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近年來,有一個詞很火爆——工匠精神,這是我們國家對技術工作的高度認可。其背後的含義,是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是一絲不苟的堅定執著,是敬業專注的職業操守。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但是有人就問了:中國的工匠精神到底在哪裡?好像很少見到了,是不是說工匠精神在中國已經消失了?


要看鑑君說:中國不缺工匠精神,從來不缺。覺得缺,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接觸不到真正的工匠,因為真正的工匠非常貴,作品也很少。


當我們走進奇石古玩店,或者書畫雕塑工作室,裡面的寶貝,動輒都是四五六七八位數的標價,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葉盞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四合院模型


秸稈制的工藝品要上千元/一個葉盞瓷碗上萬元/一塊做工精良的刺繡十幾萬元……


摸摸口袋,許多人瞬間感受到了人民幣玩家普通玩家的區別。


要說,這些寶貝的材料真不見得多麼珍貴,其原始形態就是我們隨處可見的秸稈、高嶺土、絲綢,但每一件工藝品的背後,都是精神、毅力、歲月的打磨與拷問,這正是“一片痴心凝玉壺”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所以當我們凝視、欣賞一件寶貝,在它珠圓玉潤、巧奪天工的背後,凝結的其實是一個手藝匠人的專注、歲月與傳承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舉個例子:仿古石硯。


石硯的製作步驟主要分為:選料製坯設計雕刻打磨上蠟亮光七道工序。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專業的把關。


比如“選料”,並不是每個石塊都能變成石硯:


首先是發墨性,性能好的硯石磨墨易濃而顯出光澤,蘇軾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其次,顏色上得過關,必須符合一定的審美標準,才能備選;


然後聲音也很重要,要用專業的鐵錘輕輕叩擊,根據發聲來對石料進行劃分等級,聲如銅鐘的是上品,發音低沉的就差一些,要是像瓦片一樣就要

直接回歸自然了;


最後,還要查看石料硬度,既不能太軟——太軟不適合日常使用,也不能太硬——不好雕琢。


怎麼樣,一個“選料”是不是已經讓大家有深不可測的感覺?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而這只是最初級的第一階段,再往後還有六道工序等著……一道工序出錯就會導致失敗,這標準、這要求還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起碼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即便到了今天,有了現代工具的高效輔助,一塊好的硯臺,從選料到成品大概也需要一個月左右,有的精品——甚至需要幾年。某些色澤、造型獨特的成品,那是自然與人工雙重選育的結果,絕對的“獨一無二”、“逼格獨具”。


按照馬克思老先生“勞動必要時間決定價值”的理論,這麼一算,將一塊石硯的價格分攤給各道工序——算算時間價值,再看看標價,其實真的一點都“不貴”。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說了這麼多,看鑑君曾一心想入坑弄一塊石硯,再一看價格,只能默默挪開了腳步——想來正是這個因素,成功阻止了我學習書法的衝動。


其實,像看鑑君一樣的人不在少數,即便了解了這麼多,也只是停留在“心嚮往之”的階段,真要為藝術花費半拉月甚至幾個月的工資——不是文青,下不去狠手啊。這就是所謂“賞花者眾,而買花者少”


許多人一提到工匠精神就想到我們的鄰國日本,比如紀錄片《壽司之神》中:從正確的給客人擰熱毛巾,到正確的處理魚,再到如何煎蛋至少需要十年時間的學習和錘鍊。一塊小小的壽司,數十年的磨練,這才有了名動天下的“壽司之神”。我們古人講十年磨一劍,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卻要幾十年磨礪。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於是很多人覺得日本既有一大批精益求精的工匠群體,也有一大群消費工匠成果的受眾。但這些人只看到了很表面的東西,日本一條好的毛巾上百元、一個馬桶蓋幾千人民幣,這在日本再正常不過,但擱中國多少人能消費得起?


如果花同樣的製作成本我就不信國產貨比日本貨要差,不得不說中日經濟實力還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嘴上喊著要支持工匠精神,但在掏錢時還是敗給了實用主義,敗給了物美價廉。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工匠精神在哪裡

精緻與數量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體,任何一件“工匠精神”凝聚出的作品,都是工匠們嘔心瀝血之作,不但工序繁複,做工精細,而且耗時耗力還費錢,這導致一個工匠一年的成品一定會非常有限,這樣的成品標出來的價格——自然是有點“藝術性”


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懂這些工藝背後的辛苦,主觀上就關閉了高價工藝品的認可渠道,也自然就關閉了對手藝匠人們的關注與瞭解。曲高和寡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中國缺少工匠精神”的假象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但事實正如我們前面所述,我們的“工匠精神”從來不缺,我們缺少的是正確解鎖方式,真正理解了“工匠精神”的不易,我們的目光自然就能對“工匠精神”正確聚焦。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工匠精神”,比如:醫生不眠不休十幾個小時做手術,那神經之細,連接縫之小,沒有工匠精神哪做得了?再比如常年檢修電路的電網工人,每一次強電操作,既關係千家萬戶的光明,也關係瞬間高壓帶來的死亡陰影,沒有工匠精神那還是別試了。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然而,普羅大眾感觸不到他們的難能可貴,並不會自覺地把他們與“工匠精神”聯繫起來,但其實就是這些平凡的工匠,正是他們塑造了我們這個多彩的世界。

關注最新技術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機床工具展覽會(CIMES2020)將於2020年5月18-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歡迎您蒞臨指導。

為什麼一提到工匠精神就說日本?中國工匠都跑哪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