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如果你曾經在遊樂園玩過,坐過過山車等高速旋轉的機器,你可能知道眩暈是什麼樣的感覺:感覺世界在你周圍旋轉,自己也站立不穩。但如果你的眩暈不是發生在坐過山車等人為的加速旋轉的前提下,那便需要重視,因為眩暈有很多種疾病可以導致,眩暈不是疾病的名稱,是一種症狀,就好比發燒,病毒、細菌、結核、真菌感染都可以導致發燒,但發燒本身不是一個疾病的名稱。眩暈也是一種症狀,從大體上來說,眩暈症狀主要分為兩大類:

中樞性眩暈周圍性眩暈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之所以劃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是因為二者眩暈所累及的病變在不同的位置,一個在腦幹、小腦眩暈中樞司令部,一個在耳朵。由於中樞司令部各種病變導致的眩暈我們稱之為中樞性眩暈,由於耳朵的各種原因導致的我們稱之為周圍性眩暈。可能有人會問,那中樞和周圍連接的地方呢?一般來說,和眩暈相關的中樞和周圍主要靠前庭神經相連,那前庭神經受到影響後是歸到哪一類呢?靠近中樞的地方,比如在延髓腦橋的前庭神經核團,歸為中樞性眩暈;但出了腦幹(延髓)之後的前庭神經一般認為是周圍性的成分。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哪些疾病可以導致引起周圍性眩暈?

周圍性眩暈是最常見的眩暈類型。大多數情況是由內耳的問題引起的,內耳和人的平衡有很大關係,出了問題很容易導致眩暈。

耳朵的大概組成分為外耳、中耳、內耳。根據名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的位置,內耳是在最裡面看不到、摸不到的組織。內耳主要包括前庭和耳蝸。前庭的主要功能是負責平衡,耳蝸主要負責聽力。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每一側的前庭有三個管子,我們稱之為半規管,因為它不是完完全全的圓形,是大概三分之二的圓形,裡面裝著一種液體叫淋巴液,當淋巴液的密度發生變化,淋巴液流動不暢,其他物體進入打破淋巴液的平靜、包括半規管結構的改變均可造成對半規管裡面的感受器(壺腹嵴)的刺激,壺腹嵴緊連著前庭神經,故而在壺腹嵴受影響後,繼而引發前庭神經衝動發放異常,從而引起頭暈、噁心嘔吐,行走不穩。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前庭的三個半規管

有哪些常見的疾病會導致周圍性眩暈?

一、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症)

耳石症被認為是導致周圍性眩暈最常見的疾病。

耳石症的主要症狀表現是:一定的位置改變有關係,如躺下、起床、左右翻身、低頭、抬頭的動作之後,出現短暫約不到一分鐘,甚至幾秒鐘的眩暈;沒有耳鳴、耳聾和聽力下降;改變姿勢眩暈好轉,但之後可能會有少許的頭暈現象,但不是持續的眩暈,同時也沒有手腳麻木無力。耳石症導致的眩暈症狀嚴重、噁心嘔吐非常難受,但是症狀突出,感受強烈不意味著該疾病非常嚴重。在體位改變後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發現異常的眼球震顫(人為不能控制的眼球擺動)。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發病機制:本來應該在內耳橢圓囊內的耳石脫落到了半規管裡,刺激了半規管裡的淋巴液,引起了壺腹嵴感受器的異常,刺激了前庭神經從而引起了眩暈,噁心嘔吐,行走不穩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治療:復位是耳石症的首先治療方案,部分患者經復位後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有患者在復位治療後仍然偶殘留的頭暈感,可以配合倍他司汀口服和前庭神經康復治療。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預後:其實有些病人的耳石症在大約經過5-7天的休息後可自行緩解,但是不建議您在眩暈發作的時候不去就診,更不要因為本文提及部分耳石症患者可以自愈而不去看病。首先您不是醫生,你的判斷和診斷可能未必準確,也有可能不是耳石症,另外即便是耳石症,萬一是耳石症裡比較複雜的類型或者是持續時間大於1分鐘的還是需要到醫院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二、前庭神經炎

