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個名句往往家喻戶曉,那你知道此詩出自誰之手,此詩的上句是什麼嗎?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這個句子為何出名?

首先,這句話特別精煉表達了一個動態的自然現象。

多讀幾遍,你便發現這句話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地表現風雨將來卻還未到的前夕。這時,詩人站在樓中,風已經吹滿整個樓,烏雲密佈,昭示著即將迎來一場大雨。

在等待這場大雨的時候,詩人也不是靜態的,他的心情顯然十分焦灼,而非平靜等待這場大雨的到來。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其次,它表現了危機四伏的局勢。若這句話單純寫景,定不會成為名句流傳至今。

正是因為他通過自然現象的描寫表現了一個哲理。

任何事情爆發之前,必定會有其預兆。

很多危機的事情即將到來,便會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曾被用於形容世界的局勢。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當時無論是蘇德戰爭還是西線大戰,很多人都沒有料到。

國際問題專家喬冠華髮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剖析現在國際社會的“風”已吹到國內,“山雨”不久會到來。

因此,在做事之前看清“風”,進行預測,提前做好“山雨”來臨的準備。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此句出自何人

此句出自許渾。

許渾是晚唐(唐宣宗大中三年)的詩人,當時唐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在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創作也許並沒有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而是詩人站在城樓,遠眺整個王朝,內心是風雨交加的。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現在大家都知道晚唐時的詩人杜甫,卻不知許渾。

其實,後人將他與詩聖杜甫齊名,評價為“許渾千首,杜甫一生愁”。

這句評價很生動顯示了許渾的作詩風格,他的詩中喜歡帶“水”、“雨”,含水量極高,因此被稱為千首“溼”人。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許渾是很平凡的人。

混了個進士,以至做官直到退休養老,沒有特別大的志向和胸懷。作品長於懷古,並不會批判現實。但他比較堅持的是,一生不做古詩,專門做近體詩,研究格律。他的作品偶對整密,詩律純熟。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此句出自何詩

此句出自《咸陽城東樓》。

咸陽城東樓 / 咸陽城西樓晚眺

唐代: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這裡的“萬里愁”極妙,有以下兩點:

一是萬里愁指的是鄉愁。

咸陽是秦的都城,現在的陝西西安,許渾在這裡做官,登上咸陽城西樓,望去,看到了渭水,像極了江南的故鄉,湧起了思鄉之情。

二是萬里愁指的是對晚唐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政局的惆悵。

這裡的“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許渾登上城樓,看到遠處寺廟和夕陽重合,小溪上籠罩烏雲,涼風吹滿了城樓,一場大雨要來臨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七個字,借自然現象說出危機四伏的局勢

總體來說,這首詩是值得細細品讀的,裡面充滿了“人生的智慧”。

人生漫漫,前方未知,但是路上的蛛絲馬跡,來往行人,都能透露出一點點前方是黑暗還是光明,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風”,慎重起來,做好準備,迎接“山雨”。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轉發和點贊;若你有獨特的見解和建議,歡迎在評論區進行交流。在這裡,以文會友,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