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影子?

恍惚面對世界


完整的詩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是詩仙李白《月下獨酌》四首裡面的一首。詩中“對影成三人”其實是李白本人,月亮再加上月光照射形成的影子一共三“人”,題主忽略了月亮。

李白被稱作詩仙可真是名副其實,不說他的為人,也不說他的詩的縹緲靈動,單就他的身世和出生就已經有“仙人”的氣質了。

首先是李白的祖上,一種觀點認為他的祖上是涼武昭王李暠,也有一種說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後代。其次他的出生地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出生在唐劍南道綿州(今四川重慶地區),但據元代人所著的《唐才子傳》記載,他又是山東人。李白在這兩點上已經與傳說中仙人很相近了——都是不為後人所知。

話說回來,李白的這首詩作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天寶是唐玄宗稱帝時的第三個年號。整首詩看似極具灑脫之意,無人相陪便與月亮影子作伴,實際上在這種灑脫之意下暗藏著的卻是孤獨和失意

李白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時時刻刻都想為國出力。然而唐朝時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科考的,根據《唐六典》記載:邢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偏偏他就在這兩者之列,至於他是邢家之子還是工商類又或者二者皆有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不能參加科考影響也不大,特別是對於李白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來說影響就更小了。

李白走上了獻賦的道路,他先後作了《明堂賦》和《大獵賦》兩首獻給唐玄宗,希望獲得賞識,結果沒有多大的效果。而後他改變了策略,先是拍了玉真公主的馬屁,後又巧然結交了著名詩人賀知章,最後在這二人的舉薦下成功見到了唐玄宗。

但見是見到了,只是唐玄宗並沒有把李白安排到為國盡忠為民請願的職位上去,只是給了他個翰林學士。他自此就變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需要他的時候就進宮去吟詩作詞,不需要他的時候任他在外逍遙遊玩,這與他最初的夢想完全不符。

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成了李白命運的轉折點,有一天他喝的大醉的時候皇帝召他進宮去作詩,進宮去後他要高力士給他脫鞋。高力士是誰?當朝權勢最大的宦官,怎麼受得如此恥辱。

這之後高力士借李白所著的《清平調》做文章,說裡面的趙飛燕其實是李白用來諷刺楊玉環的,這楊玉環居然就信了。之後常常在皇帝邊上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也就開始疏遠李白。最後李白看出了皇帝對自己的疏遠,加上當時所做之事與自己的抱負相去甚遠,於是主動辭官離開。第二年——天寶三年——就作了這首《月下獨酌》。

其實李白被迫遠離官場也不是太出乎意料,我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他太狂放;二是他破罐子破摔;三則是他的文藝才華太過耀眼。

1.太狂放

高力士乃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近臣。當初韋皇后作亂後宮妄圖效仿武則天的時候是唐玄宗一力平亂,而且這其中高力士也是出謀劃策立下功勞,所以皇帝幾乎已經把他當成兄弟來看待。而李白卻讓高力士給他脫鞋,有資格讓高力士這麼做的只有皇帝,雖說皇帝沉浸於詩詞的精妙之中不加以指責,但受辱的高力士本人又怎會不放在心上。

所以李白這麼做完全可以說是斷了自己官場的後路,即便他不辭官,也一定不會被重用,甚至最後惹來殺身之禍也是有可能的。

注:我這麼說也不是說要讓李白去奉承高力士,我只是認為他不應該這麼去羞辱高力士,如果他想繼續做官為國效力的話。

2.破罐子破摔

李白自從被封為翰林學士後整天就約著朋友到處喝酒作詩,還和其他七人一起弄出了“飲酒八仙人”的稱號,他這不能說沒有破罐子破摔的嫌疑。

皇帝沒看到他的善於理政才能也不知道他是否熟知兵法,而他自己也不去主動表現,就這樣混日子,皇帝又怎麼會重用你呢?即便是作了抒發自己壯志的詩,但也只是詩,無法令人信服。

3.文藝才華太耀眼

這點與第二點其實是相似的,雖是李白沒有表現詩詞之外的才能,但我認為即便他表現出來了也不一定就被重用。畢竟他的文藝才華太過於耀眼,恐怕皇帝也捨不得把他派出去。從皇帝親自為他調羹,還讓楊貴妃為他捧硯就看得出來。

