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疫情過後我感覺自己是個廢物?要怎麼辦才能恢復樂觀?

佛法無邊經典


進入庚子年初,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流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世界性的瘟疫,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一場災難性突發事件。

大家響應黨的號令進入一級響應,戴上口罩居家隔離進二個多月……。由於領導正確,指揮得力,各方配合,現在疫情基本控制,逐漸恢復正常工作秩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根據你的描述,出現的情緒,是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你可看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舒導,樹立信心,看到當前形勢好的新聞報道,多看正能量的新聞和英雄人物事蹟報導。

平時外出到春暖花開的公園散步,緩解心情釋放壓力。

做些體育運動,體操等文體活動。

唱歌跳舞等活動都可提高情緒。

參加社會活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工作態度,定能發揮你的作用。

我的解釋希對你有幫助,請多關注!


用戶67622665063古春


“我感覺自己像個廢物,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現在每天晚上失眠、脾氣暴躁,變得自卑又抑鬱,我該怎麼辦?”


前幾天我閨蜜也和你一樣的想法,你們會變得自卑抑鬱主要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


原本溫柔又樂觀的閨蜜,最近忽然變得消極又自卑了。我當時心裡一咯噔,急忙丟下手頭事一個電話過去,才知道事情的起始。

原來,受疫情影響,她已經在家連續待了4個多月!更讓她難受的是,一直期待的“復工通知”最終變成了“破產通知”。現在的她,徹底成了被困在家中的“無業遊民”。

而她的父母也不理解她,他們不懂什麼叫做“互聯網行業”,只認為女兒每天除了玩手機電腦沒做其他事,於是經常進行“政治思想教導”。

作為“放蕩不羈愛自由”的90後,90%的人都不能忍受父母整天在身邊“叨叨我的缺點”。而受疫情影響不得不和父母朝夕相處幾個月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變得尷尬又微妙。

這樣的情況長期以往,只會有兩種結果產生,一是子女佔據主導地位,也變得越來越叛逆,和父母關係鬧僵,二是父母佔據主導地位,子女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就像我閨蜜那種。

受疫情影響導致變得“失眠、焦慮、自卑甚至抑鬱”的人不佔少數,男女皆有,而我自己也作為曾經的“受害者”,針對這一現象思考了很久。後來發現,其實讓我們覺得自己“沒用”的本質原因不是沒工作,而是沒成就和沒安全感,以及充滿質疑否定的生活環境。

不是沒工作讓你感覺自己是廢物,而是沒成就

“原來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這是很多人疫情下的“大徹大悟”。

但是工作是不是就真的這麼重要,一旦失去了工作,人就失去了價值呢?

我有個朋友很喜歡寫故事,但平常由於工作太忙沒時間寫,但一有空就把腦袋裡的奇思異想記錄下來,後來隔離在家,她正好把這段時間用在寫故事上,把之前的想法整理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發表在頭條上,沒想到一兩個月還漲了不少粉絲,也有了一兩百塊的收入。

我問你,你會覺得失去工作後就變得敏感自卑,覺得自己沒什麼價值嗎?

她的回答是:“當然不會。我很享受沒有工作的日子,我正好可以把之前落下的故事整理出來。發表後有粉絲喜歡看,甚至還有了點意外收入,雖然收入很少,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很棒很厲害。

我又問,那如果這時候你的公司發給你“辭退通知”,你會怎麼辦?

她說,“那我就等疫情結束繼續找工作唄,正好發展一下我的文學事業,反正我的存款夠我不工作大半年,就當給自己放個假。”

“那你不怕父母說你嗎?”

“我又不跟他們住一起,也聽不到他們的嘮叨,週末回個家,平常打個電話問問就夠了,距離產生美!”

看到這裡,你明白了嗎?

