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心時常覺得孤獨,覺得朋友少?

了猶未了L


內心的孤獨,是當代社會人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

我們感覺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們,也很少有人可以走進我們的內心。有時候內心渴望與別人建立連接,但總是無所適從。

孤獨,是一種情緒

孤獨其實也是一種普通的情緒,就像高興,生氣,難過一樣。沒有好壞,只是我們所有情緒中最普通的一種。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這種情緒,並且找到情緒背後隱藏的內容。我的一位來訪者告訴我,她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什麼朋友,自己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也不知道找誰去訴說。後來,在諮詢中瞭解,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害怕自己受到拋棄,所以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好像給自己豎起了圍牆,讓她的朋友也無法走進她的內心,導致她的內心更加孤獨。

孤獨,是一種狀態

我們時常覺得孤獨,是我們內心的一種狀態,跟朋友的多少無關。孤獨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在一座小島上,周圍的喧囂和我們無關。心裡的觸角無法延伸。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最擔心被人遺忘,我們會拿起手機一遍一遍刷著和自己有關或無關的消息,我們希望可以和這個世界找到一個連接點,證明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使我們感覺更加孤獨。

所以,在孤獨的時候,我們可以慢慢放緩和他人的連接,嘗試著和自己做連接,感覺自己的心,感覺自己的身體,降低我們的孤獨感。


親愛的小毛怪


如果你保持恐懼懷疑的心態,不僅會遠離其他的人,時間久了看任何事都覺得可疑、不信任,然後更加謹慎,最終內心深處會感到孤獨,接著而來的是壓力,同時對於別人來說總覺得你難以溝通。這種內在的軟弱,總把自己與現實隔離開來關閉了溝通的大門哪會有朋友可言呢?我們人類是社會性群居動物,相互的基本合作是必須的,而合作完全來自於信任,有了信任我們才會在一起。在你的內心有了慈悲和真誠周圍的氣氛才會變得更加積極和友善,那樣的話你往前看就能看到朋友。當你一旦開始關心他人,那扇門就會自動打開,和人溝通自然就簡單了,其實這種(關懷他人的內心)品質與潛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加油😊



凡悟


有一句話講的非常的不錯越長大越孤單,小的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玩跳繩,跳皮筋,躲貓貓,雖然看似幼稚的遊戲,但是在當時的年齡,簡直玩的不亦說乎。

長大之後呢,以前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們都去了外地,距離產生美,但是距離也產生距離。我們都彷彿漸漸忘記了對方,大家都聯繫少了,變得陌生了,想說話的時候卻又感覺好怪。

想之又想,還是算了吧,不打擾吧。我們每天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但是人無近憂,便有遠慮。每個人都有自己苦惱的事情,久而久之,總想找一個人傾訴,但是翻翻聯繫人,卻找不出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人。

可能越長大,也越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傷口,所以就不想說太多,所以就變的非常的孤獨,也許是自己真的長大了吧,有種長大叫孤獨。



心海開出的文字


“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張愛玲”

小孩子的崩潰是嚎啕大哭,成年人的崩潰則是默不作聲。每個看似體面的人,都默默吞下了無數的苦楚。

峨眉山景區裡,一個年僅21歲的姑娘縱身跳崖。剛看到這個新聞,隨即聯想到了不久前,在華山棧道上解開繩索跳崖的男子。 不同的是,他們一個青春正好,一個人到中年; 相同的是,他們都選擇在天地山水間,結束了自己的餘生。 評論裡,很多人在惋惜:“活著不好嗎?”“有什麼過不去的呢?”這其中,肯定不乏對抑鬱症的誤解。 就像作家劉亮程曾說: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也有人不理解: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 我想他說錯了,因為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 每一個用力活著的你,其實都是這世間的倖存者。 因為到目前為止,你已經從人生所有黑暗的日子裡,熬了過來。

劉嘉玲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每個人都不容易,但他可能調整好了再出來的,所以你沒看到他那個不容易。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瑪蒂爾達問里昂:生活是否永遠如此艱辛,還是僅僅童年才如此?

里昂回答:總是如此。

影片結局,里昂死了,我不禁嘆了口氣:“故事結局,瑪蒂爾達依然孤身一人。”

但老爸回覆我:“是嗎,那盆綠蘿可還活著呢。”

我恍然大悟:我們總是想盯著失去的、遺憾的。卻忽視了曾經熬過的和現在擁有的,以至於總是忘了自己有多勇敢。 “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為它奮鬥。”而我只同意後半句。 “你害怕死亡嗎?我害怕生存,無可逃避的人生。”這是電影《雲上的日子》中的經典。我明白,很多時候,比死亡更難的是活著。這世間只有一種失敗,就是你不願直面自己的人生。這世間最大的成功,就是哪怕可以逃避,你也願意在黑暗裡堅持抗爭。



嘿呦那大叔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千年後依然會給我們最好的答案。他就是蘇軾,蘇東坡。他“上可陪皇帝老兒,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從不孤獨,從不覺得朋友少,身邊三教九流從不缺少,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豁達隨性、幽默機智、才華橫溢。

