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閱讀?哈佛學霸的3步閱讀法,教你輕鬆理解內化書本知識


如何高效閱讀?哈佛學霸的3步閱讀法,教你輕鬆理解內化書本知識


我們學到了如何永葆一顆好奇的心去觀察生活,在讀書之外去讀生活、讀世界,今天這節課,我們需要回歸一下“讀書”,如何閱讀好一本書,並且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書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非常系統、全面地去接觸名人的思想,去理解他們的經歷,最實惠、最有效率的工具。

但是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人平均一年讀多少本紙質書嗎? 2017年,中國人均紙書閱讀量4.35本,4.35本什麼概念?幾乎兩個多月看一本,聽上去挺多是不是?那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鄰居——日本,幾乎是我們的10倍之多,他們的人均閱讀量是一年40本。

最近幾年很多人也意識到了讀書少的問題,於是開始追求“速成”式的讀書,認為讀得越多、越快越好。我的很多粉絲朋友們都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林希,你能告訴我怎麼樣快速讀完一本書嗎?我要讀的書很多,但是時間很少。所以速度高於一切。

所以,如何讓閱讀成為自然的一個習慣,不僅能享受閱讀,而且能夠高效的內化知識,讓它們為你所用,其實是我們非常欠缺的一種能力,而有效閱讀對於我們學習力的構建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

一、走出閱讀的兩個誤區

如何高效閱讀?哈佛學霸的3步閱讀法,教你輕鬆理解內化書本知識


要做到有效閱讀,首先就要走出最常見的兩個閱讀誤區。哪兩個誤區呢?

首先,盲目的讀很多的書,甚至還不如不讀。

這是一位學者曾經跟我講的一句話,他曾經碰到過一個學生,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圖書館裡所有的書他都基本上讀過一遍。但是,他話鋒一轉,他說我不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我當時就覺得很驚訝,我說你為什麼不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呢?

他說,因為他在沒有帶著自己思考的前提下盲目的去閱讀,就像一個自持“武功高強”的武林中人,他去學各家門派的絕活技藝,學的武功又多又雜,他甚至沒有自己的觀點,很容易走火入魔,對不對?

對於任何一個事物,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麼樣去高效的記憶,怎麼樣去高效的學習,可能有365本書,書裡有365個法則。但是如果不加思索、沒有根據自己自身的特色就去吸收,你可能就會走入一天嘗試一個記憶技巧的極端當中。

所以不帶思考地盲目閱讀,這對於你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其實起到了反作用。

什麼叫做二次編輯的內容?比如說現在很流行去看一些編著書,或者去聽一些讀書會或者書評。這樣二次編輯的內容往往會對原著有所精簡,它們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幫助我們劃重點、節約時間,聽上去很棒是不是?

但是我們一定要特別謹慎地去面對這種選擇。很多人會說,別人幫我整理知識點,不就是在幫助我節省時間嗎?但其實看似節省時間的背後,其實隱藏了非常大的風險:

假設我和你現在同時都讀了同一本書。讀完之後,我們兩個分別開始複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你就會發現:我說出來的,和你說出來的,可能完全不一樣。事實上,每一個人的複述都會大相徑庭。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帶上了自己的濾鏡。比如說我們會選擇性地接受自己認同的觀點,拋棄我們不認同的觀點,這就叫做自我的選擇性偏差。

那你想一想,一本原著書,作者可能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來構思完成,但是通過二次編著或者講解,你可能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聽完一本書。那這樣的二次編著是不是非常主觀地幫你劃了重點?這些重點真的就是絕對的重點嗎?還是編著者所認為的重點?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已經要儘量地去找原版書籍來閱讀。看似節省時間的書評也好二次編著也好,都是幫我們加上了二重濾鏡。學習到的知識很大可能並不是原著的本意。這就導致我們看上去學了很多,但是知識密度很低。

二、深度閱讀的四個策略

如何高效閱讀?哈佛學霸的3步閱讀法,教你輕鬆理解內化書本知識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閱讀好一本書呢?我給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非常有用的策略。

1、養成靜心閱讀的習慣

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就是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且一定是靜下心來坐在那認認真真看文字,而不是聽書、聽點評。

怎麼樣去培養這樣的一種閱讀習慣呢?我們一定要創造一個隨手可以拿到書的環境,每天至少主動安排15-20分鐘的靜心閱讀的時間。

千萬不要說自己沒有時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們中國人有1/3的休閒時間用在了手機上,有1/6的休閒時間在看電視。所以這裡要請大家反思一下,你是真的沒有時間讀書,還是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