讓人失去工作也不變得消極自卑背後的支撐動力是:一件能讓自己產生成就感的事,穩定的經濟收入與和諧積極的周邊環境。

父母的嘮叨,是動力,也是利刃

前段時間大火的《大明風華》中,由於太后(湯唯飾演)從小對皇帝(張藝興飾演)管教過於嚴格專制,導致母子不和。其中有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您對我的愛,就像溼棉襖,穿著沉,脫下來冷。”

生活傳統家庭的父母,大多都遵循著“打是親罵是愛”、“棒槌下面出人才”、“虎媽虎爸”的原則,他們認為教育孩子,一定要“快、準、狠”。

父母總說,要不是關心你,我才懶得管你。話雖如此,但不正確的表達方式,總是使得親情像溼棉襖,關心像利刃。

表妹因上火長痘,落下了“痘根”,每個月總有一兩顆痘痘“突襲”。她皮膚白皙,襯得痘痘越發明顯。姑姑(也就是表妹她媽媽)認為女子的容貌很重要,且表妹到了適婚年齡,便擔心表妹會因痘痘影響婚姻。

於是,每次打電話,姑姑第一句話都是“痘痘好了沒”,每次視頻聊天,她都會截圖然後放大尋找痘痘的痕跡,甚至當著表妹的面和親戚說羨慕不長痘的女兒。哪個女孩子不想漂漂亮亮的,表妹試了無數種祛痘霜、祛痘中藥等,但始終沒好轉,她也很焦慮和難過。

她悄悄跟我說,不敢回家,因為每次在家呆都會懷疑自我、消極自卑。

我也是如此,前年結束了一年辛勤工作後,我在家只想享受為數不多的假期,不想再每天化妝、穿搭。 處於“一件睡衣可以過一個冬天”狀態。

但這在父母眼中,就是好吃懶做、邋里邋遢、毫無形象。於是他們不由懷疑:女兒/兒子在公司是不是也是這樣?

為了讓子女積極向上,父母便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而用“嚴酷的語言進行鞭笞“,企圖激勵他們,就是計劃第一步。

但是父母忽視了一點:來自最親近的人的否定和質疑,殺傷力極大。

愛需要表達,但更重要的是正確的表達。當與父母發生矛盾時,不如分開一段時間,要相信,距離真的產生美。

長期處在被打擊、質疑、否定的環境中,人的確是很容易變得自卑、敏感、抑鬱甚至心理扭曲的。

如何讓自己感覺不是“廢物”

1.看清自己的能力與內心,尋找到一件能讓你產生成就感的事情

這一點,可以拆分成兩個問題:看清能力和內心,和尋找成就感

因為有了對自己能力清晰的認識,才更容易明辨來自外界的聲音;看清了自己的內心,才能堅定想法,不被負面的詞彙打倒。

總之,就是要變得“成熟”。我認為,除去歲月的歷練,閱讀和學習是最能讓心智變得成熟的途徑了。

通過閱讀,你能從未經歷過災難,卻知道當它來臨時第一件事做什麼;通過閱讀,即使你從未去過南極,也知道那裡的極光很美,企鵝很可愛;通過閱讀,你能走在別人的故事裡,收穫自己的戲劇。

最重要的是,你能通過讀書,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踏進社會的第一步該怎麼做,知道有哪些人生道理可以讓你避免走彎路,知道怎樣才算一個成熟的人。

我推薦幾本書,幫助我們更快看清內心,心智變得成熟。

1.《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

副標題又叫《心智成熟的旅程》。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必定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我們需要時間和經歷才能意識到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甚至根本意識不到某些深層次的問題。而這本書就是積累了作者的所聞所思,將問題清晰明白地梳理出來,供世人參看。心智成長類的必讀書籍,經典之作。

2.《人性的弱點》,戴爾·卡耐基

卡耐基的著作,全書主要是從人性出發,分為“受人歡迎的原則”、“打動人心的原則”、“改變對方的方法”、“創造家庭幸福的原則”四個方面,主要用講故事的方法來闡述道理,看不進去專業性較強的書籍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3.《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除去了解自己,更要了解社會。要想心智變得成熟,一定要先認識人的心智是什麼樣的。看完了前面兩本書,就可以進階了。先看清基本人性的本質,再來看社會的本質。

4.《活著》,餘華

這算是少見的出現在“推薦讓人心智變得成熟”項下的小說了,餘華的代表作絕對的經典,如果看不下去去專業書籍,不如來看看小說,不正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收穫自己的戲劇”嗎?

那麼如何尋找成就感?

