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瑣憶】楊全華

雞鳴勾起戰友情

楊全華


嬋娟共享無濟事,不及五更聞雞鳴。黎明時分,一陣公雞打鳴的聲音把我從夢中驚醒。揉揉眼睛,我心想這夢做的,離開農村幾十年了,怎麼還會夢著公雞叫呢?正要再睡時,窗外又傳來一陣雞叫聲,看來是真的。因昨晚熬夜睡得晚,本想早晨多睡一會兒,沒想到被這意外的雞叫斷了美夢。於是我翻身下床,想看個究竟。推門走上露臺,循聲望去,朦朧中我看見一隻帶著“腳鐐”的大公雞,正站在與我家相鄰的一棟樓頂上,伸著脖子引吭高歌。伴隨著它的“歌”聲,一片嫩紅的曙光呈現在城區的東方。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小區裡怎麼會有公雞呢?我猜測,這隻公雞或許是它的主人準備用來辦喜事的,也許是想吃雞肉尚未動刀,只是因為它不知壽數將盡,還按步就班的履行著“打鳴”的使命。其實對於它是為什麼來的,不必深究,倒是它那久違了的叫聲把我即刻帶回軍營,帶回到當年的新兵連,帶回到入伍後的第一個除夕之夜,帶回到原濟南軍區炮兵機關的營房。使我想起了一位與大公雞有緣的新戰友,一位與老母雞結緣的老戰友......

那位與大公雞有緣者是我在新兵連的同班戰友,叫夏廣成,長我三歲,基本沒有文化,但會點木工活。1973年臘月,我們一同響應祖國的召喚,光榮的穿上軍裝,從魯西北的家鄉來到駐魯南的某炮兵團。

年前來到部隊的我們,過了臘八,過小年,經過一個月艱苦緊張的訓練後,迎來了到部隊後的第一個春節。為過好這第一個年,減輕我們對家的想念,新兵連的首長和班排長們,對這個春節都很重視。事前對除夕茶話會上的活動,做了認真細緻的籌備。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除夕的晚飯是吃餃子。在老兵連隊吃餃子是常有的事,炊事班把餡調好,各班把餡和麵領回去,各自包好下熟吃飽就完事了。而在新兵連則不同,因為“新兵蛋子”們一個個都是光會吃不會包的主兒,所以一般不安排吃餃子。除夕的餃子是特意安排的。好不容易吃頓餃子,吃成什麼奶奶樣,全看班長的能耐了。我們幸運的是,我們班長兵齡長手也巧,餃子不僅自已包得好,也很會帶著我們包。所以那天晚上,我們及時吃上了皮餡完好的“年夜飯”。而有的班則一同,餃子包成了菜團團。聽說有好幾個班,“菜團”下鍋後很快就變成了一鍋粥。

晚上七點鐘,迎春茶話會以排為單位開始。在教室裡,我們坐著各自的馬紮圍成一圈。排長站在中間進行了會前動員。他要求我們要認真表演、積極發言並說連長指導員一會兒還要來檢查。我們新兵連共有四個排,我們是老四,排在最後。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一個小時後,連長指導員來到我們排,隨著排長一聲全體起立的口令,我們都從馬紮上像觸了電似的豎起來,直挺挺地站在那裡迎接連首長的到來。因為我們排是老四,這時事先準備的“節目”都進行完了。怎麼辦,不能冷場啊。排長說“我們準備的節目雖然演完了,但我們不能只坐在這裡犯傻。大家要有瓜賣瓜,有棗賣棗,實在沒招了,學個動物叫也行。”沒想到排長的話音剛落,“好戲”就真的上演了。這時,只見一名新戰士突然站起來,指著一位叫孫業水的戰士說:“他在家餵過牛,讓他學幾聲牛叫吧”。話音未落,引來了一片掌聲和笑聲。那個小孫只好哞哞地學了兩聲牛叫。聽完小孫的牛叫,又有一個戰士指著他身邊的夏廣成說:“他長得像只大公雞,讓他學聲公雞叫吧!”聽他這麼說,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小夏身上。你別說,不說不在意,經那個戰士這麼一說,我仔細端詳了一下小夏,發現他的長相真有點能與公雞攀上緣。他個頭接近一米八,皮膚不算白,有點駝背。比較明顯的特點是,鼻樑中間比較高,臉形比較窄且有點鼓。要是開玩笑生拉硬扯,算是與大公雞的長相能沾點邊。那個小夏聽到有人說他長得像大公雞還讓他學雞叫,表情雖然有點尷尬,但並沒有表現出不可接受。指導員見後和謁地微笑著說,“小夏,為了過年高興,那就學兩聲吧。”於是,活動室裡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老實單純的小夏,伸著脖子使勁地學了三聲公雞叫,教室裡又響起一陣掌聲。就這樣,我們在熱烈歡快地氣氛中,高興地度過第一個離家後的除夕之夜。

