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懶”的父母,才是聰明的父母

文 | 江曉白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深以為然。

教育孩子,父母越做減法,越見成果,越有收穫。

聰明的父母,都會用“犯懶”的方法,幫孩子訓練習慣、培養能力、養成人格。

有點“懶”的父母,才是聰明的父母

01

“懶”動嘴,用“身教”引導孩子

熱播劇《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母親,很喜歡對女兒林妙妙“動嘴”。

林妙妙坐姿不正,她訓斥:“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

林妙妙上廁所,她叮囑:“務必定時如廁,宿便有毒。”

林妙妙在飯桌上聊學校的趣事,她切斷話頭:“飯前洗手了嗎?怎麼洗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即便時時刻刻耳提面命,林妙妙“長大”的步伐還是很緩慢,身邊的朋友都因為家庭的變故而成長了,她卻依然停留在“嫌父親的工作給她丟臉”的幼稚階段,逼得閆妮嘆息:“快18了,啥都不懂。”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的刺激如果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激發人的逆反心理。

把這個理論運用到教育上,那就是:

當你對孩子說得越多,反饋回來的說服效果就越差。

孩子說了不聽,聽了不改,父母們到底該怎麼辦?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賈容韜在著作《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一書中,給出了示範。

賈容韜的兒子,原本是個“深度網癮少年”,曾兩次被學校勸退。

一開始,賈容韜採用的是“打罵教育”,但他兒子不吃這一套,反而越發頑劣,通宵待在網吧,連學校都不去了。

經過思考後,賈容韜決定改變策略,他對照各種教育知識,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當兒子不講衛生,他就把房間的每個角落打掃得纖塵不染;當孩子厭惡學習,他就每天堅持閱讀,在家裡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

就這樣,兒子被感動了,去網吧的次數慢慢減少,後來還以強大的意志,戒掉了網癮,考上了重點大學。

鄭淵潔在著作《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中寫道:“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用嘴,說一萬遍,不如示範一次。

要知道,人類是一種模仿性很強的動物,孩子的一切行為,都照搬自離TA最親近的人。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染於藍則藍,染於黃則黃”的道理,所以身教先行、身教多行。

有點“懶”的父母,才是聰明的父母

02

“懶”動手,用“放手”鍛鍊孩子

真人秀《少年說》,有一期特別有意思。

一個叫付軒昂的初中男生,在屏幕上“哭訴”:“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啊!你能別再逼我做家務嘛,行嗎,媽媽?”

而媽媽的回答斬釘截鐵:“不可以!”

事情的起因,是付同學的媽媽,藉著學校佈置社會實踐作業的機會,安排他做家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付同學的家務能力長進很大,什麼刷碗、擦地、摘菜,都做得像模像樣;不僅如此,他的廚藝也是到了開掛級別,燜飯、煮粥、涼拌菜,等等,樣樣精通。

面對兒子的“控訴”,付媽媽堅定地駁回了,她說:“男生,就應該泡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

還說:“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

網友們紛紛為付媽媽點贊:“有這樣優秀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也非常優秀!”

曾有一份調查數據表明,在父母的“包辦”下,中國的高中生中,有五成從不倒垃圾、不掃地,六成不疊被子,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做飯,甚至,還有人,連整理書包這樣的小事,都由父母代勞。

“湖南神童”魏永康,大概是這其中的一員。

魏永康智商非常高,13歲時以602分考入湘潭大學,17歲時,又考入了中科院研究所,碩博連讀。

而錦繡前程即將展開時,魏永康卻被退學了,無緣碩士學位。

造成這個悲劇的,是他那保姆式母親。據報道,他母親認為,學習之外的事,都是“瑣事”,所以,她在他上高中時還給他餵飯,在他上大學時幫他洗頭。

直到讀研了,魏永康離開了母親的照顧,他才發現自己完全無法自理,比如,吃飯需要教授提醒,冬天不知道加衣服,還穿著單衣、趿著拖鞋逛天安門。甚至,連提交碩士論文的時間都錯過了。

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說:

“兒童對勞動從不厭倦。勞動使他成長,勞動讓他更具活力。兒童從不要求減輕他的勞動量,他喜歡獨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這樣說,

不勞動,兒童的活力就會走向衰竭。”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不是大包大攬、事事親力親為,以養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為目的,而是“放手”,讓TA學會自理、自立。

俗話說,勤媽出懶女。

父母越事無鉅細,孩子越難自立自理;父母越放手,孩子越有本事,也越容易長出飛翔的翅膀。

有點“懶”的父母,才是聰明的父母

03

“懶”動腦,用“難題”訓練孩子

有人說,身處這個信息時代,思考能力,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的確,對於孩子來說,比起直接獲得知識,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更為重要。因為這兩種能力,能讓孩子與時俱進,時時刻刻鍛造自己,以便讓自己與時代相契,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

但現實生活中,這兩種能力的培養,都被家長忽略了。每當孩子遇到難題,家長就不遺餘力地出手,以自己的經驗、閱歷、人生智慧,總結出應對策略或答案,悉數奉上。

就這樣,父母的腦子一直在動,孩子的腦子一動不動,時間一久,孩子的思維固化,思辨力被扼殺,變得從眾而沒有自己的見解,非常可怕。

聰明的父母,腦子都不怎麼“轉動”,孩子問TA問題,TA只會說:“我也不知道,你覺得應該怎樣才會更好?”

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家裡新買了一個大魚缸,當午後的太陽照射進魚缸時,地上就出現了“彩虹”。5歲的小朋友看了,覺得很新奇,就問媽媽:“這是什麼?彩虹不是在天上嗎?怎麼跑到我家裡來啦?”

媽媽聽了,也跟著說:“真漂亮,可是,它是怎麼來的呢?”

小朋友見媽媽也沒有答案,一整個下午都圍著魚缸轉來轉去,直到吃晚飯時,她興奮地告訴媽媽:“彩虹是太陽公公帶來的,它在天上走啊走,走到中午的時候,就照到了水裡,水又照到了地上,就這樣,彩虹出現了。”

其實,這就是物理學中的“散射”原理,這位媽媽,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推理,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抽象思維和觀察能力,可以說非常聰明。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爸爸,也是個會引導孩子思考的人。他經常跟“兒子”馬飛說:“你的腦子如果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幹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當馬飛被洪水困在屋子裡時,他用喇叭朝他喊:“想一想你周圍有什麼東西可以救你自己。”

在他的啟發和提醒下,馬飛戰勝了恐懼,用門板和床單做了一個木筏,逃了出來。

美國著名作家、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曾說過:“

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獨立的思想、獨特的見解,是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聰明的父母,都懶得動腦筋,而是給孩子創造思考的機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疑問,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主見、原則和立場,然後應對問題、解決問題。

有點“懶”的父母,才是聰明的父母

04

《韓非子·解老》中說:“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

意思是,柢樹想生長長大,根一定要扎的深才能長久。

人生道路,漫長險阻,根基好的孩子,才會走得平穩無畏。

聰明父母的“懶”,不是疏忽、冷漠、懈怠,而是幫助孩子打地基。

少動嘴,是希望孩子自己看見楷模,樹立出學習榜樣;

少動手,是希望孩子自己處理事務,鍛煉出自理能力;

少動腦,是希望孩子自己獨立思考,訓練出思辨能力。

有一首歌這樣唱:“給你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父母教育子女,也當如此,越“懶”的愛,才是計謀深遠的愛。

共勉。


作者:江曉白,碧讀好書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在清風烈酒裡,執筆慰風塵。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原創美文、好書好課、新書資訊等,伴你成長!圖/攝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