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個母親能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

三木易和


一個母親可以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

贍養老人一直是社會上褒貶不一的話題。贍養老人真的很難嗎?

老人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不能幫你看孩子,做家務,整天吃閒飯。人老體弱,毛病一大堆,中藥,西藥整天吃,和個藥罐子似的。吐痰,擦鼻涕沒完沒了。走到哪兒都讓人嫌棄。

於是老大,推給老二,老二再推給老三。母親成了他們的累贅。開始上演現代版的牆頭記。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你們有什麼理由不贍養自己的母親。

嬰兒啼哭來到世上,母親都要經歷一場徹骨的劫難。但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再多的苦痛都化成滿眼的喜愛。

從此母愛賦予了女人一身鎧甲,變身無所不能的超人媽媽。

哭了媽媽知道你餓了。鬧了媽媽知道你的尿布溼了。看著大便顏色不對,就開始憂慮你是否腸胃不好。不小心你摔了一跤,母親的心比你還疼。

你發燒了。大晚上的,外面風雨交加。膽小的母親,卻義無反顧的抱著你去醫院。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嘔心瀝血將孩子撫養成人。本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遭到孩子的嫌棄。日子過的提心吊膽,唯恐哪兒不對,換來孩子一頓呵斥。

我想對這些人說:善待你的母親吧,在她有生之年,儘儘你的孝心,還一下你的良心債。你付出的不及母親對你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前有車後有轍,也為孩子做個榜樣,為自己留條後路吧。

謝謝大家。這是我對一個母親能養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卻贍養不了一個母親的回答。


丫甜


對於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至於一個母親能夠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為什麼贍養不了一個母親,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多心思就雜了,有了比較。都不想自己出力,讓別人佔了便宜。而對於母親來說,孩子都是心頭肉,情願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孩子健康成長。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她能養活自己的孩子是因為為母則剛,就算手裡只剩一碗飯也會讓孩子先吃,相反,兒女的愛就沒那麼偉大,他們或許會孝順,但是母親在心裡的份量有限。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很好的贍養老人,但兒女多了就會多想,憑什麼就我一個人照顧母親,就你們事多,同時心裡就會有怨言,想要公平。

再加上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讓你不能隨心所欲,畢竟自己的家也需要照顧。這樣一來對於贍養老人,就沒有那麼心思純粹了。而母親為了孩子們更好的生活,也不會隨便的去打擾孩子的生活。不想去拖累他們。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願所有人都能生有所養,老有所依。




陌上花開Joey


我的媽媽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她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位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可以付出,這是出於母性的偉大,是什麼也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她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當然了我們兄妹三個也會竭盡全力善待自己的父母,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自己也是一個七歲孩子的母親,當了媽媽以後更能體會自己母親的感受。

網上電視上也經常看到五六個孩子卻不管老人的,每次看到這些,都會掉眼淚💧,這不是父母教育的過失,父母生下你,把你養大,這就是一輩子要報答的恩,怎麼能找各種藉口,甚至說中傷父母的話,做傷害父母的事,每個人都會變老,如果自己的孩子也不管自己,又會怎麼想呢。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更何況是生你養你的父母!


啃拉姆


當我們還是小時候,很多人是不是都曾在心裡說過,我們不結婚,我們以後一輩子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至少我媽媽說他小時候這樣說過,我小時候是這樣,我兒子現在也是這樣說

長大了,我不得不承認,愛是向下的大於向上的,於我個人而言,我感覺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吧

但是當我的兒子長大,我媽媽老了,我覺得我的重心於親情,還是責任,我都會讓自己轉移感情重心,小時候兒子和你需要我,現在兒子長大,媽媽老了,我會更多的再去照顧父母


彬彬有禮一家人


你這個問題我還真見到了真實的案例。

我給你分析一下吧,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都在於這個母親。

三個人怎麼可能贍養不了一個母親,所謂不能,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和這個母親在一起而不是不願盡孝心。

一個母親養大三個孩子是偉大的,可是如果她把你的人生拉入深淵呢。前有樊勝美,中有蘇明玉,後有房似錦,這樣類似的中國父母太多了。

我認識的這個母親也很偉大,在貧窮的年代靠一己之力把孩子都拉扯大了,現在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了。我瞭解到的情況是孩子們內心還是牽掛母親的,但是都不願意和她住在一起。因為她太強勢,喜歡什麼事情都插一腳,不懂得分寸,不懂得她真正的應該做什麼?和幾個媳婦婆媳關係都處不好,家裡經常雞飛狗跳的,鬧得她的兒子們都是左右為難,時間長了就麻木了,所以她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和她在一起。