不過有反就有正,李白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些“官場上的缺點”和“官場外的優點”,他才無愧於詩仙之名。仙不就是放蕩不羈,不受約束的麼?這其中無論缺少哪一點,都會讓人覺得這詩仙之名有些名不副實。

李白辭官離開,唐玄宗也待他不薄,知道他喜歡喝酒就給了他很多的錢財,讓他可以不用為酒錢發愁。值得一說的是李白在遊歷的路上遇到了正被押解上京的郭子儀,李白看出這是個人才,於是幫了郭子儀一把,讓他重回到軍隊中。而幾年後正是這個人帶著兵打敗了安祿山,平了安史之亂。想必李白當初也沒想到自己的一次偶然出手可以說挽救了整個唐王朝。

最後多說一句,關於李白讓高力士脫鞋的事在《隋唐演義》裡也有提及,不過裡面是這樣說的:

李白參加科考,賀知章深知他的才華,想推薦他。於是偷偷的口頭請高力士和楊國忠多多注意李白的試卷。結果二人以為賀知章收了禮卻想討白人情,於是二人針對李白,不看就說他的文章不好,還嘲諷李白。高力士說只配給他脫鞋,楊國忠說只配給他磨墨。

所以之後李白入宮作詩詞時才要求二人給他脫鞋磨墨。

這一段是不對的,首先李白自己沒有資格參加考試,其次楊國忠也沒有給他磨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這麼寫想一是考慮到內容整體的結構,二則是作者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喜歡李白的豪放,厭惡奸臣的卑劣,所以一壓一抬之下讓奸臣的卑劣更襯托出李白形象的高大,對比更鮮明。


梺河西


這個問題,其實只要仔細讀讀原詩,就很容易瞭解為什麼是“三人”,而不是“二人”。先看全詩: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中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影”跟“我”不就是“三人"嗎?如果看這句還不太明白,那我們看接下來的三聯。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上句寫月,下句寫影。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上句寫月影合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還是上句寫月,下句寫影。

在這九句中,李白都將月與影當成並舉的對象來描寫,可是“三人”是指月、影與我。

當然,也有人認為,“三人”指的是月下之影,杯中之影,跟我,這種說法挺有想象力,但細味全詩,詩中明顯多次月影對舉,李白想寫什麼已經什麼明顯,我們沒必要再幻想一個什麼杯中之影。

李白的這首詩,將孤獨寫得極有味道,李白孤獨,喝酒沒人陪,於是便邀請明月,對月下之影,便成三人,與月對飲,與影共舞,一種放浪形骸的感覺洋溢其間。

這種想象出三人來,其實更加顯示他內心的孤獨,但是詩仙的孤獨自與常人不同,有一種詩仙本色的風流意態。

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時評:“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


謝小樓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

可能有些人疑問了,算是李白本人和他的影子,這不應該是兩個人嗎?怎麼是三人呢?

其實,這是你們沒有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詩的字面意思是:

我舉起酒杯向天,邀請明月一飲,在月光的照射下,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個人。

都有哪三個人呢?

顯然是李白自己、月光照射到酒水的李白的身影、月光照射到地面的李白的影子。

為什麼是這“三人”,只要你有初中物理的常識,就能明白問題的關鍵了。

整首詩歌,都透露出初中物理的知識

地面上李白的影子——這體現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

酒杯裡的影子——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水面是可以反射成像,作用就相當於平面鏡。

李白的詩歌,顯然也是基於生活觀察,而不是胡說八道的。


HuiNanHistory


問題: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影子?


前言

李白的這首詩我們先看一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人和影,的確是”兩人“,為什麼是三人呢?

一、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自己寫了: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舉杯的是我(李白),另外兩個人是誰呢?

月既不解飲,其中一個是”月“。

影徒隨我身,另一個是”影“。

二、前人的解釋

傅庚生先生 (1910~1984) 寫過《中國文學欣賞舉隅》,關於這首詩解釋到:

“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

其實也不需要解釋,李白說的真是很清楚了: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宋阮閱《詩話總龜》中說道:

李白《月下獨酌》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賈翁《玩月詩》亦云:“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賈翁指的是中唐詩人賈島,其《玩月詩》前面幾句寫到:
寒月破東北,賈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數星,星名未詳諳。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這首詩中的三人是我、月、杉樹,賈島的作法與李白類似。