培養靜心閱讀的習慣,創造隨時閱讀的環境,它不僅僅對你有用,對你身邊的人,對你的家人和孩子也非常的有用。所以在聽課的如果有家長朋友,以後當你抱怨你的孩子不愛讀書、只愛看劇的時候,想一想,你自己有沒有閱讀的習慣,你家裡有沒有閱讀的環境。

2、主動思考式的閱讀

很多愛學習的小夥伴,都會遇見一個問題,就是一看知識密度比較高的書就會覺得特別困,然後就無論如何也看不進去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家還記得我們幾節課之前提到的學習金字塔嗎?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閱讀的學習留存率,排在第二級,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只是在被動式地閱讀,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不會超過10%。

所以我們應該把被動學習的過程,轉化為主動學習的過程。

如何主動思考?很簡單,你需要準備一個工具,兩個方法。

工具:一支筆。

很多人是怎麼看書的?坐在沙發上,二郎腿一翹,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但是正確的閱讀方式,一定是需要我們有參與度的。我們應該給自己準備一支筆。如果你讀到特別好的句子,可以把它摘抄下來;如果你有新的思考和啟發,可以在旁邊批註下來。其實這樣的技巧我們在如何做好筆記的那一課中已經做了非常多的分享,我們也可以融會貫通地利用到這裡來,總結而言就是一句話:我們要儘可能主動參與到閱讀這件事情當中去。

那如何更好地幫助我們主動思考呢,這裡我給大家分享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做:主動聯想過去

書中提出的這個觀點在我過去的經歷中是否有什麼具象化的體現?


第二個方法叫做:主動思考未來

書中的一個理論我曾經沒有見過,但是我未來是否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提起筆,給你的書做一點旁白,做一點記錄,劃一下重點,加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在這可以寫什麼樣的案例,我可以有什麼樣的聯想?

當我們主動的去參與一本書籍的內容分析、內容關聯,一定可以把閱讀變得更為生動。

3、彙總交流式的閱讀

在你讀完一本書之後,如果你把它丟在旁邊,過不了一個月的時間,你就會忘得一乾二淨了。那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遺忘呢?

我們需要像做課堂筆記和課後作業一樣對讀過的內容進行彙總交流,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在學校讀完一篇文章會做什麼?我們會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分析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請大家把這樣的習慣也延續到我們日常的閱讀裡,在讀完一本書後,我們試著來理一理它的邏輯結構和內容大綱,花一點時間去畫一個這本書的思維導圖,甚至可以主動的跟朋友來探討一下,我為什麼覺得這本書好,這本書最值得讚賞的觀點是什麼,我最不理解的觀點在哪裡。那麼在彙總交流式的輸出過程中,我們就能夠更好地記憶和內化書中的內容。

如何高效閱讀?哈佛學霸的3步閱讀法,教你輕鬆理解內化書本知識


4、反覆閱讀一本好書

我非常鼓勵大家,一本好書千萬不要只讀一次,一本好書一定值得我們去反覆閱讀。

古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家肯定也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就是同樣的一本書,你在不同的時間和境遇下去閱讀的時候,它能夠給你帶來的思考和感悟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小的時候就被父母要求去讀一本書,叫做《窗邊的小豆豆》。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本書確實還蠻有趣的,一位日本作家描繪了他的童年,他在小學時的生活。但當時我也沒覺得還有什麼特別的,因為它描述的童年感覺好像跟我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我最近又一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我思考的視角和維度就完全不一樣了。我是在以一個教育者的身份在閱讀,書中的校長充滿了智慧,他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讓作者度過了人生非常美好的一段時光。

所以同樣的一本書,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帶給你的思考和啟發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使是已經讀過、很熟悉的書,重讀一遍也可能有新的收穫。

5、閱讀的最終意義不在閱讀本身,而在於學以致用

最後,我想給分享一位我很喜歡的美國投資人、創業家曾說過的一句話:Don’t read more books, apply more books. 翻譯成中文, 就是說我們不要去閱讀更多書,而要嘗試運用更多的書。

如果你覺得書本上分享的時間規劃方式很有效果,那就用起來。如果你覺得書中的主人公一直在不停地自我挑戰、自我嘗試很酷,那也請你試著這麼做。讀再多的書,如果依舊癱在沙發上沒有行動,那最終只會是紙上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