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懒”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

文 | 江晓白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深以为然。

教育孩子,父母越做减法,越见成果,越有收获。

聪明的父母,都会用“犯懒”的方法,帮孩子训练习惯、培养能力、养成人格。

有点“懒”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

01

“懒”动嘴,用“身教”引导孩子

热播剧《少年派》中,闫妮饰演的母亲,很喜欢对女儿林妙妙“动嘴”。

林妙妙坐姿不正,她训斥:“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

林妙妙上厕所,她叮嘱:“务必定时如厕,宿便有毒。”

林妙妙在饭桌上聊学校的趣事,她切断话头:“饭前洗手了吗?怎么洗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即便时时刻刻耳提面命,林妙妙“长大”的步伐还是很缓慢,身边的朋友都因为家庭的变故而成长了,她却依然停留在“嫌父亲的工作给她丢脸”的幼稚阶段,逼得闫妮叹息:“快18了,啥都不懂。”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外来的刺激如果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激发人的逆反心理。

把这个理论运用到教育上,那就是:

当你对孩子说得越多,反馈回来的说服效果就越差。

孩子说了不听,听了不改,父母们到底该怎么办?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在著作《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中,给出了示范。

贾容韬的儿子,原本是个“深度网瘾少年”,曾两次被学校劝退。

一开始,贾容韬采用的是“打骂教育”,但他儿子不吃这一套,反而越发顽劣,通宵待在网吧,连学校都不去了。

经过思考后,贾容韬决定改变策略,他对照各种教育知识,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儿子不讲卫生,他就把房间的每个角落打扫得纤尘不染;当孩子厌恶学习,他就每天坚持阅读,在家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就这样,儿子被感动了,去网吧的次数慢慢减少,后来还以强大的意志,戒掉了网瘾,考上了重点大学。

郑渊洁在著作《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写道:“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

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用嘴,说一万遍,不如示范一次。

要知道,人类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孩子的一切行为,都照搬自离TA最亲近的人。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染于蓝则蓝,染于黄则黄”的道理,所以身教先行、身教多行。

有点“懒”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

02

“懒”动手,用“放手”锻炼孩子

真人秀《少年说》,有一期特别有意思。

一个叫付轩昂的初中男生,在屏幕上“哭诉”:“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啊!你能别再逼我做家务嘛,行吗,妈妈?”

而妈妈的回答斩钉截铁:“不可以!”

事情的起因,是付同学的妈妈,借着学校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的机会,安排他做家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付同学的家务能力长进很大,什么刷碗、擦地、摘菜,都做得像模像样;不仅如此,他的厨艺也是到了开挂级别,焖饭、煮粥、凉拌菜,等等,样样精通。

面对儿子的“控诉”,付妈妈坚定地驳回了,她说:“男生,就应该泡得了书房,下得了厨房。”

还说:“生活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家务劳动的能力,它会锻炼你的动手能力!”

网友们纷纷为付妈妈点赞:“有这样优秀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也非常优秀!”

曾有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在父母的“包办”下,中国的高中生中,有五成从不倒垃圾、不扫地,六成不叠被子,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从不做饭,甚至,还有人,连整理书包这样的小事,都由父母代劳。

“湖南神童”魏永康,大概是这其中的一员。

魏永康智商非常高,13岁时以602分考入湘潭大学,17岁时,又考入了中科院研究所,硕博连读。

而锦绣前程即将展开时,魏永康却被退学了,无缘硕士学位。

造成这个悲剧的,是他那保姆式母亲。据报道,他母亲认为,学习之外的事,都是“琐事”,所以,她在他上高中时还给他喂饭,在他上大学时帮他洗头。

直到读研了,魏永康离开了母亲的照顾,他才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自理,比如,吃饭需要教授提醒,冬天不知道加衣服,还穿着单衣、趿着拖鞋逛天安门。甚至,连提交硕士论文的时间都错过了。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

“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

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聪明的父母爱孩子,不是大包大揽、事事亲力亲为,以养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为目的,而是“放手”,让TA学会自理、自立。

俗话说,勤妈出懒女。

父母越事无巨细,孩子越难自立自理;父母越放手,孩子越有本事,也越容易长出飞翔的翅膀。

有点“懒”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

03

“懒”动脑,用“难题”训练孩子

有人说,身处这个信息时代,思考能力,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的确,对于孩子来说,比起直接获得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更为重要。因为这两种能力,能让孩子与时俱进,时时刻刻锻造自己,以便让自己与时代相契,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但现实生活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被家长忽略了。每当孩子遇到难题,家长就不遗余力地出手,以自己的经验、阅历、人生智慧,总结出应对策略或答案,悉数奉上。

就这样,父母的脑子一直在动,孩子的脑子一动不动,时间一久,孩子的思维固化,思辨力被扼杀,变得从众而没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可怕。

聪明的父母,脑子都不怎么“转动”,孩子问TA问题,TA只会说:“我也不知道,你觉得应该怎样才会更好?”

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家里新买了一个大鱼缸,当午后的太阳照射进鱼缸时,地上就出现了“彩虹”。5岁的小朋友看了,觉得很新奇,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彩虹不是在天上吗?怎么跑到我家里来啦?”

妈妈听了,也跟着说:“真漂亮,可是,它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见妈妈也没有答案,一整个下午都围着鱼缸转来转去,直到吃晚饭时,她兴奋地告诉妈妈:“彩虹是太阳公公带来的,它在天上走啊走,走到中午的时候,就照到了水里,水又照到了地上,就这样,彩虹出现了。”

其实,这就是物理学中的“散射”原理,这位妈妈,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推理,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抽象思维和观察能力,可以说非常聪明。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爸爸,也是个会引导孩子思考的人。他经常跟“儿子”马飞说:“你的脑子如果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当马飞被洪水困在屋子里时,他用喇叭朝他喊:“想一想你周围有什么东西可以救你自己。”

在他的启发和提醒下,马飞战胜了恐惧,用门板和床单做了一个木筏,逃了出来。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曾说过:“

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见解,是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聪明的父母,都懒得动脑筋,而是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疑问,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主见、原则和立场,然后应对问题、解决问题。

有点“懒”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

04

《韩非子·解老》中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意思是,柢树想生长长大,根一定要扎的深才能长久。

人生道路,漫长险阻,根基好的孩子,才会走得平稳无畏。

聪明父母的“懒”,不是疏忽、冷漠、懈怠,而是帮助孩子打地基。

少动嘴,是希望孩子自己看见楷模,树立出学习榜样;

少动手,是希望孩子自己处理事务,锻炼出自理能力;

少动脑,是希望孩子自己独立思考,训练出思辨能力。

有一首歌这样唱:“给你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父母教育子女,也当如此,越“懒”的爱,才是计谋深远的爱。

共勉。


作者:江晓白,碧读好书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在清风烈酒里,执笔慰风尘。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图/摄图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