找一件你喜歡且有意義的小事,然後一直堅持就可以了。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以。

去年,我買了一臺古箏,每天堅持彈奏1~2小時,到現在也能完成簡單曲子的彈奏,雖遠不到登臺表演的級別,但自己聽著悅耳靜心的琴音,再分享給一兩好友聽著他們的點評,我也能收穫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即使是哪一天我不得已乞討為生,我也能自豪地說,我是個會熟練彈奏中國傳統樂器的人。

有人每天堅持記單詞打卡,收穫了別人的敬佩,有人鑽研廚藝,收穫了家人的讚美,有人僅僅是唱了一首歌,收穫了路人的掌聲……只要有人肯定,他們就不會自卑和抑鬱。

成就感,源於自己的歡樂,和來自外界的肯定,而你選擇的那件小事,只是一個載體。

2.在最親密的人面前也要保持“戰鬥”的姿勢

“戰鬥”的姿勢,是指保留你最後的體面。

為什麼戀人一旦同居就容易分手?因為彼此都能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但是,你所認為的“真實”,在他眼裡可能是“邋遢、不顧形象”;他眼中的“訴說心事”,在你看來可能是“脆弱、不上進”。

在家人面前也是如此,我們不必假裝,但是要保留體面,良好的形象不能一時建成,卻可以一瞬間垮掉。

而一旦我們被打上了“她變了”、“原來他是這樣的人”的標籤,就很難再回到當初“純潔無暇”的形象。

記住,你與世界的邊境,是身體的輪廓。

3.安全感來自經濟收入——穩定的存款,發展副業,拒絕使用花唄等借貸軟件

從原始社會發展到文明社會,經過了物物交換和貨幣交換的更替,毫無疑問金錢已經等同於能力。

在某些特殊語境下,財富的多少直接反應了人的價值。而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擁有經濟收入的確會比沒有經濟收入更加安心。

那些容易患得患失的家庭主婦敏感抑鬱的背後,首先是缺乏成就感,其次是缺乏經濟來源。

疫情期間,年輕人們紛紛意識到了存款的重要性,更別說那些亟待還信用卡、花唄的人了。

我認為,每個月應該存下收入的30%,剩下的30%用於食住,20%用於生活和社交,10%留作備用金。

別相信“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要知道“借的終究是要還的”。

忍不住時,請默唸三遍:“信用卡、花唄是魔鬼”。

除了工資,最好能發展副業:會寫文的,去到各大自媒體平臺寫文發文,或者公眾號投稿,會畫畫設計的,也可以去站酷、花瓣、千牛等發作品,有才藝的,可以註冊抖音號表演才藝,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由於篇幅原因,不再展開介紹副業,如果有朋友感興趣,下篇介紹一下如何理財以及如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副業。

結語

本文認為沒成就感、沒經濟來源和否定打壓的生活環境,才是疫情過後導致年輕人變得敏感、自卑甚至抑鬱的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有依靠閱讀書籍提高心智,堅定內心信念、存款增加生活保障、發展副業增加經濟收入三個途徑擺脫自我貶低至“廢物”的情況。

推薦書籍名單依次為:

1.《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

2.《人性的弱點》,戴爾·卡耐基

3.《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4.《活著》,餘華

何以自救,唯有讀書。我是靈魂自救者,關注我一起閱讀、思考與寫作,做個閃著光的趕路人。


靈魂自救者


哈哈,我和你有同樣的感受!父母一對大嘮叨。而且彼此還不和,我是怎麼過來的?第一你要找一個有意義的事做,比如我吧這個疫情期間學習了一個《江水平文案班》的學習,現在疫情過後寫文案博得老師同學的讚美,還找到啦一份居家辦公的工作。還有就是你當他們是關不上的電視屏幕,電視裡的反面角色你看了生氣不?可是呢,跟你無關,看了就過去了。你把他們也當屏幕,過去就算了,別往心裡去,自我安慰就完了。隨著出來慢慢就好了



湖北恩施江水平裝修


首先你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這種現象想必很多人都會跟你一樣待久了就會感覺很壓抑,包括我在內,但是疫情之下如果我們沒辦法去工作的話你是否主動去找些事情做。比如說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在家裡充電,豐富自己的知識,而不是無所事事胡思亂想。如果可以工作儘快回到工作崗位,工作能充實自己。反正心態很重要,如果你在傢什麼忙也不幫父母肯定會嘮叨你的。自己先去好好想想,祝你早日擺脫這種困境


蒐羅精彩電影


我可沒覺得自己是個廢物,不過這次疫情過後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了。


向左走向右瞅2020


我感覺要用心去做一件事情 想想為,一群笨蛋的那些人,不願生死,搶佔一線,為他們點贊


小白生活記錄


要想活得有價值,現在就是要找準目標,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要做什麼,一個方向持之以恆。


志強剪輯


多出門走走看看,不要宅在家裡


音樂領路人


2015年,我在家待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