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古代帝王好改“元”文

「語音版」古代帝王好改“元”文/趙 雨


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在自漢武帝首創年號以來的2000多年裡,封建帝王對改“元”這樣的重大事件是隨心所欲、想改就改的。從漢武帝首創年號“建元”,到清王朝滅亡、“宣統”年號的廢止,我國曆史上共存有多少年號,至今尚無定論,梁啟超先生統計為316個,而《中國歷史紀念表》則稱有500多個,加上軍閥割據政權的年號,總數就更多了。

  封建帝王緣何熱衷改“元”?這還得從“紀年”說起,所謂紀年,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商代雖有文字記載,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沒確切的年代記載。太史公司馬遷根據前人遺留的史料,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西周“共和元年”及以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起,我國曆史開始有了確切紀年。

  其實,曆法的推算比司馬遷創建“紀年法”更早,《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新年從哪天開始?《史記·八書·曆書》曰:“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而正以十月。”也就是說,夏朝以孟春第一天為“元旦”,此後,商、周、秦朝分別比前朝提前一個月過新年。直到西漢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時,漢武帝接受大中大夫公孫卿、太史令司馬遷等建議,下令廢除秦歷,恢復夏曆(農曆),“以元封七年為元年”,並詔命御史大夫倪寬、太史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漢武帝成為史上改“元”第一人。

  漢武帝雖未對改元或沿用舊年號作出統一要求、制定統一格式,但他在位50多年,只創建了11個年號,且有一定規律可循,譬如“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各6年,“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等各4年。無論“6年一改”還是“4年一改”,時間都相對穩定。而此後王朝的統治者改“元”就頻繁了,新君即位,無論正常交接班,還是通過政治或軍事手段逆襲上位,首先做的便是改“元”;總結成績、祈福消災、宣佈新的施政方針、前方打了勝仗等等都是改“元”的充足理由,甚至還有“什麼理由都沒有、完全是興之所至,也弄出一個新年號”的帝王。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更有“改元癖”,從上元元年攝政到神龍元年被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推翻,掌權21年,卻改“元”17次,平均一年多就改一次。從武則天改元“天授”“天冊”“證聖”“神龍”“長安”等看,她改元的政治意圖與歷代熱衷改元的帝王所表達的思想如同一轍,即:強調權力的正當性,記載自己的豐功偉績,祈求上蒼護佑皇圖永固,表達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等。

  然而,封建帝王雖然喜歡建“元”、重視改“元”,但他們基本都遵循一樣的套路——年號的選擇既要“吉祥”,又要避免“撞車”,尤其不能重複滅亡政權的年號,這可苦了負責選定年號的大臣們。南宋著名歷史學家、目錄學家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載: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命宰相趙普“撰前世所無年號,以改今元”,趙普絞盡腦汁,提交了“乾德”二字,趙匡胤很滿意,趙普也很得意。可是,乾德三年,趙匡胤滅後蜀,“蜀宮人有入掖廷者”,趙匡胤“閱其奩具,得舊鑑,鑑背有‘乾德四年鑄’”,大吃一驚,便拿出銅鏡生氣地問趙普:“安得已有四年所鑄乎?”趙普被問得目瞪口呆、驚出一身汗。趙匡胤又召學士陶谷、竇儀問之,竇儀回答:“此必蜀物,昔偽蜀王衍有此號,當是其歲所鑄也。”趙匡胤恍然大悟,對沒文化的開國元勳趙普一頓羞辱:“宰相須用讀書人。”趙普很幸運,遇到的是明君,否則腦袋就可能搬家了。沒過多久,趙匡胤便將年號改為“開寶”。

  封建帝王們熱衷改元,免不了造成多個年號重複。諸如“建興”“天祐”“太平”之類吉祥意味濃厚的年號被“複製”了10餘次,甚至同一朝代也出現重複年號,674年8月至676年11月,唐高宗李治用的是“上元”年號;而唐肅宗李亨於760年閏4月至761年9月也用此年號,給後人考辨歷史帶來了很多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