結束語

李白“對影成三人”的本意,出自陶淵明“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表達的是詩人孤寂之感。

三人的用法出自《南史·沈慶之傳》:

謂人曰:“我每游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 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想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溫習一下這首完整的詩吧!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的這首詩,寫於當時的長安。那時的他,正值中年,官場不得意,美好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心中非常的苦悶,孤寂,憂愁。但是,李白天性豪邁,浪漫,他把這種孤寂、苦悶的情緒寄託於明月和酒來表達。讓人讀來非常的享受,覺得這種孤獨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明明只是自己一個人自斟自飲,卻熱熱鬧鬧地邀來了月亮和影子,成了三人對飲。

“來,喝一杯吧!”他對明月說。

“我們一起舉杯!”他對影子說。

喝了酒,再來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好一場熱鬧的聚會!於是,我們看到了月光下,那個身形歪斜,舞步零亂的李白;看到了那個舉著酒杯,對酒當歌的李白;看到了白衣鬚髮,飄逸如仙的李白。

千古大孤獨演繹了一個人的狂歡。

一個人的狂歡成就了千古大孤獨。

一生自由、浪漫的李白,連孤獨也是大氣的。


橙橙的天空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對影成三人”這句詩的三人究竟是哪三人,大家都沒說到點子上。既然李白在詩中“獨酌無相親”,很顯然是沒有第三人在場,那麼李白跟自己的影子,怎麼就成了三人呢?

正確的答案是:李白喝醉了,把一個影子看成二個了。

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酗酒的老爹對兒子說,你要是把前面那兩條狗看作四條,就說明你喝醉了;兒子張目四望,對老爹說:我只看到一條狗啊。

沒錯,老爹已經喝醉了,把一條狗看成兩條了,這就是所謂的“重影”,對喝醉酒的人來看,實上再正常不過了。

因此,我們再回來看看李白這首詩: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寫到第二句時,李白就喝醉了。因為喝醉了,才會做出“舉杯邀明月”的荒誕之事,才會看到自己的兩個影子。大家注意,“對影”的“對”字,就是一對,兩個。怎麼會是兩個呢,因為李白喝醉了,把一個影子看成一對了。兩個影子,再加上醉薰薰的李白,就成了“三人”。


君山話史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寫到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家在讀到這句“對影成三人”的時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這裡的“三人”是哪“三人”?

(李白)

有一種說法認為,三人指的是三個人影。這三個人影分別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

這種說法中,確實有三個人影。但是,“酒中李白的倒影”這一個人影,卻顯得有些牽強附會。李白的杯子中,要現出人影,這個杯子必須非常大,要有酒罈那麼大。而且,就算有酒罈那麼大,也無法現出李白的全貌,也顯得彆扭。李白不是端著一個杯子喝酒,而是抱著一個酒罈喝酒,那就不是李白,而是李逵了。

所以,這一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

一般對於這個“三人”的解釋是: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

因為詩中寫的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既然是邀請了“明月”,又對著“影子”,因此才成為“三人”。由此可見,這“三人”肯定就是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亮了。

但問題是,“李白的影子”還有一點人形的樣子,“月亮”怎麼也成了一個“人”呢?它完全不像人啊。還有,如果“月亮”是“人”,那麼,詩歌中的“花”為什麼不是“人”呢?“酒”又為什麼不是“人”呢?

如果“花”與“酒”也算“人”的話,那就不只是“對影成三人”,而是“對影成五人”了。

(李白醉酒圖)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有人說,在這裡,“花”與“酒”不能被稱為“人”,也就是不能被稱為李白的酒友,因為它們屬於環境。繁花香氣四溢,明豔照人。李白覺得這樣的環境確實很不錯。如果是史湘雲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繁花之間,就躺在石條凳上睡著了。如果是我們當下的人,一定就會掏出手機,至少拍出九張照片,近景、遠景、特寫,最後還不忘把自己拍進去。雖然用了美顏相機,還是奇醜無比,但依然還是要拍。

不過李白不會這樣做,李白肯定只會飲酒作詩。提一把酒壺,端一個酒杯,陌上花開緩緩歸。但問題是一個人喝酒,有個啥意思呢?一人不喝酒,兩人不賭錢。一個人喝酒,越喝越寂寥。喝酒是需要人的,但此刻沒有人。李白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邀請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但是還不過癮,他還想更熱鬧,於是又邀請了月亮,把月亮當成一個人。這樣一來,就有三個人在一起喝酒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當時有花、酒、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這五種事物,真正作為“人”的,只可能是李白、李白的影子,以及月亮。

不過,問題並沒有解決。正如上面我們說到的,李白和李白的影子,稱之為“人”還說得過去,為什麼把“月亮”也當成是“人”呢?

