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無法想象,但它卻在發生。

根據新華網消息,蘇州警方近期偵破一起公安部督辦的特大生產、銷售假冒品牌化妝品案件。查獲假冒Dior、MAC、Fresh等化妝品8萬餘件,涉案金額1000餘萬元。隨著案件的進展,假冒進口化妝品“黑心代購”的內幕也被揭開。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進口化妝品售假已經演變成了一條黑產業鏈,“假貨生產商、包材提供商、渠道批發商”一條龍也就罷了,甚至有化妝品品牌內部人員“洩露”上市化妝品噴碼大概號段,以讓假冒產品與正品同步更新噴碼。更可笑且讓人震驚的是,不法分子竟買回正裝產品,投入100多萬元“研發”出以假亂真的包裝,並將假貨運到海外再通過代購回郵。

供應環節如何造假?

犯罪團伙拉來品牌內部人員,投入百萬元“研發”正品包裝

“產品噴碼、專櫃水單、通關憑證一樣不少,包裝也像模像樣,怎麼就假了呢?”有“中招”的消費者不禁產生疑問。

根據報道,該案主要嫌疑人呂某主要通過“罐裝、包裝、噴碼、採購小票造假、海外鍍金”五步來實現進口化妝品的造假套路。

在罐裝方面,以香水為例,據犯罪嫌疑人呂某交代,這些散裝香水從廣東等地購入,每桶5升,售價1000元左右。具體由哪些成分勾兌而成,其本人也不清楚。按每5升1000元的原料成本計算,勾兌一瓶5毫升的假Dior香水成本僅需1元錢。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目前,大多數海淘消費者辨別正品的方式主要以從外包裝、瓶裝等細節入手,網上甚至出現了不少熱門代購產品的“真假包裝鑑別教學”視頻。正因如此,包裝成了不法分子“砸重金”,去攻克的一環。

根據新華網報道,犯罪嫌疑人呂某交代,為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他們“購買正品搞研發,先後投入110多萬元。”這些假化妝品包裝,大多出自沒有資質的小印刷廠。造假者會把正品外包裝寄給上家,上家按照正品包裝去仿製,印刷、燙金、覆膜……工藝流程繁雜,有的甚至還要打樣3至5次。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除了包裝外,不少消費者也將防偽噴碼作為識別正品的重要依據,卻不知不法分子在這方面也能造假。其中,竟有化妝品品牌內部出現“內賊”,與不法分子串通的情況。

新華網稱,據一些被查獲的製售假冒化妝品的嫌疑人交代,他們會通過一些隱蔽途徑,從一些品牌化妝品內部人員處獲知某一段時間市場上銷售的化妝品噴碼大概是什麼號段,然後噴上與正品同步更新的噴碼。

此外,採購小票的造假也相當“成熟”。據悉,香港、韓國、歐洲等代購熱門地的假冒小票應有盡有,小票上的產品代碼還可與假冒標籤相匹配。同時,相當一部分假冒化妝品會被運往國外,然後再通過代購或海淘的形式郵回來,以便獲得海外發貨憑證和入境證明。

“這些化妝品仿真度極高,普通消費者難以識別,很多還是‘爆款’。”蘇州市公安局工業園區分局民警謝元龍表示,由於假冒產品本身價格低廉,即使算上海外郵費,利益仍可觀。

流通環節如何售假?

向全國發展“線人”, 網店、代購、實體都能“見縫插針”

不止在“生產端”,假冒化妝品的“流通端”也讓人觸目驚心。

新華網調閱該案主要嫌疑人呂某的交易記錄看到,僅名為“薇薇小妖代購批發”的客戶成交量就達7500多次,而微信記錄表明,與呂某有業務往來的客戶多達數百人。而銷售假冒偽劣化妝品的其他賣家,並不避諱假冒一詞,還直言找他們拿貨的買家不少從事代購生意,以接近正品的價格銷售,利潤可觀。“以一瓶5毫升假Dior香水為例,進價6元左右,經過組合包裝後賣給下家可以要價50元,以代購的名義賣給普通消費者最高可要價200元。”

新華網稱,一位“五鑽”賣家表示,其以一手貨源代購批發的名義對外銷售“未經授權”的化妝品,生意紅火時,每天都會對外發貨,客戶遍及全國各地,尤以浙江、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客戶拿貨較多。

某國際高端化妝品公司工作人員在接受《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通常,國際品牌方都會在中國市場設置專門的打假部門,與供應商和渠道商聯合起來,儘可能杜絕假貨。但對於線上渠道的售假,由於監控難度較大,其表示也很無奈。