新兵連訓練結束後,幹部及班長們都回到自已的連隊,新兵們各奔東西,被分配到不同的單位。分別時,排長劉培國,特地送給我一個筆記本,以作紀念。說到排長,不能不引出另一件難忘的事。三個月前徵兵時,劉排長到我的家鄉負責接兵。當兵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只因年齡不夠未能如願。那年我還不滿17歲,正在上高中,就報了名。體檢一路過關,家訪時劉排長只考了我兩道數學題,臨走時告訴我把入伍登記表上的年齡填成18歲,等著發通知就行了。就這樣,劉排長擅自“違規”放寬年令,破例把我這個小兵帶到部隊。當時要不是碰上他,這兵我十有八九是當不成的,當然命運也定會是另一番情景。也許正因如此,當然還有他至少不討厭我,所以分別時特地送給我一個他題了字的筆記本。本子不算高檔,但這個特殊待遇是全排唯一的一個。幾個月後他提升為副連長,年底要求轉業回到他的家鄉山東肥城。從此再沒有得到他的音訊。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說到排長不能不說說班長。因為兩個多月裡,他與我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幾乎形影不離,輪感情,不亞於排長。班長叫毛玉喜,江蘇沭陽人。他很有文才,當過連隊文書,寫得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在兩個月的新兵連期間,他交給我一項特別的任務,就是每天早晨收操後,把全班的內務統一整理一遍,特別是要幫助那幾個手稍笨點的戰士整理好被子。因對我完成的任務比較滿意,新兵連還沒有結束,他就主動代我填寫了入黨志願書。志願書上他那手漂亮的鋼筆字,直到後來我正式入黨時才換成我的字跡。當了六年兵後,他復員回到了家鄉。從此我們再沒見過面。

這就是新兵連,一個涉世不深,純潔無染,高尚得不懂“榮辱”的群體;一群單純得滿眼都是好人,幼稚得沒摻一點雜念的準軍人。

戀情是初次的深,友情是初交的純。短短兩個月的新兵連生活,我們彼此結下了終生難逾的戰友情誼。

將軍決戰不止在戰場,士兵負傷常不出營房。完全沒有想到,新兵連結束沒幾天,那個在除夕晚會上學過公雞叫的新戰友夏廣成,竟成為一個殘廢。在新兵連結束時,小夏因在家跟著人家幹過幾天木工活,被分到團裡的木工廠。他雖然在家推過幾天木刨子,但那個年代,作為生長在農村又幾乎沒上過學的他,那見過什麼“電器化”呀。一天,他在操作一個電刨子時,不慎左手的四個指頭(拇指未傷)被電刨子無情地吃了進去。從此他失去四指成為一名光榮的殘廢軍人。軍人傷殘,並非一定在戰場上,在近似實戰的訓練中,在非同尋常的勞作中,受傷簡單地常常令人來不及半點準備。那個失去四指的新兵小夏,後來被部隊醫療衛生部門評了個三等甲級殘廢後,提前復員回了家。幾年後因生活困難,他回過兩次部隊,再後來就沒有音信了。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如果說學公雞打鳴只能“發聲”於單純的新戰士的嗓門,那麼揮刀砍殺老母雞的舉動,就非老戰友莫屬了。37年前,我在濟南軍區炮兵政治部秘書處工作時,一位老戰友曾上演過一場別開生面的殺雞“表演”。他的殺雞法之新奇之離奇至今令我記憶猶新。1981年八一建軍節之前,我從兗州炮十二師政治部調到濟南軍區炮兵政治部秘書處工作。那位“殺雞”的戰友與我分別住於前後樓。一天,他愛人小王從集市上買回一隻老母雞,準備給老人補補身子。他下班回來後即把那隻雞提到樓下場地上實施宰殺。他從未殺過雞,也從未留意過別人怎樣殺雞,於是就想當然地開起了殺戒。他的那個獨特的殺雞法,絕對是一般人甚至是極富想象力的人也難以想象出的。那天我正好從他住的樓前走過。看到他與愛人及他岳母一家三口人正圍著一根電線杆子做文章。我上前一看:哇,一隻老母雞,被五花大綁地捆在電線杆子上,而他手裡揮著一把菜刀,正對著那隻老母雞的脖子砍下去。可惜,他的刀功太差,加之有點緊張,一刀下去並未砍到雞脖子,那雞倒是被嚇得撲撲楞楞,慘叫不止。後來在我的啟發幫助下,那隻雞被從電線杆上鬆綁落到地下並被殺死。雞是死了,但他發明創造的殺雞法卻給我留下了不滅的印象。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人無完人。客觀地講,我那位戰友,殺雞的技術雖稍差點,但新聞稿子寫得不錯,作品常見諸於報端。人也很實在,我們相處得很好。1983年,我們炮兵機關攤上了大裁軍,全軍上下從軍委總部到各大軍區,兵種機關均被裁掉。在這次裁減中,他轉業回到了家鄉。