(李白)

其實,“月亮”在古代的詩歌藝術中,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義。

比如一個人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會寫“月”。因為月亮既可以照見他,也可以照見他的故鄉。因此,寫“月”,就相當於寫故鄉。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空間的意象。

再比如一個人懷古,也會寫“月”。因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現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見了,景物也早已不見了,但是月亮還在。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意象。

又比如一個人想念他的朋友,也會寫“月”。同樣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邊,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邊。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情感的意象。

總之,月亮在古代,其意義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傾訴的。這樣一來,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義。

當然了,李白在這裡之所以要選擇把“月”作為第三個“人”,而不是把“花”“酒”這樣意象當成第三個“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這層意義,就是月亮代表著冷清、孤獨這樣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極陰之物,是極為寒冷的,同時也代表著孤獨寂寞。嫦娥飛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獨寂寞寒冷的懲罰。人的影子也是孤單寂寞的,“顧影自憐”這個成語,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孤獨寂寞。

李白寫這首詩,沒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請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請了月亮,看起來是熱鬧無比。但由於月亮和影子都代表著孤單寂寞,而且還不是真的人,因此,這裡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是熱鬧,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單。

而寫“花”和“酒”當酒友,就達不到這個效果,所以只能寫“月”。


張生全精彩歷史


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和影子?


“對影成三人”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哪怕是再多讀一聯,就會發現李白在詩中解答了這個問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亮這個傢伙呢,不理解喝酒的快樂,而影子呢,只知道默默地跟隨在我身邊。這不就是擬人化將月亮和影子都當陪他作樂的人麼?只不過一個不喝酒,一個不做聲。跟兩傻子似的,所以還是隻能“獨酌”。

月亮加上影子再加上李白自己,不就是三個人麼?

可實在找不到其他人來陪啊,怎麼辦呢?那就將就下,聊勝於無。“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在這春天的夜晚,一定不能虛度啊。拉不到人來陪我,那就將就著和月亮、影子一起來狂歡吧。

為什麼大詩人李白找不到人一起喝酒?因為當時他被唐玄宗掃地出門。說得漂亮點是“賜金放還”,其實就是不用他了,而且基本上宣佈了李白在政治上的終結。一個人在最高核心附近混了兩年卻被開,這隻說明一個問題,他確實不適合當官。

作為一個才情天縱,心高氣傲的文人,李白——以及所有盛唐文人,都是以經天緯地,為聖上安天下的遠大理想為目標的。在宮中兩年的“翰林待詔”,類似於文工團的歌詞創作者,讓李白的夢想稀碎。加上他性格使然,變得消極怠工,自然也不受待見,終於被開除了。

這兩年的政治核心工作經歷,對李白來說是失望的,但是在客觀上是為李白鍍了金的。因為有了這樣一段日子,李白的詩名日盛,遠非當年應召時“吾輩豈是蓬蒿人”的自哀自怨兼自豪的感覺。就算是被開了,也不是因為政治因素,也不是被貶謫,不存在別人對他的切割,難不成一沒有官位,就連個喝酒的人都找不到了嗎?

那倒也不是。同一時期的《將進酒》不就是“岑夫子、丹丘生”一起豪氣干雲麼?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李白交遊的圈子——至少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出來——這一時期已經向道士和下層展開,不復當年出蜀之時四處干謁,結交達官貴人。

這說明什麼呢?李白的位置雖然下來了,但是心氣上去了。從這以後,雖然他還是在求仕路上不斷打筋斗,但他是見過地球上最強盛帝國君主的人了。在他的心中,和平民百姓、修行道士的交往就更加值得注重了。官嘛,雖然他沒當長久,但是多大的都見過了。

有了這麼一種心態的變化,李白的詩才更加道意縱橫,卻又非常接地氣。

而政治生涯在長安的終結,基本上就意味著在所有地方的終結。因為他已經被大唐最高領導者審核過了,並不適合當官。那些見風使舵的官場中人有誰還願意來巴結一個在政治前途上被判了死刑的臭性格文人?

