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報國,不負少年",中國少年就該如此!


兩個月的時間,疫情從爆發到逐漸穩定。

喜怒哀樂,瞬息轉換。

前兩天一張照片刷屏全網,惹人淚目。照片上的孩子2歲,經過治療後出院。一直照顧他的護士送他出門。剛打算和孩子揮手告別,小男孩突然很認真地鞠了個躬,護士下意識地還了個禮。



有網友找出了一張百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的老者是時任杭州廣濟醫院院長的梅滕根先生。在他巡查病房時,一個小患者向他鞠躬。他也順勢彎腰還禮。

這種跨越百年的傳承,不是巧合,更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風骨。

而這份風骨,從少年時期就得到承襲。


"少年"這個詞像是一個月經式熱點一樣時不時被提起,時不時被刷屏是世俗、是情懷、是讚歎、更是嚮往。卻唯獨不是指年齡,或者說不單單是指年齡。

每個人都有心中關於"少年"的定義。

歌裡唱著的少年是"人間一趟,看看太陽",是"我頂著大太陽,只想為你撐傘",是"我命硬學不會彎腰"。

劇裡塑造的少年是風起長林中純真坦蕩又叛逆反骨的蕭平旌,是少年巴比倫裡總是汗涔涔的路小路,是妖貓傳中用生命去偏執的白龍。

競技場上的少年是丟了一分之後搖頭擺手懊悔的小表情,是領獎臺上眼睛裡面的澄澈和堅定,是輸球之後默默發誓下次要贏回來的決心。

歷史上的少年是"憶當年,吳鉤月下,萬里風塵"的夏完淳,是"青衫依舊,茶盞已涼"的上卿甘羅和公子扶蘇,是"碗碟匯成海,青山手裡栽"的王希孟。

中年人眼中的少年是唱著"今宵別夢寒"淚溼衣襟的朴樹,可以是為了一部電影用六年時間造一座城的陳凱歌,可以是在書的扉頁寫下"謹以此書獻給正在改變自己命運的中國人"的吳曉波。


兩年前有部電影《無問西東》講的就是一群中國少年的故事。

無問西東有四段故事,四個時代,四個清華學生代表,他們在自己所處的境遇背景下,做出了讓人敬佩的選擇,勇敢無畏,又真實萬鈞。

片尾的彩蛋叫做,七分鐘看懂中國風骨。

哪怕你很難被影視化的故事中感天動地的愛情打動,也能為一代人追求學術的熱忱和隻身赴國難的情懷打動。


好的教育教你讀書認字,也教你家國天下。

西南聯大南遷時,陳寅格先生曾寫下"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這樣的詩句,電影裡當日軍空襲時,他在防空洞裡繼續講課。不知道當時的他有沒有想到,南渡人真的可以等到北歸的那一天。

西南聯大南遷時農學院的雞鴨鵝都趕到了昆明,當然也包括電影裡那具恐龍化石。知識分子真的很可愛,劉文典教授在遇到空襲撤退時說,我劉某人是為莊子跑得,因為我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聞一多先生上課抽菸,還把煙拿出來先分給學生,大家一起邊抽邊講。


黃曉明飾演的陳鵬在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的返程火車上,聽著周圍的人興高采烈的議論國家在變強大,不再因落後而捱打。他意味深長的笑容之後,摘下帽子確實因為核輻射脫落的頭髮。

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違背母命從軍報國,母親說你追求的功名利祿不過是人生的幻光。家境優渥本可求一世安穩,最終卻落得個為國捐軀的結局。而這背後,是電影最後鏡頭拉長時,沈家牌匾上的:三代五將。


最喜歡的,是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

轟炸機來的時候從容且堅定的說,哪有學生不走老師先走的道理。

提著一籠子鴿子說,能救幾個是幾個。

有一種帶著溫暖濾鏡的溫柔與孤勇。

他的迷茫與困頓,他的思考與堅持。



梅校長告訴他說,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這段民國時期的教誨,實際上也在告訴我們:面對時代浪潮,扣問自己的內心,不必應和潮流,要遵從內心,從容而篤定。


題材相同的還有一部還未上線的劇集《我的西南聯大》。

這部劇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青年,帶著文化和知識的火種,輾轉了大半個中國,探索救亡圖存之路並最終學成報國的故事。

西南聯大本身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示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中華文人的血性與風骨。西南聯大在雲南的八年,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勳、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2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名師巨匠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棟樑之材。那些傳奇故事和傳奇人物一直激勵著如今的中國少年。


我們總說時代變了。

但不變的是為家國情懷、為青春理想不息的追逐,讓我們看到那個年代他們為什麼而活,啟迪當下我們又應該為什麼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