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民國時期的“阿房宮大戲院” 文



【語音版】民國時期的“阿房宮大戲院”   文/朱文傑

“阿房宮大戲院”的門樓(攝於1932年) 作者供圖


  南院門周邊的鹽店街、五味什字、竹笆市是西安放映電影的肇始之地,這一帶也曾佔據了西安電影業的半壁江山。此間眾多影院以阿房宮大戲院(後名“阿旁宮電影院”)名聲最為顯赫,乃是民國時期“西安八大電影院”之首。

  由周伯勳父子倡議興建

  西安早期的電影放映大都是流動性的,而且起步較晚,比起東部一些大城市晚了約10年。時至上世紀30年代,西安的電影業突然崛起,出現了十餘傢俱有一定規模的電影放映場所。這些競相建立的電影院存在很多問題,它們大多機器破舊,加之經營不善,片源不足,大部分嚴重虧損,為時不久便宣告停業,其中先聲電影院因機器多次發生故障,開業不到半年便夭折;國民電影院經營三個多月就關門大吉;民眾電影院只經營一個半月即告停業;世界電影院1931年6月15日開業,同年底倒閉……縱觀西安的老牌影院,唯有阿房宮電影院一枝獨秀、長盛不衰,確實為電影放映業的奇蹟。

  時間退回到1931年,著名演員周伯勳由上海回到故鄉西安,謀劃著在這裡開家電影院。周伯勳約請幾位社會賢達共商此事,統一認識後,委託其父周鳳崗主持操辦,並將自家位於竹笆市北口路東26號的私宅作為院址,設計並命名為“阿房宮大戲院”。

  據《陝西省志》載:“武少文、周伯勳、韓仲魯、韓望塵、劉尚達、封至模等人發起並採取招股的辦法,集資12萬元(4800股,每股25元)興建大戲院。董事長為韓仲魯,常務董事韓望塵,董事兼經理武少文,董事兼駐上海業務代表周伯勳。全院有員工34人,分設劇務、片務、機務、總務四課”。為保證放映質量,周伯勳還特地從上海拉來了一支專業隊伍,其中有放映人員和發電工人等。

  獨樹一幟的豪華配置

  1932年6月19日,阿房宮大戲院落成並舉行了開業典禮,當年6月20日的《西北文化報》記載了該院的開業盛況:“阿房宮大戲院昨日上午十時舉行開業典禮,各機關男女來賓約500人,由韓仲魯任主席,李毅任司儀,封至模做報告……該院設置完備,選片亦佳,堪為西安高級之娛樂場所”。

  當年阿房宮大戲院的門樓頗具古典民族風格,為半宮殿式,大門兩邊飛簷下豎起兩根硃紅大柱,上面盤著兩條金龍,龍口含著明珠(鑲進燈泡),門腦安裝一顆大型“彩珠”(實為燈泡),形成雙龍繞柱、騰空戲珠的壯觀勢態,飛簷四角雕刻著祥麟瑞鳳、威龍靈龜。阿房宮大戲院的門樓不僅白天好看,入夜龍口燈光燦爛,更為奪目。

  阿房宮大戲院佈局新穎,是西安第一家無柱子遮擋的新型影劇院,使用的放映機也是德國製造的艾諾門I型無聲放映機。放映廳分樓上樓下,能容600餘人,配備木製靠背椅,座位舒適。映廳後部小閣樓上8個貴賓包廂一字排開,顯得高檔而豪華。

  開業當天,阿房宮大戲院放映了由上海聯華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古都春夢》《野草閒花》《戀愛與義務》,這三部影片皆由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雖為無聲默片,但也引發轟動,阿房宮大戲院由此一炮而紅。

  開業後的幾年裡,阿旁宮大戲院只放映默片,直到1934年,隨著美國影片《冰島奇遇記》上映,阿房宮大戲院第一次迎來了有聲電影。傳說放《冰島奇遇記》時,劇中人出聲說話,把觀眾驚得一塌糊塗,有不明究竟者,非要上後臺找銀幕上說話的演員,十分好笑。