所以,在沒有道友、酒友的日子裡,李白的日子就是孤獨的。而正值人生中最鬱悶的時段,一天的冷清都是他不願意承受的。如果是杜甫,他可以和月亮共處,思前想後,傾訴內心,憂國憂民。而李白就是那種喜歡吆三喝四,大夥兒一起卡拉OK的性格,他忍受不了寂寞,哪怕是兩個人,都會顯得尷尬。所謂“三人成眾”,有了三個人,大家就不必促膝對談,無需吐露心聲。

李白要的就是熱鬧,用來掩蓋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失意。他不需要傾訴,他需要的就是狂歡來打消自己的落寞。所以我們看到《將進酒》裡喝個不停,就算沒錢了,把馬和衣服拿去當了,也要繼續喝,因為難得有朋友陪他一起喝。大多數人只看到他的“五花馬、千金裘”拿去換酒的豪氣,卻不知道正是他掩蓋自己的一腔失意的放蕩行徑。

這一夜沒有人陪,那就把月亮和影子當做兩個人,咱們還是三個人。就算你們不會喝酒、不說話,但是李白自有排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唱歌,月亮為我駐足,我手舞足蹈,影子也就跟著翩翩起舞。這就是完全為這兩種自然現象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注入了自己的靈性,賦予了他們生命,其目的就是讓他們來陪著自己,度過這無聊寂寞的漫漫長夜。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只要自己還清醒,那就一起開心,醉到不能動彈了,月亮和影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兩句依然在擬人化月亮和影子,繼續寫酣暢淋漓的三人共醉的樂趣。唯有人多,才會盡興。兩人喝酒,適合談心,適合傾訴,而李白要的就是盡興,藉此來麻醉自己,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孤獨根本就無法排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我李白估計將來都無法擺脫這種孤獨和冷清了,你兩個雖然只是景色,實際上並沒有感情,但我願意傾注我的感情,咱們三永遠這樣快樂下去,一直到死。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李白遇到了杜甫,然後去梁宋又碰到了高適。三位盛唐偉大的詩人開啟了一輪文學、詩歌、藝術頂峰上的交流碰撞。友情的到來,讓他終於不用再與月亮和影子“對影成三人”了,因為坐在酒桌對面的是盛唐格律詩第一高手,邊塞詩第一高手。

不過即使如此,李白也是孤獨的。他留給杜甫的,只是絕世文采和豪放性格的背影。

他沒有再展露過自己的孤獨,也許在他眼中,杜甫和高適不過是取代了月亮和影子的位置吧,只是不需要獨酌罷了,他的心思還是深藏不露的。

李白有沒有真正的知音?還是有的,那就是沉默的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可以讓他坐下來,不喝酒,相看兩不厭,心事倆相知。

這是在《月下獨酌》中邀月約影都不願吐露的心事。

他和敬亭山,就是兩個人,兩個老朋友。

而和月亮、影子就是三個人,臨時拉來湊熱鬧,排解寂寞。


梧桐樹邊羽


以前語文老師的解釋:我、影子和明月,三個人都是孤獨的意思。



燕子歸巢作家


李白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

我們看看看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李白是唐朝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自小便跟著父親學文章、習劍術,到了25歲時,就已經學成了文武藝,為了實現自己的報國情懷,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到京城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怎耐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太骨感,李白蹉跎了18年,直到李白42歲那年,他才在長安也闖下了諾大的名聲,玉真公主和賀知章不停得向唐玄宗推薦李白,唐玄宗對他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伴駕。可李白是個憤青,他自小就有任俠的性格,並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因看不慣朝中的風氣和某些貴族,諷刺宮中人,讓高力士拖靴,天子呼來也不去,於是惹怒了唐玄宗,李白自我放逐,離開了皇宮。

就在這一年,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寂苦悶,在長安於沒有什麼朋友幫他排解,於是一個人在花間月下喝酒,並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月下獨酌四首》。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從字面意思可以很好的理解,李白在花從間擺了一壺酒,空虛寂寞又沒有人陪伴,看上去甚是悽苦,雖然李白很孤獨,但他在任何時候都有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於是在花間舉起手中的酒杯,沒有朋友陪自己喝酒,李白還可以邀請明月和自己對飲,李白、明月加上李白自己喝酒的影子,就形成了這種”對影成三人“的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