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霄白日,松柏之志 ——“臨沭好人”王青松

我院店頭法庭庭長、一級法官王青松被評選為 “臨沭好人”。下面讓我們走近他,瞭解他。

青霄白日,松柏之志 ——“臨沭好人”王青松

一、規規矩矩,打鐵還需自身硬

從25年前跨進法院大門的第一天起,王青松就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當法官就要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王青松從事審判工作的一貫原則。他認為,做法官就要自覺遵守廉潔自律的規定和要求,耐得住清貧和寂寞,經得住金錢、權力、人情、關係的考驗。二十多年來,他所辦的案件沒有一件因為裁判不公被投訴或舉報,沒有收過當事人的一件禮品,沒有辦過一件人情案。

業務上,王青松堅持不懈地學習法律法規、新頒佈的司法解釋及相關邊緣學科知識。長期的審判業務實踐使他認識到,要想幹好本職工作,只有用豐富的法律知識和深厚的法學理論指導實際工作,才能少走彎路,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是非法學畢業,為了系統提高自己的法學理論素養,他鍥而不捨地學習, 2010年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2019年撰寫各類辦案札記和案例信息40餘篇。

二、勤勤懇懇,傾心調撤不放鬆

王青松憑著23年在基層法庭工作的審判經驗,把辦理民事案件的重點放在瞭解決矛盾、化解紛爭上,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不斷提高調解藝術,讓一個個干戈化為玉帛,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他常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調解可能,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熟悉案情才能順利調解”,王青松經常告誡年輕的助理和書記員,“老法官的好傳統不能丟,那就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或製作調查筆錄或勘驗現場。”為了能夠準確把握案情,田間地頭、鄰里鄉村,少不了王青松勘驗現場、測量承包地、調查取證的身影。王青松經常利用下午或週末加班的時間進行現場勘驗,多起案件順利調解。

原告王某甲與被告王某乙的承包地相鄰,多年相安無事。近年來,因被告在此搞養殖、建設房屋等帶來爭議,原告認為佔用了他的承包地。村委會和鎮政府調解未果,故原告訴至法院。經過兩次庭審,不但各執一詞,而且每人都畫了一張現場圖,按原告的陳述應該是佔了6平米多,按被告的描述,恰恰相反,根本沒佔。因使用證沒有註明四至,王青松也是一頭霧水,審理一時陷入僵局,於是做出現場勘驗的決定。他通知雙方當事人、代理人和村幹部到達現場,對照土地使用證的長寬,根據村幹部的指認,等比例放縮,現場詳細進行丈量,繪製勘驗圖。最後,得出被告沒有佔用原告承包地的結論,原告無奈地笑了,主動撤訴結案。

另一起案件,原被告是前後鄰居,去年夏天的幾場大雨過後,被告屋內潮溼,部分糧食、衣物黴爛,被告認為是排水溝排水不暢導致的雨水內滲,與原告多次溝通未果,被告決定自己動手將自家屋後、原告門前的排水溝挖掘、拓寬。水是能流了,但被告挖完後對遺留的泥土未清理,給原告出行帶來不便,為此雙方對此發生幾次爭吵,原告訴至本院。到底排水溝應該離被告的屋後多遠合適呢?原告認為最多1米5,被告認為最少2米,雙方各執一詞。因村裡沒有統一的規劃,雙方也舉不出有力的證據說服對方,雙方都要求法官去現場看看。通過現場測量,左右鄰居的排水溝都離前面的房屋有2米多,結論就不言而喻了。

不僅“案結”,更要做到“事了”,他還經常督促達成當事人自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忙碌之餘,王青松會主動查詢那些判決、調解後未自覺履行的案件,並一一登記在自己製作的臺賬上,隔幾天就打電話提醒、督促。有一次,一個離婚案件,讓他傷透了腦筋,被告一會答應返還婚前財產一會又玩躲貓貓不接電話。如此三番,王青松只好利用週六時間現場督促。最後,被告終於履行,也避免了兩家人產生新的糾紛。2019年,王青松審結案件405件,其中調解撤訴203件,調撤率超過50%,調解案件中99%以上均督促當事人自覺履行,實現了把大多數矛盾消化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的目標。

三、速戰速決,高速結案解糾紛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王青松帶領團隊三人保證快速送達,他們不是速裁團隊,但辦案依舊高效,2019年,王青松團隊月均結案33.75件,平均審理天數僅10.89天,兩項指標均在全院乃至全省名列前茅。

19年端午節,為了儘快送達並審結一起身體權糾紛案件,王青松趕到一個距離縣城30餘公里的偏遠小村,數次問路後,終於在村西頭一個大院找到被告的家,門前狂吠的大狗著實嚇人,在快速跑過正要敲門的時候,沒想到拴狗繩過長,大狗一下撲到身上,將他的大腿咬得血肉模糊,鮮血直流。幸虧被告家人來得及時,喝住烈犬。簡單交流整理筆錄後,被告被他的言行所感動。最後,該案立案6日後開庭,調解結案,一個月後被告履行調解書規定的義務。

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壯語,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只有孜孜不倦的追求。王青松不忘初心,牢記“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使命,是司法體制改革路上的追夢人,用行動譜寫了新時代沭法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