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還減碳! 記者實探江蘇首個施工材料“零廢棄”基地

  3月18日,312國道(寧合段)擴建工程主線樁基完成,計劃2021年全線建成通車。該項目建成後,將提升寧合運輸通道服務能力,增強國家沿江運輸大通道服務水平,完善南京“環射型”路網體系。記者瞭解到,按照公路擴建方案,項目起點至五里橋互通段的老路需全部挖除,五里橋互通至終點段的老路路面結構層需局部挖除,老路拆除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料。考慮到環保和經濟,施工方將老路拆除材料“零廢棄”,隨工程同步建設了綠色循環基地。該基地是目前南京市佔地面積最大、配套最全、產品最豐富的循環利用基地,也是全省首創。

變廢為寶還減碳! 記者實探江蘇首個施工材料“零廢棄”基地

  在基地內,記者看到了一臺有軌電車一樣長短、兩層樓高的工程機械,一輛挖掘機不斷將老路拆除後產生的水泥砼板塊塞進入料口,“大傢伙”很快吐出了鋼條以及大小不一的石塊,碼放的整整齊齊。

  312國道(寧合段)擴建工程指揮長王鵬告訴記者,這個大傢伙一小時能吃進去兩百噸的廢料,一天能消化三千噸。原先混凝土板塊路面和老橋樑混凝土拆除料,通過二次破碎篩分,可以再生出低標號水泥混凝土,循環利用至橋下空間硬化、施工便道的面層填築,成為新路的一部分;而加工產生碎屑粉塵,也可以重新制成道板磚塊。

變廢為寶還減碳! 記者實探江蘇首個施工材料“零廢棄”基地

  寧合項目質量負責人胡樂樂告訴記者,為了嚴格把控質量,綠色循環利用基地場站全部硬化,內部安裝自動噴淋裝置,破碎後材料分類堆放。內設破碎篩分區、瀝青混合料加工區、水穩加工區、水泥混合料加工區以及辦公生活區(含試驗中心)等功能區,實行全封閉管理。

  王鵬介紹,目前建築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是一個公認的難題,早在工程立項階段,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就對此進行了全面設計,更進一步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所有施工材料“零廢棄”。為落實市局要求,工程上設立了循環利用標,專門從事老路拆除和循環利用工作。

變廢為寶還減碳! 記者實探江蘇首個施工材料“零廢棄”基地

  拆除材料重新利用能夠產生多少價值?王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拆除的混凝土廢料,運走需要花費30元每立方,棄到土場填埋需要25元每立方,如果運走填埋整個工程單此一項需要花費630萬元;而目前市場上的玄武岩、石灰岩的新料價格分別為775元/ m3和350元/ m3,而將拆卸的混凝土塊破碎加工製成再生水泥混凝土,即使扣除挖除和篩分及加工中的損耗,回收率按70%計算也可以產生8萬多立方新料,去除舊料再生銑刨、破碎、運輸每噸70元的成本,購買新料上可以節省1600多萬元。兩項一合,去除每年400萬設備折舊,整個工程能節約1450多萬元。此外還有環境效益,南京的建築石料都是從安徽、江西、湖北的山裡開採的,開採石料不僅對環境造成破環,石料的長途運輸也會造成很高的能耗。同時循環基地裡製作的其它材料,還可以供給其它工程使用。

  據瞭解,在工程結束後,這個基地還將繼續存在,每年可生產各類型循環利用材料約80餘萬噸,1000萬的直接利潤。此外根據世界氣候組織中國項目“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的測算成果,100 萬噸級的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廠可減碳33 萬噸,該基地每年實現碳減排26萬噸。

  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相關人士表示,寧合工程的做法也是對建築垃圾循環利用的重要實踐,將進一步推動全省建築垃圾利用產業化的進程,未來,這裡的產能可以消除全市範圍的建築垃圾,助推南京綠色發展。


  江蘇經濟報記者 耿文博 通訊員 孫逸飛 王靜

  攝影:趙亞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