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金刀計:慕容垂棄國來降,竟意外引發苻堅、王猛暗戰?


詳解金刀計:慕容垂棄國來降,竟意外引發苻堅、王猛暗戰?

當慕容垂被迫從前燕出走,投奔前秦的時候,苻堅和王猛已經將前秦打造成了中國北方最強大、最具生命力的強國。但也就在這個時候,苻堅和王猛雖然一向默契,但卻在具體的帝國戰略上產生了不小的分歧。

這種分歧,隨著慕容垂的棄國來投而公開化了。

苻堅是個看起來很矛盾的皇帝,或者說他前後變化有點大。最初任用王猛時,他也是標準的激進派,對待羌、氐貴族、功臣元老,地方豪強毫不手軟,殺得屍橫遍野,鬼哭狼嚎也在所不惜。但隨著時間進行,苻堅似乎漸漸沉醉在漢人儒家“仁義之君”的高大上人設裡,對待外敵極盡包容優待,政治風格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對於前秦帝國以後的國際戰略,苻堅主要主張包容和懷柔,以政治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先在北方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再以統一的北方大舉南下,想來單憑這種排山倒海的聲勢,也能把東晉君臣嚇個半死。

王猛對儒家“大一統”理論的理解,無疑是極其深刻的。他明白,一個帝國真正的大一統,是建立在強大的中央集權基礎上的,需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律法各個層面的落實。要做到這些,政府必須消滅那些擁有大量獨立、半獨立權力的勢力集團。否則,就算是勉強完成了統一,政府的統治真正貫徹下去,所謂的大一統,也不過是就是個一推就倒的空架子,毫無穩定性可言。

所以,在對待最大外敵前燕的態度上,王猛和苻堅相反,是除惡務盡,絕不姑息的態度。他認為,前燕內憂外患,早已到了崩潰的邊緣,根本不是生機勃勃的前秦的對手,要消滅前燕,根本用不著藉助慕容垂的影響力。既然如此,還不如用殺掉慕容垂的方式來表明前秦的強硬態度,以慕容垂的知名度,無疑是一塊絕佳的廣告牌。

你已不是原來的你,而我還是原來的我。於是分歧便產生了。皇帝和丞相有了分歧,而皇帝又是個貨真價實、雄才大略的皇帝,最終要聽誰的,自然是不言而喻。

發現無法說服苻堅後,王猛轉而玩起了陰謀,試圖用腦子除掉慕容垂一家。講道理,王猛稱得上光明磊落,雖說浸潤政壇多年,少不了玩弄權謀,但他玩的大都是教科書般的陽謀,從來不會去碰那些上不得檯面的詭計。金刀計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但不得不說,天才就是天才,玩起陰謀來也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大陰謀家。


詳解金刀計:慕容垂棄國來降,竟意外引發苻堅、王猛暗戰?


慕容令,慕容垂的長子,文武雙全,驍勇沉毅,號稱慕容家族年輕一代第一人,被公認為是下一個慕容恪。這樣一個人絕不是容易上當的人,但一個人再聰明,再善於判斷,也總要有足夠的信息作為判斷依據才行。當時,王猛率領大軍進攻燕國,慕容令身在王猛軍中,慕容垂卻在千里之外的大後方。王猛敏銳地抓住了這對父子之間的信息差,祭出了一手亦陰亦陽,半真半假的金刀計。

王猛用慕容垂贈送的金刀為憑信,收買慕容家族的下人金熙,假傳慕容垂的消息給慕容令,騙他說慕容垂已經叛離前秦,讓他也速速離開。

捧著父親的金刀,慕容令在一番痛苦的內心鬥爭之後,終於決定倉皇出逃。他這一逃,後方的慕容垂得到消息後也就只有跟著逃。毫無疑問,這就算坐實了慕容垂父子造反的謠言。但王猛千算萬算,卻還是低估了苻堅對仁君人設的迷戀程度。當時,慕容垂出走藍田,已經被前秦軍隊抓獲。但回去後迎接他的,卻不是冰冷的刀斧,而是苻堅的赦免。這就沒辦法了。事情走到這一步,王猛不得不放棄殺死慕容垂的努力。同時,在戰略路線問題上,王猛也不再和苻堅爭執。很顯然,在苻堅表明態度的情況下,自己玩弄金刀計,已經犯了他的忌諱。以後再和他對著幹,就不再是現在這般點到為止了,極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流血事件。

不久之後,按照苻堅懷柔為主的方略,王猛正式打響了滅燕之戰。


詳解金刀計:慕容垂棄國來降,竟意外引發苻堅、王猛暗戰?


春江水暖鴨先知。君相關係的微妙變化,沒有逃過前秦大軍高級將領們敏銳的嗅覺。於是,一連串煩心事出現了。某天,王猛正準備處罰違反軍紀的偵查將領徐成,一個叫鄧羌的將軍竟公然跳出來袒護。王猛這樣的鐵腕人物,自然不為所動。但鄧羌做出了更離譜的舉動,他返回自己的軍營,整備軍隊,準備進攻王猛大營。伐燕大軍瞬間面臨內訌的危險,一旦變成事實,後果不堪設想。幸虧,關鍵時刻,王猛保持了冷靜和理智。他很清楚,鄧羌敢如此囂張,一是苻堅沒有給足自己節制此人的權力,二是鄧羌敏銳地意識到了苻堅對自己的戒備,開始蹬鼻子上臉了。換做以前,有苻堅支持,多少皇親國戚,王侯公卿都倒在了自己的腳下,砍一個鄧羌又何足道哉?

但此一時彼一時,眼下一旦自己處理不好,造成了災難性後果,事後問責,多半也是自己這個全軍主帥的錯。更重要的是,會讓滅燕大計隨之付諸東流。那時候就算能拉鄧羌陪葬又如何呢?

王猛並不是那種不同權變的傻書生,權衡利弊之後,他很明智地退讓了。之後在戰鬥的關鍵時刻,鄧羌再度討價還價,仗還沒打,就開始給自己討官位。說白了,還是在挑釁王猛的權威。但王猛非但不拒絕,反而高調回應,孤身一人進入鄧羌大營,答應了鄧羌的條件。如此處處委曲求全,總算是確保了滅燕之戰的順利進行。

這還沒完。因為後方的苻堅對王猛仍然不夠放心,以接應的名義,親自帶領後方的軍隊趕了過來。當年鍾會在蜀地看到司馬昭這樣做之後,當場就傻眼了。但王猛不會,他沒有鍾會那種野心,看到苻堅這樣的舉動,王猛心領神會,立刻離開大軍,只帶少數隨從,一夜之間狂奔數百里,趕去朝見。對於王猛的行為,苻堅雖然嘴上斥責,但心裡無疑是滿意的。

就這樣,因為慕容垂事件而公開化的君臣分歧,被王猛一點點消弭於無形了。滅燕之戰也隨之沒有了懸念。

分歧已經消除,敵國已經滅亡。但王猛心裡卻依然充滿遺憾。他還是希望苻堅能夠接受的主張,深度整合北方,消除不穩定因素,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帝國,留下萬世不替之基業。六年後,在臨終遺表裡,王猛近乎苦口婆心地向苻堅重申了自己的主張。面對王猛最後的心意,靈床前的苻堅十分感動。當然了,感動歸感動,感動完之後便是又一次的拒絕。


詳解金刀計:慕容垂棄國來降,竟意外引發苻堅、王猛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