前庭神經是架起和眩暈症狀相關的中樞和外周器官平衡覺的橋樑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前庭神經炎的主要症狀表現:前庭神經炎又稱前庭神經元炎、迷路炎(合併有聽力改變時稱為迷路炎)或者神經迷路炎。臨床特點是迅速發生的,自發性的,和位置沒有明確相關性的重度眩暈,同時伴有噁心、嘔吐及行走不穩的現象。聽覺正常時為單純的前庭神經炎,但若合併有聽力損傷則為迷路炎。

發病機制:該病發生的原因據目前的資料提示可能和病毒感染侵犯前庭神經有關。有前庭神經炎的患者一般在1-2日出現嚴重的前庭症狀,如眩暈,噁心嘔吐

治療:該病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皮質類固醇和抗病毒等藥物的應用及前庭康復治療。

預後:該病也為良性、自限性疾病(一定程度上可自愈,大多數患者能夠痊癒),但是,該病的症狀可能會持續約數日或數週,但之後殘留的非旋轉性頭暈和失平衡狀態可能會持續數月。有少數病人可能會出現復發,但有報道說有15%的患者後來發展為耳石症

3、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特點:發作性的眩暈,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和耳鳴。主要表現為可引起突發性的嚴重的眩暈,伴有典型的旋轉性和搖擺感,時間可持續幾分鐘到24小時,會引起噁心和嘔吐。聽力損失為感音神經性,通常呈波動性且常首先影響低頻聽力,聽力圖可以檢測出。聽力損傷可隨時間而進展,通常在8-10年間導致患耳素有頻率的永久性聽力損失。聽力的波動性下降通常伴有強烈的耳脹滿感或耳內壓迫感或者患側頭部壓迫感。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正常人和梅尼埃患者的迷路對比

發病機制:主要原因是半規管內淋巴積水伴迷路扭曲變形和膨脹有關,發病原因可能和慢性中耳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耳硬化症、梅毒、外傷等可能有關

治療:首先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梅尼埃病的誘因可能和高鹽攝入,咖啡因,酒精,尼古丁,壓力等有關,儘量避免這些誘因,急性發作期可應用前庭抑制劑,如抗組胺藥物或者抗膽鹼藥物以及苯二氮卓類藥物;另外利尿劑和倍他司汀可以減輕淋巴積水,另外類固醇激素治療梅尼埃病也是有效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建議同時聯合前庭康復治療。手術治療:包括慶大黴素鼓室內注射,迷路切除術和前庭神經切斷術。

預後:梅尼埃病是一種慢性病,患病者需要有合理的治療預期,症狀通過治療可以緩解但治癒率較低

有哪些常見的急危重症疾病導致中樞性眩暈?

周圍性眩暈症狀可以很嚴重,頭暈可以非常厲害,病人非常難受,但是完全不致命,沒有生命危險,但是病變發生在腦幹小腦部位導致的中樞性眩暈卻是病情嚴重,並危及生命的。有時候眩暈的感覺並沒有周圍性眩暈來的強烈,但它卻是極其兇險的。

最常見的導致眩暈的危及生命的中樞性疾病:

急性腦幹梗塞、腦幹出血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延髓梗塞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腦幹出血

二者的共同發病原因:三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菸喝酒、年齡增長等導致的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可以導致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堵塞血管或者脫落之後前行到遠端更細的血管堵塞形成腦細胞缺血缺氧導致腦梗塞;動脈硬化可以導致血管彈性變差,血壓升高或情緒激動時血管破裂導致出血;

導致腦梗塞的其他原因:血管畸形、風溼免疫性疾病導致的血管炎、消耗性疾病導致腦血容量不足、血液系統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導致腦出血的其他原因:澱粉樣血管病變、動脈瘤、海綿狀血管瘤、其他類型的血管畸形等,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使用等。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動脈瘤