事實上,早在2017年年初,浙江警方破獲8.27億級化妝品造假案時,《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就曾對假冒化妝品的流通產業鏈進行過曝光。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在8.27億元的造假案中,犯罪嫌疑人段某會建立生產、銷售渠道,僱傭他人灌裝假冒大牌化妝品(類似“品牌方、總代”),後以“批發”方式向全國各省市其他“線人”(類似“代理商”)銷售假冒產品。而全國各地的“線人”又會發展其“下線”,下線或通過開網店、代購、實體銷售等形式讓假冒化妝品進入到消費者手中。

以電商渠道為例,化妝品售假不法分子通過網絡開店、虛假刷單等提高店鋪信譽度,會迎來不少“撿便宜”的消費者。一旦網店被封號,他們會重新開始另一個,繼續售假。多數顧客購買商品後無法辨別真假,如果有個別細心顧客發現產品有問題,店鋪通常會給其辦理全額退款。而接受退款的顧客,一般不會再發難,有的甚至還會給好評,縱容售假份子。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假冒化妝品案被曝出,消費者提高防範意識、不貪小便宜的同時,售假團伙也在“進階”。記者瞭解到,在一起香港化妝品售假案中,犯罪團伙就利用“心理戰術”,將假冒面膜產品售價較市價調高,刺穿了消費者“高價正品”的心理。

一位進口香水代理商在接受《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採訪時則表示,一方面,這對品牌形象造成極大損失,例如第一次接觸某品牌的消費者在買到假貨時會無法辨別,進而會留下“該品牌品質不佳”的印象,影響品牌形象。作為渠道商,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

假貨為何難從根本上斬斷?品牌方、平臺商、法規、監管都需“出手”

事實上,隨著各大電商平臺佈局海外購、進口美妝品牌通過天貓等平臺進入中國市場、國家層面加速保稅區建設,消費者海淘正品化妝品渠道正在拓寬。如今,代購的火熱程度大不如前。

不少消費者就向《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反映,通過代購渠道購買的化妝品,部分產品售價比天貓國際等平臺的直營或品牌海外官方旗艦店還貴。此外,隨著日本松本清、韓國OLIVEYOUNG、法國paraseller等美妝連鎖入駐天貓,消費者購買更多進口美妝產品的種類與渠道數量都在增多。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與此同時,在線下,以高端美妝品牌為首的百貨,也迎來回流。北方一家百貨相關負責人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近年來,代購渠道亂象叢生,且價格優勢大不如從前,消費者經過一兩年的消費教育後,開始呈現出迴歸百貨專櫃渠道,購買正品同時享受專業服務的趨勢。

但代購的式微,並不能從根源上讓假冒化妝品止步,要知道,此前中消協就曾曝光了電商平臺直營售假的案例。假冒化妝品到底該如何規範整治,考驗著美妝品牌、電商平臺和監管部門。據悉,今年1月,阿里打假聯盟(AACA)成員中十大全球美妝品牌權利人,就與公安、食藥等執法機關聯合發起“顏如玉”美妝打假專項行動。

不過,一位化妝品線上運營商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假貨產業鏈很難從根本上被斬斷,這需要平臺方與品牌方共同對消費者進行教育,從辨別方法、維權形式等引導消費者。他表示,一方面,消費者要對於網上折扣超低的所謂“正品”提高鑑別能力,發現假貨時及時向電商交易平臺投訴;另一方面,平臺方或品牌方也可以適當以“獎勵”的形式回饋舉報查證後屬實的消費者,從而讓消費者意識到“打假”與其自身利益息息相關,鼓勵消費者投身到打假維權的行動中來。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除了在品牌、渠道與消費者層面防微杜漸,市場監管部門的打擊力度與法規的合理性、先進性也備受考驗。

去年3月,馬雲就在其微博上發表《致兩會代表委員們: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假貨》一文,直言國家對涉假行為的法律規定,“嚴重脫離實際”。他提到,我國法律規定,製假售假案值5萬元以下沒有刑事責任;5萬元以上的頂多判7年。“這是20年前的法律和10多年前的司法解釋,嚴重脫離實際,結果是今天99%的製假售假行為不了了之,200萬的案值罰20萬,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卻無人真打。”

進口美妝假貨產業鏈曝光:仿冒正品包裝,與品牌內部人員“串通”防偽碼

一位業內人士則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除了法規對於製假售假的處罰過輕外,具體到化妝品行業,《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衛生部令第3號)於1989年就已發佈,由於頒發出臺時間過久,已與當前的中國化妝品市場形勢不匹配。“在這種法規之下,就給了一些製假的小作坊工廠機會,也是化妝品生產行業規範化升級過程過於緩慢的原因之一。”

記者瞭解到,今年3月,關於修訂《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提案首次出現在兩會上。這一化妝品行業“基本法”若得以順利落地,新監管時代或將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