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楠楠是一個3歲的媽媽,最近總是跟閨蜜抱怨說自己很是疲憊,明明孩子都已經學會走路很長時間了,卻還是要自己抱,特別是昨天,帶著孩子去超市裡購物,回來的路上,自己手裡本來就拎著不少的東西,回家走到一半,孩子就讓自己去抱,本來就很累了,還要抱孩子,就忍不住發脾氣,他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就不能懂點事,自己會走,還非要我去抱?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其實這很可能並不是因為孩子“懶”還有著其他的原因的。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看完原因你還忍心不抱嗎

原因一、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在現在社忙碌的社會,負擔著家裡經濟的爸爸媽媽們都是上班一族,很少有時間在家陪孩子,甚至,在家的時候也會因為太累而到家就睡,大多數的孩子就是由老人照顧,或者僱個保姆。與父母的相處的時間太短,導致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想要與父母親近,證明父母愛著自己

吃飽了的孩子不會喊餓,抱夠了的孩子不會無理取鬧。

那些哭著喊著要抱抱的孩子,是在問媽媽要愛,要關注。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原因二、釋放負面情緒或者獲得滿足

的孩子遇到高興或者難過的事情時,也會經常性的尋求媽媽的懷抱,對孩子來說,只有媽媽的懷裡才是世界上最安全也最能安慰自己的地方,

高興的時候在媽媽的懷抱裡能夠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難過的時候在媽媽的懷抱裡能夠尋求到安慰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尤其對於低幼的孩子們來說,肢體語言比語言更有力量,而擁抱是最柔軟、最有力量的方式。

原因三、寶寶感到疲憊

走路,在我們成年人甚至是大一點的小孩子看來是很平常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但是對尚年幼的寶寶來說,走路其實是很消耗體力的

當寶寶感到疲憊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像母親尋求幫助

當孩子要抱抱的時候,該怎麼辦?

馬天宇5歲那年,媽媽去世,酒鬼爸爸拋下他和兩個姐姐遠走他鄉,他們姐弟跟著爺爺奶奶長大,那份缺失的愛對他的影響可想而知。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他哽咽道:

“你們都有家人出現的時候我真的好難受。”

“沒有全家福,一直是心中的遺憾。”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在馬天宇成名後,爸爸回來了,他選擇了原諒。他和爸爸相擁的照片,讓人動容。這份遲來的擁抱,他等了20幾年。

美國一位嬰兒心理學家說道:

當孩子被母親抱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最具安撫功能的接觸——胸對胸接觸,

孩子不適的心境會立即得到母愛的最佳撫慰而趨於平靜,情緒需求便得以滿足。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當孩子要抱抱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能夠一口否定,孩子也是有著自己的感情,首先問清楚情況,瞭解孩子想要抱抱的原因再決定是否抱抱。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抱抱是對孩子安全感需求的回應,這時候的孩子要抱抱的時候,請父母儘可能地去滿足。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當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酌情處理了,另外,這個階段其實也是一個幫孩子養成獨立性格的機會

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習慣,孩子長大後就會自然而然的具有自立能力,並且會很快成長。如果家長因為寵溺孩子,讓孩子養成了過度依賴的壞習慣,不但家長受累,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小孩子聽不懂道理故事繪本才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所以本寶媽向大家推薦《兒童素質禮儀啟蒙繪本》書中的卡通人物會引導孩子自主獨立的性格、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基本行為。

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就會把自己帶入到角色當中,裡面的主人公怎麼做,孩子就會模仿,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擁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另外,還有《安全教育》等拓展內容,可以教會孩子注意安全,遠離危險,等到他們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級,家長也能更放心。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全書一共16冊,僅需78,平均下來一本書還不到5塊錢,一頓早餐就能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好習慣,錯過了關鍵時期,再想培養就難了。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走路,卻總要“抱抱”?瞭解原因後還忍心不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