發病形式:快速、突然,腦梗塞的發病多無明顯特異性的徵兆,腦出血可在情緒激動、飲酒、便秘時更容易發生,但安靜狀態下也可以發生

區別於周圍性眩暈的原因:中樞性眩暈往往不只單純表現為眩暈,往往合併有其他神經症狀,為什麼呢?因為前庭神經的中樞部分在腦幹(延髓、腦橋附近)首先聚集,主要為前庭神經核團,分前庭神經上、下、內、外四個核團,但是腦幹和大腦相比來說較小,然而卻是眾多神經集中的部分,如管理四肢力量和感覺的錐體束和皮質脊髓束,管理眼球活動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管理面部感覺的三叉神經核團,管理面部肌肉的面神經核,管理聽覺的耳蝸神經核,管理平衡覺的脊髓小腦前束和脊髓小腦後束,管理吞嚥的舌咽神經和舌下神經核,管理呼吸心跳的迷走神經背核等等以上這些在腦幹部位和前庭神經核團可謂是緊緊相鄰,因為腦幹很小,所以神經非常集中,一旦損傷,單單累及一種神經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會出現除了眩暈之外的其他症狀。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腦幹錯綜複雜的神經傳導束和核團

中樞性眩暈合併的危險症狀: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口角歪斜、肢體麻木無力、面部麻木、呼吸異常等,假如在眩暈的同時合併有這些症狀,你需要立刻呼叫120緊急前往醫院。因為這種情況隨時有生命危險。

眩暈是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輕則自愈,重則危及生命

治療:一般這種情況到了醫院醫生會告知病重,針對腦梗塞的治療假如去的及時可以在醫生評估後行溶栓或者取栓治療;腦出血的量到一定程度需要手術治療;具體得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整體情況予以評估。

預後:多數人有生命危險,也有部分患者搶救過來,但多數會留下影響生活質量的後遺症。

1. Neuhauser HK. Epidemiology of vertigo. Curr Opin Neurol. 2007;20:40–46. [PubMed] [Google Scholar]

2. Brandt T, Dieterich M, Strupp M. Vertigo - Leitsymptom Schwindel. Darmstadt: Steinkopff; 2003.[Google Scholar]

3. Karlberg M, Hall K, Quickert N, Hinson J, Halmagyi GM. What inner ear diseases caus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cta Otolaryngol. 2000;120:380–385. [PubMed] [Google Scholar]

4. Brandt T, Steddin S. Current 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cupulolithiasis or canalolithiasis? J Vestib Res. 1993;3:373–382. [PubMed] [Google Scholar]

5. Semont A, Freyss G, Vitte E. Curing the BPPV with a liberatory maneuver. Adv Otorhinolaryngol. 1988;42:290–293. [PubMed] [Google Scholar]

6. Strupp M, Cnyrim C, Brandt T. Vertigo and dizziness: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vestibular neuritis and Menère’s disease. In: Candelise L, editor. Evidence-based Neurology - management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pp. 59–69. [Google Scholar]

7. Brandt T, Huppert D, Hecht J, Karch C, Strupp M.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a long-term follow-up (6-17 years) of 125 patients. Acta Otolaryngol. 2006;126:160–163. [PubMed] [Google Scholar]

8. Halmagyi GM, Curthoys IS. A clinical sign of canal paresis. Arch Neurol. 1988;45:737–739. [PubMed] [Google Scholar]

9. Theil D, Arbusow V, Derfuss T, et al. Prevalence of HSV-1 LAT in human trigeminal, geniculate, and vestibular gangli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ranial nerve syndromes. Brain Pathol. 2001;11:408–413. [PubMed] [Google Scholar]

10. Strupp M, Zingler VC, Arbusow V, et al. Methylprednisolone, valacyclovir, or the combination for vestibular neuritis. N Engl J Med. 2004;351:354–361. [PubMed] [Google Schol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