉涼,穿的暖暖的出門,發現穿多了,再一場秋雨後出門,發現自己又穿多了,到最後終於發現,南方的秋天真的太舒服了,哪怕到了冬天,即便有落葉,也是東邊落葉西邊發芽,轉眼間,迎春花就又開了。

其實很多事,換一個環境或角度去感受,結果往往大不相同了。


一壺山月


鳥鳴。

第一次注意到鳥鳴是在初中的一個開學前夜,愛拖作業的孩子應該都知道,開學前夜通宵補作業是什麼感覺。

那次的凌晨三點,我第一次特別清晰地聽見了竹林裡的鳥鳴。

乾乾淨淨的。

讓人聽了神清氣爽。

從那之後,我就中二地表示:如果讓我選擇做一隻動物,我就要做一隻深居山林的鳥兒。

在樹深處歌唱,晨起飲露,暮色下蜷縮在小樹洞裡睡覺,外面月明星稀,說不定一覺醒來會有食草動物到這裡來,喝我的露水,咀嚼灌木和灌木上的草葉和漿果,和我做鄰居。

如果真的有這麼個朋友,我希望它能是一隻鹿,因為李白說“樹深時見鹿”。[碰拳][紅臉]





一碗冰糖水


我個人覺得秋天最能使人產生共鳴,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因秋而感,留下絕美佳句。

比如:清代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詩詞大意:是誰獨自在西風中感慨悲涼,不忍見蕭蕭黃葉而閉上軒窗。獨立屋中任夕陽斜照,沉浸在往事回憶中。

又例如: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詩中意思大概是:薄霧瀰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鬱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捲簾而入,簾內的人兒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以上只舉了兩個例子,太多佳作,就不一一來道了,大家是不是覺得意境很美呢?不知你們有沒有同樣的感覺?




淺笑安然H


毫無疑問,是秋天!!

秋天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愁”字拆開來是“心”上有個“秋”。秋天草木日漸凋零,生機勃勃的世界即將步入冬眠,又像一個人進入風燭殘年一樣。觸景生情,人們便傷感起來。才有了劉禹錫的:“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以及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等的抒情、感傷和感慨。 而科學則是這樣解釋的:在人體大腦中有個叫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叫“褪黑激素”的物質,這種物質誘導人的睡眠,使人消沉、抑鬱。“褪黑激素”還有抑制人體內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其生理濃度相對降低,這樣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喚起細胞工作的作用相對減少了,人的情緒隨之低落,便也多愁善感起來。

松果腺體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過程受陽光調節的因素很大,陽光照射時,可極大限度地減少松果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特別是晚秋,天氣轉涼且多陰,陽光少、短、弱,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也就相對增多,為此,人的傷感情緒隨著陽光的削弱而增強。其實,這只是科學、合理的解釋了人們為何悲秋的生理原由,和由悲秋而表現出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而“多事之秋”更多的表現是人們對未來命運的不確定,和因環境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誘引起的人為或非人為事件的的擔憂。


飛哥傳訊


下在黑夜裡的雨像極了沒有城府的少年。

頑皮而又不知輕重。

沒有路燈,它也找不見可以落腳的路。

噼裡啪啦的或者淅淅瀝瀝的。

第二日,天空放晴。

它便一溜煙的跑回去了。


閻羅殿諦聽


和許多人一樣,春天更能引起我的共鳴。我喜歡春天,正因為如此,我才更害怕春天的離去,經常為春天的短暫而嘆息。

現在正值春天。每天早上,我都會早早起床,去看花兒綻放,去聽百鳥的鳴叫,去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去感受春天的美麗和勃勃生機!

柳樹青了,抽芽兒了。於是,我想到了賀知章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小草綠了,鑽出了地面。於是,我想起了韓愈的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看到杏花開了,一樹燦爛,又想起林妹妹葬花的悲慼……

春天是美好的,可又是短暫的。由春天,又想到自己。人生已經過半,春天早已經成為過往,即將步入秋季,不免有些傷感。

既然我們留不住春天,那就珍惜春天的每一時每一刻,高高興興地過好每一個日子,讓春天的美麗和溫暖留在心底吧!


趙老師筆記


作為一名有著6年時間的古詩詞原創者,對我來說,比較喜歡的秋季和冬季,自然事物那應該是雨和雪了,如果要說最喜歡那肯定是秋季的雨了,都說春華秋實,秋即是豐收也代表著萬物也開始進入凋零的階段,所以自古以來秋的悲涼也是文人墨客寫作的一大切入點,比如王勃在《滕王閣序》裡面最著名的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等等,而我的素材大多數也都是取自於這個季節,比如“一江秋水永無期,濃霧迷雲、他日卻相離”,“秋風難挽朱明蝶,燈赤枝枯黃葉疊”,“秋意濃。雨意濃。秋雨長隨風與從”,“秋雨撲新塵,冷霖驚獨身”,“一雨一風一冷清,一人一夢一孤城”等等,這些都是本人自己選取素材而作。以上為個人愚見,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