先說蘇軾才華上的不孤獨。

大家知道“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蘇軾無不提攜,如秦觀,蘇軾上書王安石“如觀等輩,實不易得”。因為惜才,才華橫溢的人也視他為難得的伯樂。因此會有良人尋名聲而來。他哪裡會孤獨呢?門庭若市其實不僅僅指日日往來密切,真正不孤獨的人更是內心相吸的。

樂觀豁達也讓蘇軾不孤獨。無論貶到哪裡?都會自尋其樂。如吃美食,羊骨頭湯、東坡肉、海蠍子等。和同性情的友人喝酒、泛舟、吟詩。看不到孤獨,看到的是如同旅行的不亦樂乎。

還有蘇軾的機智幽默就更不用說了。如常和他鬥嘴的劉貢父,一次二人共同吃飯時,看見劉的眉毛鬍子都沒了,就笑吟一句“大風起兮眉飛揚”,劉聽後也哈哈大笑。瞧,這麼逗的人,誰不喜歡。

如果內心覺得孤獨,覺得朋友少,學學蘇軾,一天不成,一生總可以了吧。呵呵😊


暖在北方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越長大越孤獨,不是身邊缺少人陪伴,而是內心深處少了一個人住。



柯蘭花520


人都是個體的,所以都會有孤獨感



櫻子日常


內心時常覺得孤獨,覺得朋友少?

當你發現自己時常感覺孤獨,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時常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及時尋找突破口,主動尋找心理幫助。

很多人會因為身份的轉變而感到朋友少,感到孤獨。

身份轉變,那麼我們就要學著去轉變自己的認識,當我們從學生轉變為職場人士的時候,往日校園裡的一起翹課、一起打遊戲、一起逛街吃飯、一起上課泡圖書館……那些校園的日子裡我們都是相伴而行,但是到了職場,我們便是一人前行,不再有夜談交心的朋友,再有胡侃亂鄒的兄弟姐妹。這就需要我們接受成長,是成長就會伴有陣痛。當新入職場的你,或者校園環境改變的你,時常感到孤獨,感到朋友減少,那麼我們就需要,積極主動的融入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

老友舊事那是我們需要珍惜的,新朋友是需要我們爭取的,新環境是需要我們適應的。

很多人也會因為想的太多,行動太少而感到孤獨。很多事情不是想一想就可以實現的,同樣開心幸福也不是想一想就會有的。人們往往都是在行動中得到收穫,在收穫中感到幸福。所以,如果當你感覺到自己總是腦中想法很多,那麼就去行動,不是明天,不是未來,就是現在!多思而慮憂,所以不要想太多,要去做,把所有的想法(好的想法,不傷害他人的)付諸行動,如果想要朋友,那就走去外面,結交你想要的朋友,不進行交談,你怎麼會知道他/她會不會成為你的朋友。

也會有很多人因為空虛而孤獨。空虛和無助能夠摧殘這世界上最堅實的靈魂,所以當你感到空虛,當你感到無助的時候,要麼在現實的世界中尋找滿足,要麼就用讀書來充實自己。現實世界中的忙碌,現實世界中的人情冷暖,會讓你在現實之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充實,靈魂上的充實才是治癒靈魂的良藥。“書中自由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的好處,並不是一下子就會有的。

我把“現實世界中尋找滿足”比作良藥,那麼它就是西藥,快速而實在。那麼同樣,我也把“在讀書中得到充實”比作良藥,它卻是中藥,溫和無傷害。

讀書能夠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讀書也能讓你重塑自己的心靈。如果當你感覺到孤獨時,點上一隻喜歡的香薰,坐在一把舒軟的椅子上,捧上一本一直想讀卻一直沒讀的書,細細的讀,細細的品,吸允那書中的精華,呵護那孤獨而脆弱的靈魂。


文藝傑奎琳


個人認為,時常覺得孤獨的朋友,是因為心裡沒有一個目標,沒有想去實現的夢想。試想一下,如果你心裡有一個未完成的夢,並且想去實現它,那麼你就要一直一直的為之努力,心裡時常想著的應該是如何讓它成為現實。那麼你這時候還會東想西想,心裡覺得孤獨,沒有朋友嗎?我想應該不會的,因為有要努力的方向,那麼其他東西就無暇顧及。

如果你覺得孤獨,那可以嘗試去豐富心靈,可以是讀一本書,可以是出去走走看看;再或者可以增長自己的技能,已掌握的可以再加強,也可以學習其他的,畢竟技多不壓身嘛,新時代多一個技能就不怕被淘汰;也可以幹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舞蹈、唱歌、彈琴……只要感興趣的都可以去嘗試,反正你也覺得自己孤獨,沒有什麼朋友,那還不如用這些百無聊賴的時間去提升自我。

所以,朋友,不要時常覺得孤獨,沒什麼朋友,那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目標。


little閃閃


我覺得這種問題應該在四十歲左右,因為我現在就有這種感覺。因為十幾二十歲的時候考慮的東西沒那麼多,和朋友之間的談話都是可以聊的。四十歲左右上有老下有小都是要去操心的,並且你的朋友也應該是這個年紀的,操心的事也差不多,一點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讓人跟著操心,更不可能去向老人講,所以慢慢的就越來越覺得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