軍人的職業橫豎都是“犧牲”。兩位與雞“有緣”的新老戰友,不論是因工緻殘提前復員返鄉,還是因軍隊裁編轉業回到地方,他們都為軍隊建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奉獻和犧牲。作為戰友,雖然多年未見了,我仍會記著他們,祝福他們!最後,再以一首小詩表達戰友之情:

一聲公雞鳴,勾起戰友情。

正傳與反記,皆在情理中。

曾經三十載,馳騁于軍營。

暮年情更怯,總怕提及兵!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軍旅瑣憶】楊全華||雞鳴勾起戰友情

楊全華 在部隊服役30年,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後轉業到地方機關。愛好攝影、文學,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攝影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攝影作品、文章曾見諸多家媒體


【精選留言】

北風輕輕吹(朋友)

雞鳴打開的情感閘門 劉同福 一個情感豐富的人,牽動他情感的東西就多,他的生活就格外的豐富多彩,格外的有滋有味。全華被城市裡難得聽到的公雞打鳴聲,觸動了心底裡深藏的記憶,於是新兵連裡的逸聞趣事,老戰友們的後續故事便隨之流淌出來。他那樣娓娓道來,那些聽起來平平常常的事,可就是讓人覺出了他情感的細膩,為人的厚道。重情重義,才能記憶深刻;思念至深,才能隨口道出。戰友情是什麼?是戰場上的生死與共,是重大關口的相攜相助,更是日常生活中的同苦同樂,戰友的情誼就是這樣點滴凝聚的。記住軍營,記住戰友,往往就是那些看似平常,卻又很耐尋味的事。全華說起新兵包餃子,我們的腦海裡都會浮現那樣的場景,哪個班的班長會包又會教,哪個班就包得又快又好,就能煮到前面吃到前面,還不至於吃片湯。好班長既是新兵的樣板,又是新兵的兄長,攤上一個好班長,那是新兵的福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全華故事裡講到的那些戰友,各有各的後來,有些戰友後來的事全華也不得而知了,這也再正常不過。三十多年了,部隊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營盤都不是鐵打的了,何況那些兵。可那情誼卻不會像流水一樣逝去,全華能記住的那些事,相信他的那些戰友也一定記得住。

作者

謝謝政委的認真閱讀和深情留言。你在留言中那些來自心底的誠懇的肯定和細膩的話句,令我從心裡感動。看著你的留言,我感到好像又回到當年,回到組織處,你做為處長正在審閱我們所起草的材料,而那個認真細緻程度似乎已超過當年。於是,一股暖流瞬間湧遍全身!不多說了,謝謝政委!

茹萍(朋友)

能拜讀楊全華老師佳作,真是非常榮幸,滿滿的正能量。《雞鳴勾起戰友情》真的是“小事不小,點滴的回憶裡寫滿戰友深情”,那一幕接連一幕的畫面,宛如就在昨日,一邊賞讀一邊感動著,經歷過的就是擁有一份財富,也是值得珍惜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所留下的是感恩遇見相識,在一起走過的美麗記憶。佳作必須點贊

作者

謝謝茹萍老師的用心閱讀和深情留言。從您留言的字裡行間,看得出您是一位重感情重經歷的人。不知您是否有過軍人的經歷,正像您說的那樣,小事不小,經歷的就是材富值得珍藏。每當我回顧起軍營裡那些小事時,不僅歷歷在目,且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這或許就是感情!再次謝謝您。

白開水

因為一聲雞鳴,想到了連綿不斷的戰友往事。 從新兵連的春節,班長的餃子,到排裡的春晚學動物叫,到新兵連結束,排長破天荒送了楊主任一個筆記本,由此記起,因為排長的喜愛,“徇私”一下加了一歲,才有了楊主任的當兵經歷,如果不是這次徇私,楊主任的人生是不是又將是另一模樣呢。隨著楊主任的跳躍的思維,又寫到他的班長,寫到出師未捷身先殘的學雞叫的戰友,因為殘疾復員回家。而寫一手好文章,卻不會殺雞的戰友,因為大裁軍而轉業。想起這些,楊主任心裡是深深的痛惜,對戰友的思念和牽掛跳躍在字裡行間。我想,這就是最純悴的戰友情,即使我們一直無消息,可是我還是經常把你想起。

水城人(楊全華)

看到這篇主編推出的稿子,從心裡很感動。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涉及多個不同的背景與情節,而主編竟在6處配了恰到好處的圖片,由此我想到每天主編從大量審稿到選稿編輯配圖推送等,得有多大的工作量,付出多大精力多麼辛苦!我們只能說謝謝主編,請注意身體,多保重!

