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最近的拍賣市場上,書畫作品無疑是熱門門類之一。2019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張大千的一幅《伊吾閭瑞雪圖》而就拍出了1.626億港幣。而在2019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1958年潘天壽為華僑飯店創作的《初晴》,被一位收藏者以2.0585億的高價收入囊中。

從這兩幅書畫作品的拍賣價格來看,名人書畫作品的還要不小的升值空間。潘天壽、張大千等人的天價書畫背後,不僅是中國最傳統的書畫藝術,同時也有書房用品的功勞。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在中國古代,文人所能用到的文房用品遠不止我們熟知的是“筆墨紙硯”四件物品,還有與之配套的硯臺、筆架、硯滴等,這些物品的出現,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

隨著經濟的發展,文人的生活越發精緻,因此他們開始在這些文房用品上下功夫,不僅在上面繪製出複雜的紋飾,還將其作成形似動物、植物的樣子,十分別致。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在文人喜歡的文房用品中,鎮紙看似不起眼,其實卻是與書畫關係最為緊密。鎮紙,顧名思義,就是在文人創作書畫時,用來壓住宣紙的文房用品。鎮紙這種物品最開始並不是用來鎮住紙張的用品,而是貴族們放在案頭的玩物,以青銅或玉製成,有時也會用來壓住席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鎮紙逐漸得到普及。對此,《南史·垣榮祖傳》曾有記載:“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杖。”這裡所指的皇帝,是南齊高帝蕭道成,這位出身世家的皇帝,將文人用鎮紙的風雅傳統帶到了書房中。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唐宋時期,文人們將它做得更為精緻,明清時期已經成為文人書房中最為常見的器物,並沿用至今。從先秦時期發展至今,鎮尺的材質幾經變遷,從尊貴沉重的青銅器、玉器,到相對相對造價更低、也更為實用的木器、陶瓷器等。鎮紙材質的變化,也代表著中國文化從貴族逐漸流傳到平民百姓身邊。

春秋晚期,身為沒落貴族的孔子在民間開創了學堂,打破了此前“學在官府”的傳統。而在宋朝,由於統治者對文人的推崇,因此普通人通過讀書的方式,不僅改變自己的身份,更將文人的審美融入到生活之中。經過元朝的發展,文人開始向大眾貼近,因此其審美也和民間更為相似。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價值過億的書畫背後,不起眼的文房用品,功不可沒

而隨著電子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開始逐漸走向電子化。此時鎮紙已經不再是大多數文人書房中的必需品,而變成了收藏家的最愛。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件17世紀的黃玉臥馬鎮紙以524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不論是貴族手中的玩物,還是文人收藏的器物,其所代表的依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精神,因此必將永世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