  極其重視廣告宣傳

  阿房宮大戲院成立之初所打的廣告語都顯得豪氣逼人,有獨佔鰲頭之勢,如“唯一高尚娛樂場所”“聲光座俱臻上乘的西北電影之宮”“專映中外最佳巨片”。為了給即將上映的新片造勢,阿房宮大戲院在宣傳上不遺餘力,手段多樣而新穎,預告片、霓虹燈、路牌、特刊、劇照、海報、說明書和報紙廣告鋪天蓋地,做到了“全方位轟炸”。阿房宮大戲院經常在報紙上刊登大幅電影廣告,還開設影片預告專欄,將下期開映的影片公佈於眾。1935年1月1日,阿房宮大戲院選擇《爵士歌王》作為“新年大奉獻”,當時曾以整版進行廣告宣傳,這是阿房宮大戲院自開業以來版面最大的電影廣告。1937年6月19日,阿房宮大戲院開業5週年時,又特意在報紙上刊登啟事:“特選富麗華貴之音樂歌舞豔情片《琴挑》半價連映三天,聊表謝忱,而慶同樂”。

  值得一提的是,戲劇家封至模先生還專門為阿房宮大戲院放映影片設計過《說明書》,其中詳細介紹了電影內容、演職員表、電影插曲,還有一些伴隨影片內容產生的觀眾問答,增強了影院與觀眾的互動。這些《說明書》印製精美如畫頁,令人愛不釋手,成為有心人珍藏之物。1983年,在上海著名電影藝術家孫瑜從影50週年紀念活動的資料展覽上,出現了多份阿房宮大戲院的《說明書》,成為歷史的見證。

  以放電影支持抗戰

  上世紀30年代,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威脅,阿房宮大戲院不遺餘力地宣傳抗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阿房宮大戲院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電影運動基地——上海電通影片公司簽訂了業務協議,促成該公司攝製的反帝反封建影片《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都市月光》等來陝映出。抗日戰爭時期,阿房宮大戲院將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等十餘部影片從重慶運到西安映出。抗戰勝利後,阿房宮大戲院又與中共地下黨領導下的崑崙影業公司簽訂了供片合同,將該公司攝製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進步影片搬上西安銀幕。

  抗戰時期由於不時停電,阿房宮大戲院為保證影片正常放映,專門購置了柴油發電機。當時自用的柴油發電機可是個稀罕物,據說1943年麥收時節,蔣介石在長安王曲皇甫村召開軍事會議,當時佈置會場要裝電燈,但沒有發電機,為此還特地從阿房宮大戲院借來發電機應急。

  觸怒“總爺”惹大禍

  正所謂樹大招風,1946年,阿房宮大戲院發生了一起不小的糾紛,此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震動古城,被稱為:“禍起阿房宮,‘總爺’尋釁惹事端”。

  所謂“總爺”,實際是國民黨駐紮在西安的十五軍官總隊,簡稱“軍官總”,該部士兵平日軍紀渙散,總愛惹事。1946年4月6日,該部士兵霸王硬上弓,沒有票卻硬闖阿房宮大戲院,隨後和門衛爭執口角,起了糾紛。正巧這時西安警備司令部糾察隊經過,就把為首鬧事的幾人帶走了,剩下的人見狀立即炸鍋。這夥蠻橫慣了的好事之徒,一面回駐地叫人,一面湧到西大街的警備司令部大門口索要被逮捕之人。這些人越聚越多,藉機鬧事連罵帶吼。警備司令部也不好惹,抬出拒馬路障,士兵荷槍實彈,還架起兩挺輕機槍,劍拔弩張,如臨大敵。後來,“軍官總”一幫人扛槍衝擊已關了城門的小南門,又是朝城牆上放槍,又是朝城河裡扔手榴彈,鬧得西安城南關門3天。

  整件事鬧到最後,倒黴的還是電影院。為了息事寧人,當時西安城內所有影院、戲院除列有“榮軍席”外,還增設了“軍官總隊席”,這可是不要錢的座位。至此,“軍官總”的這幫人更加肆無忌憚。

  新中國成立後,阿房宮大戲院迎來了新生。1950年,大戲院在翻修後座位增至800多席。1951年4月15日,阿房宮大戲院由陝西省文教廳接管,更名為“阿房宮電影院”。1989年,又更名為“阿房宮藝術電影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