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談:“水之七德”


《道德經》智慧談:“水之七德”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弟弟蘇轍寫過一部《道德真經注》,裡面談到了水的七種德行:“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節,善時也。

第一,“避高趨下”,水不願意待在高處,永遠往低處流。修行者也是如此,他絕不會上躥下跳,也不會浮躁、浮誇、飛揚跋扈。如果你見到哪個人上躥下跳、誇誇其談、自吹自擂,他就肯定不是真正的修行者,更不會是聖人。真正的聖人,永遠都把自己放得很低,非常低調,哪怕他處於高位,也仍然是低調的。這也叫“處下不爭”。修行者不在乎示弱,他不需要贏別人。他不跟別人較勁,他只想戰勝自己。

第二,“空虛靜默”。空虛就是心中沒有那麼多雞零狗碎的東西,靜默則更多的是行為,而不僅僅是語言。意思是,他不會老是誇誇其談。就像前面所說的,聖人的心就像深深的潭水,總是深不可測,他不會老是像長舌婦一樣,把自己的雞零狗碎到處講。這是聖人的一個特質。聖人不談是非,胸有城府,但他的城府不是精明算計,而是一種智慧和氣度。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說他胸有城府,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第三,“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聖人老是奉獻,他是不求回報的。


《道德經》智慧談:“水之七德”

第四,“圓必旋,方必折”,水在圓杯子裡,它就變成圓的;在方杯子裡,它又會變成方的。水遇到障礙時,它馬上會拐彎。它知道隨順因緣,不會像牛那樣,悶頭直衝。聖人也是這樣,這是智慧,他知道一切都在變化,就不執著了。他不會跟誰斗的你死我活。他非常柔和,反而能以柔克剛。


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水是天下最柔的事物,石頭比水要硬的多。但日久天長,那麼柔的水,能在石頭上鑿一個洞。


朱德為什麼會成為紅軍之父?為何他能當總司令?原因在於,他有大地之厚德,也有水之柔和,他一直柔和不爭、謙不居功。他很會運用水的智慧。尤其在跟張國燾做鬥爭的時候,他的個性和智慧表現的特別明顯。當時張國燾想另立中央,叫朱德支持他,朱德不肯。紅四方面軍有八萬軍力,中央紅軍不足一萬,力量懸殊。朱德不跟他正面衝突。開會批判朱德時,朱德就看書,也不爭辯,也不反抗。等時機成熟,朱德就心平氣和地跟對方進行鬥爭,用一種水的智慧說服了對方,最後,朱德把紅四方面軍帶到了正路上。


“塞必止”,如果你想做個水庫,水就停下來,蓄在水庫裡;如果你打開水庫的閘門,它仍會往下流。聖人也是這樣,他們永遠隨順世界,隨緣應世。

第五,“洗滌群穢”,聖人善於洗去一些汙穢,調和矛盾,團結人群。他無論走到哪裡,那裡都會變得安詳、寧靜,沒有是非——就算有是非也會慢慢變沒了。因為,聖人善於清理一些負面的東西,即使剛開始有點不好,慢慢的也會好起來。這也是水的特點,“居汙不汙”。


什麼叫“居汙不汙”?無論身上的衣服多髒,用水一洗也就乾淨了,再通過淨化處理,洗衣服的水又可以喝了。不會因為水汙了,它就徹底沒有用了。水就是這樣,君子也是這樣。不要怕別人的侮辱,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別人侮辱不了聖者。

《道德經》智慧談:“水之七德”

第六,“平準高下”,它代表非常公平,聖人處事也非常公平。因為君子有公心,你不管怎麼對他,他對你都會很好。他的好就像水一樣,是恆定的。

第七,“遇物賦形”,沒有銅鏡的時候,一些女孩子用水面來當鏡子。水面很誠實,漂亮的就照出漂亮;醜的就照出醜;老的照出老;少的照出少;狗照出狗,不會走樣。遇到容器也一樣,遇方則方,遇圓則圓。


“不留於一”,聖人不會貼上標籤,他和什麼人打交道,人們都會覺得和他同一類人。因為,誰都能從他的話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營養。釋迦牟尼一音說法,隨類得解,誰都覺得他講得好,講到心裡去了。孔子說,不該說話的時候你說了,就叫失言;該說的時候你不說,就叫失人。得道者不是這樣,得到者說的話,一定是那個時候最該說的話;不該說的,他就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