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小学有一篇课文,叫做《美丽的鹿角》。

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一次到湖边饮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美丽的鹿角,甚是喜欢。可当鹿看到自己的腿时,不禁皱起了眉头:“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正在抱怨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一只狮子正在悄悄向自己逼近。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后面的情节大家应该还记得:两只美丽的角差点让鹿丧命,四条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初学只当是童话,而今方悟其深意

熊培云说:“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

越长大,越发现童话不过是生活的影射——我们对社会中的“细腿”忽略太多了。

高考选材,乃国之大事,志愿填报,亦是人才分流。然而“生化环材”却被大多数人所抵触,戏称“四大天坑”。

君不见,”四大天坑“网上来,吓退考生不复回;

君不见,我本将心向军校,奈何“太坑”未敢报。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笔者本人学习土木工程以来,在网上所见言论,大多数也都在劝退,种种弊端也曾让笔者心生彷徨。

直到这次疫情爆发,笔者不禁思考起以下几个问题。

是谁,消除了我们对未知的恐惧?

《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的惊悚,就在于我们看不到敌人。茫茫宇宙,我们不知道死亡打击会来自哪个角落。

新的疾病出现之初,我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不知道它所系何物,更不知道它因何传播。

我们恐慌,是因为我们对它不够了解。

当空气中弥漫着隐形的杀手,是谁从样本中分离出病原体,锁定了病毒的来源?是谁测出病毒的基因序列,将病毒的真实面目公之于众?

我们要知道,是生物工程的应用在其中砥柱中流!

1月24日,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电镜照片。

没有他们,我们连敌人是谁都无从得知!

是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每当天灾人祸降临中华大地,是谁的出现让我们倍感心安?

是他们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是他们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是“召必战,战必胜”,义无反顾奔赴武汉的他们!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98大洪水,用身体筑起长城;08大地震,用血肉拼出大道;20战肺炎,用生命保卫人民。

那一身身刚毅的迷彩服,于无形之中铸就定海神针,稳住全国人民的内心。

是谁,在紧急关头展现中国速度?

当疫情爆发,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医院床位日益紧缺。

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我们只用了十天。

这是中国速度,是中国力量,是工人与时间的赛跑。

然而,就像床弩不可能打赢步枪,满腔热血也无法弥补技术差距。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我们应当知道,这次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土木工程领域钢结构的一次大显身手!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社会中的“细腿”?

诚然,是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以及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不应忽略这场战役中的那些细节。

疫情来袭,生物工程让我们看清病毒面目,军队派兵让我们心如磐石,土木工程展现中国速度。

第一次,美丽的鹿狮口逃生,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呢?

这次我们战胜了疫情,以后呢?

如今我国已破14亿人口大关,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日益加重,环境污染亟待解决。

就像小品里说的那样“车撞墙了你知道拐了,鼻涕过河了你知道擤了”

难道真到环境质量江河日下,我们才会重视起它们吗?

莫等亡羊悔当初,才去补牢时已晚!

希望我们在为后人指路时,不再抱有偏见

填报志愿,千万考生选择专业,“过来人”诚惶诚恐帮他们“避坑”,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人说,这些专业已经达到饱和,不会再有大的突破,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可是,真是这样吗?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基本建成,留给后人的只是补充和完善。”然而才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让他们啪啪打脸。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之所以被称为“天坑”,主要还是与其就业形势有关。就业难,工作环境差,工资与付出不成正比。。。

我们渐渐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烦,甚至不满自己当初的选择。于是,我们来网上发泄情绪。殊不知,我们的言论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多少人的选择。

你也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也许对自己的工作有诸多不满,但请你知道,你的一次发言也许会影响别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更何况,正是那些不被看好的专业,在这次战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所以,当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后来人指路时,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客观,少一些偏见?

待山河无恙,凯歌高唱,愿你我共同努力

眼下捷报频传,各地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下降,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指日可待。

待到山河无恙,凯歌高唱,愿无论是政府,还是每个普通公民,都能发出自己的光,汇成漫天星河,填补“天坑”,让那些对社会发展有潜在影响的专业,得到应有的待遇。

愿有星河补“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