婆媳問題,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這也是中國現今的常態。人老了就不要有那麼多執念,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解決,就這麼簡單,少操心,多一分清淨,安心養老便是。

本人喜歡研究感情問題,喜歡看感情類的書,蹲居天涯八卦論壇多年,有什麼感情問題歡迎私聊。





一生汪一生喵


不想說“為母則剛”,一個女人都有母性的光輝,她本性善良,無論性格溫柔還是剛強,只要她成為母親,就會想盡千方百計把孩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呵護弱者,母愛氾濫。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責任。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想給孩子最好的。手裡有一分,絕對不私藏半絲半毫。對於她來說,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續和希望。她是用自己的生命愛著,奉獻著。

而兒女們成人以後,就會有自己的天地。母親的那個家成了驛站,自己的家又自行成團。當他們也為人父母,就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這是一種輪迴,也是愛的延續。

作為兒女,我們有可能會忽略父母的需求,對他們照顧不周,但這不能成為不贍養老人的藉口。尤其是幾個姐妹兄弟之間,計較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最後把年邁的老人丟在一邊,不管不問,妄為兒女。不要忘了,你也為人父母。

曾認識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媽媽,生養了八個兒女。老伴去世後,她患白內障,生活不能自理。可兒女們都不願意贍養,老人從這家推到那家,受盡委屈。兒女們的所作所為令人不齒!



黃昏蜜語


這又是一個悲傷的問題。本來古語說“多子多福”,但實踐實證不能一言概之。兒子裡有孝敬和不孝敬之分,孝敬的,兄弟三個有商有量,各盡所能,老人真能享受老來福。不孝的,“一個和尚挑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個比喻對好多家庭太形象了。當父母有本事有能力的,兒子擠破頭回家蹭吃、蹭喝、蹭錢。當父母年邁體衰時,各個逃之夭夭,或上演“牆頭記”。三個兒子都養活不起一個老孃。難怪老人長嘆:人窮得,死得,老不得。



漢江庸叟


我們現在先來客觀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如題所說,一個母親養活了三個孩子,等母親老了,三個孩子都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假設一家生兩個孩子,那麼這三個孩子需要養活的人除了自己的母親還有自己的兩個孩子。這樣看來他們負擔也並不輕。並且眾所周知現在的養孩子和生活的成本和以前是天差地別。

所以我想說的是

第一,可能是生活壓力太大,房貸,車貸,孩子上學特長課等花銷不菲。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都是這樣,這是人性,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一多就容易互相推諉。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實驗。一名女子在街上求救,當她向一群人尋求幫助時沒有人幫她。當她向某一個特定的人求助是卻得到了幫助。很不可思議吧,但這就是人性。

第三,這就和個體有關了,百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孝順,有些人不孝,所以如果是三個孩子贍養母親,他們所出的力也是不同的。


小雨這裡有條巷


這主要是責任心的問題。俗話說“母想兒子似長江水,兒想父母如一陣風”。父母親把養兒育女看作是自己應盡的責任,無論有多少艱難困苦,辛酸苦淚,都責無旁貸,勇於承擔。平時就像對待心頭肉一樣疼啊惜的,一旦有個頭疼腦熱就會拼命苛護。一步一步的看護著長大成人。就如古詩云:世上爹媽情最真,血淚溶入兒女身。殫竭精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子對待父母親則不同,現今的兒女更多的是父母在時不知道珍惜,等父母不在了才後悔沒盡孝道,站在父母墓前才能闡釋人生。正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賴何能


我無法理解一個母親能把三個孩子養大,而三個孩子不能養活一個母親這種做法。三個孩子都是母親懷胎月生出來的,是用母親的乳汁哺育長大。是母親教你們說話,是母親扶你們走路,是母親親手一口一口餵你們吃飯,是母親掙錢供你們上學,是母親起早貪黑為你們縫製新衣服,是母親攢錢為兒子娶媳婦,是母親為女兒做

嫁裝,你們有病是母親抱你們去醫院,你們住院時是母親守護在你們的病床前,給你們端水拿藥,你們出門遠行時,是母親牽掛著你們。母親是個多麼偉大的母親。母親老了需要你們了,為什麼你們不能養母親呢?想想母親是怎麼把你們養大的,你們是不是應該抱答母親養育之恩?你們不要掙來掙去了,你們好好的陪伴著母親快樂的渡過最後的晚年。有句話說的好,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有狠心的子女,沒有狠心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