晴空萬里

機緣,可遇不可求!當你遇到機緣,那就是你的運氣。楊老師運氣不錯,當兵遇上了喜歡自己的人;初夕遇上了好班長;晚會聽到了牛雞叫;後又幸遇殺雞人,把一個新兵生活過得豐富多彩,給今後的軍旅生涯有了一個精彩的積墊!這些故事,雖然是軍營中些微小事,但對一個新兵來說,事事新鮮,事事好奇。楊老師的這篇美文,就是對入伍新兵軍營生活的真實寫照,讓我們在他的帶領下,重溫那段難忘的歷史,別有一番感慨!為楊老師點贊!

水城人(楊全華)

回茹萍 謝謝茹萍老師的用心閱讀和深情留言。從您留言的字裡行間,看得出您是一位重感情重經歷的人。不知您是否有過軍人的經歷,正像您說的那樣,小事不小,經歷的就是材富值得珍藏。每當我回顧起軍營裡那些小事時,不僅歷歷在目,且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這或許就是感情!再次謝謝您,一位不相識的朋友!


水城人(楊全華)

回晴空萬里 感謝梁老師對我這篇記事的深情留言。正像您留言中說的那樣,我深感當年是上天送給我一個好機遇,碰到了一個帶兵的好排長,若不是他喜歡我,我至少那年當不了兵,說不定至今還是農民。在新兵連碰到那個好班長也很重要,也許正是因為他在新兵連代我寫了入黨志願書,才催動了我的上進心,併入黨提幹成為一名“軍官”。正像您說的那祥,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這段歷史很重要,這些小事中飽含的戰友情誼很真很純,值得回味與收藏。再次謝謝!


水城人(楊全華)

回北風輕輕吹 謝謝政委的認真閱讀和深情留言。你在留言中那些來自心底的誠懇的肯定和細膩的話句,令我從心裡感動。看著你的留言,我感到好像又回到當年,回到組織處,你做為處長正在審閱我們所起草的材料,而那個認真細緻程度似乎已超過當年。於是,一股暖流瞬間湧遍全身!不多說了,謝謝政委!


士和

公雞的打鳴聲勾起楊老師結緣的戰友情。真是體現了生活無處不精彩,戰友情深緣於“雞”。 一隻大公雞與一隻老母雞的傳奇,把入伍後的趣事猶新以至難忘。緣於“雞”緣,竟然有酷似公雞的傳說,多情重義的楊老師果然是一位戀情記最深,友情記最純的山東漢子。揮刀殺老母雞的故事真可謂“殺雞用牛刀”嗎?小小的點滴,記載著軍旅的情結。一份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並珍藏,這就是銘刻一生滲人心髓融入血脈抺不去的戰友情! 留言末尾,以小詩獻給楊老師,以表新兵之心! 《戰友情深》 戰友情, 是胸膛裡滾燙的雞湯。難忘的情緣, 讀懂別樣的真情。憶往昔歲月崢嶸, 綠色軍營鍛造真摯的戰友之情。重溫友情, 傳遞魂牽夢繞的軍旅酒香。


水城人(楊全華)

回紅柳樹 謝謝劉老師的鼓勵


《紅柳樹》(朋友)

楊主任,了不起!羨慕至極!


水城人(楊全華)

回馮閩(士和) 我的這篇記事意在回望戰友情,馮閩(士和)老師給本文的留言,字字句句都是情,可見士和真是一個用情閱覽,處處重情的人。特別是在本文留言中的一句話,一首詩,更體現了士和的這一情感。因而,不禁摘抄於此:多情重義 戀情記最深, 友情記最純。《戰友情深》 戰友情, 是胸膛裡滾燙的雞湯。難忘的情緣, 讀懂別樣的真情。憶往昔歲月崢嶸, 綠色軍營鍛造真摯的戰友之情。重溫友情, 傳遞魂牽夢繞的軍旅酒香。再次謝謝士和!


水城人(楊全華)

迴雪梅 感謝雪梅認真細緻的閱讀我這篇與雞有關的記事,並記下文中的每一個細節。你的《殺雞記》及新兵連的系列故事,以優美的文字,生動的情節,細膩的筆觸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我這篇紀事也是受到你的啟發而寫。不過寫文章不是目的,重在記下這段歷史,這段感情。兩隻雞牽扯兩段歷史,一是新兵連剛穿上軍裝,二是大裁軍險些脫掉軍裝。在新兵連與班排長及新戰友結下的深情是純潔的,初戀般的,是難以忘懷的。在軍區炮兵解散時結下的戰友情,是悲壯的,離別似的。所以當回顧這段歷史時,確有“近鄉情更怯”的感受,只是情節背景不同。所以說是“暮年情更怯,總怕提及兵”。再次感謝雪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